您所在的位置: 网络辟谣举报平台 > 权威辟谣
食药监辟谣臭豆腐加“屎” 小龙虾致病谣言再现
2018-07-03 08:45:04 肖司辰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林锦星
分享到:

近日,“网传臭豆腐加‘屎’”事件引发舆论热议,当地食药监积极应对舆情,迅速公开调查结果进行辟谣。世界杯期间“吃小龙虾得哈夫病”的谣言卷土重来,主流媒体和网民沉着应对、积极辟谣,流量自媒体的危言耸听不得人心。可口百事等饮料联手“减糖”,“健康饮料”的需求倒逼企业行动,国内关于“糖税”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网传臭豆腐配料中竟现“屎” 食药监紧急辟谣反应迅速

近日,“味知爽”牌臭豆腐使用“屎”作为配料的传闻在互联网上引发关注。6月20日开始,微博和朋友圈里一张图片被疯狂转发。在这张长沙臭豆腐的外包装袋上,配料表一栏赫然出现了“屎”的字样。由于臭豆腐的话题性,这则消息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并引起了官方的注意。21日,湖南临湘市食品药品工商质量监督管理局在临湘市政府官网先后发布了该事件的“舆情反映”和“舆情调查情况说明”。经调査,产品包装袋标注内容没有网上所传含“屎”的配料成份。当事企业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网络流传“臭豆腐”配料图及工商质量监督管理局公告

  臭豆腐配料有‘屎’”事件传播热度趋势图(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舆论热度:自媒体反响热烈 主流媒体迅速跟进

截至6月26日12时,“臭豆腐配料有‘屎’”事件的新闻报道(含转发)1397篇次,微博988条,微信515篇次,论坛博客417篇次。该事件吸引了包括人民网、新华网、中工网、中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新闻网、环球网、凤凰网、搜狐网、腾讯网等多类型媒体的转载报道。传播热度异军突起,成为当天的热门话题。传播过程中,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表现突出,网民的猎奇心理和恶搞言论直接助推了话题热度的升温,随后的迅速抽离,也造成微博和论坛的热度下降速度明显快于新闻。

舆论观点:网民戏谑“原来如此” 主流媒体关注侵权问责

在微博舆论场,网民的热情和关注度集中在恶搞和戏谑臭豆腐“加屎”的问题上。有网民笑称“原来如此,难怪臭豆腐那么臭”;也有网民调侃厂家“诚实”,直接公开了自己的“秘方”。针对网传的图片,大多数网民持怀疑态度,舆论整体氛围轻松幽默。但也有网民表示出不适和反感,期待官方发声,还臭豆腐一个“清白”。

社交媒体上的关注立即引发了主流媒体的报道。在官方发声之后,新闻媒体立即进行了辟谣,通过公示当地食药监的调查说明、采访厂商负责人的形式,疏解了公众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疑惑和焦虑。人民网就指出,“按照最高检、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七十四条的规定,利用互联网或者其他媒体公开损害他人商品声誉的,应予立案追诉。”该公司也表示,已经向警方报案。

舆情点评:政府迅速回应 点赞舆情素养

此次事件最大的亮点是当地食药监迅速发布的“舆情反映”和“舆情调查情况说明”。6月20日晚10点,拥有56万粉丝的微博博主“犊几”发布了该图片消息,随即引发网友热议。21日,临湘市食药监回应此事称,已关注到了相关舆情,正在组织调查核查。同日下午,临湘食药监公布了关于“味知爽”牌臭豆腐舆情调查情况说明,证实了产品包装袋标注内容没有网传含“屎”的配料成份。

政府的迅速回应和调查态度体现了对食品舆情的高度重视。政府出面辟谣,成功阻断了食品谣言从自媒体向新闻媒体扩散的趋势,也给今后破除食品谣言提供了良好的范本。企业在受到诋毁的同时也获得了流量和关注度,此次舆情事件对企业来说究竟是福是祸,还有待市场和时间的检验。

小龙虾助兴世界杯 竟成“哈夫病”罪魁祸首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足球赛激战正酣。中国企业更是派出10万只小龙虾“出征”俄罗斯。然而,近期网络上开始流传一篇题为“小龙虾的致命真相:你可能永远不知道”的文章。文章称,吃小龙虾会让人得上一种叫“哈夫病”的恐怖病症,患者“全身肌肉溶解,甚至可能死于肾功能衰竭,现代医学都对这种怪病毫无办法”。文章还表示,“因为这个原因,现在外国人都不吃小龙虾了,只有中国吃货还蒙在鼓里。”

  小龙虾谣言贴截图

舆论观点:陈年谣言重出江湖 危言耸听吸引眼球

“吃小龙虾得哈夫病”的谣言一出,立即就遭到媒体的炮轰。媒体搬出2016年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孙亚飞就的科普文章,指出小龙虾本身没什么问题,问题还是在于人,即养殖、运输、烹饪加工等环节等人为因素。专家学者也出面辟谣,表示小龙虾和哈夫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网上盛传的说法过于危言耸听。媒体还通过科普“哈夫病”的病因、列举外国人吃小龙虾的传统,将网传的谣言一一击破。

对于小龙虾的谣言,网民也表示不买账。虽然,“吃小龙虾得哈夫病”的文章阅读量突破了十万,但被点赞最多的留言是“吓得我赶紧从××外卖点了一份小龙虾压压惊”,体现出嘲讽和不屑。处于榜眼位置的留言则是网友的实力回怼:“上个月才去了亚特兰大的一个小龙虾节,小龙虾都是外国厨师煮的,还有老美超市都有小龙虾卖,所谓外国人都不吃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由此可见,听惯了“狼来了”的网民,逐渐练就了一双识别谣言的慧眼。

舆情点评:周而复始生谣言 别有用心蹭热度

每过一段时间,微博上、朋友圈都会流行一种“不能吃”的食物,而这种食物往往就是我们日常享用的美食。在世界杯“标配”——“小龙虾+啤酒”被热捧之时,这则号称“小龙虾致命”“全世界都不敢吃”“中国人蒙在鼓里”的消息又开始流行。使用的阵型和战术都没有变:还是“哈夫病”和8年前的南京“龙虾门”案例,辅之以一边倒地夸大其词。

每当小龙虾谣言兴起之时,恰巧是小龙虾火爆之日,“蹭热度”“收割流量”的意图明显。例如,这次“10万只小龙虾大军远赴俄罗斯代表中国征战世界杯”的话题正热,反其道而行之的泼冷水式操作,正是有些流量自媒体的一贯套路。

类似的流言、科普、辟谣反复上演,不仅带来一次次的虚惊和恐慌,也给养殖、零售、餐饮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带来损失。谣言止于智者,舆论需要更多专业、负责任的媒体进行引导,更需要公众擦亮双眼,去伪存真。

可口百事等软饮联手“减糖” 主流舆论聚焦“减糖去甜”

6月25日,包括可口可乐在内的软饮生产商在澳大利亚宣布,将在2025年前将饮料产品中的含糖量削减20%,以应对澳大利亚国内的肥胖问题。当天,澳大利亚饮料委员会宣布了软饮行业诸多企业的这一联合承诺。目前,超过80%的非酒精饮料生产公司已经签署了该协议,其中包括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朝日饮料和三得利等。可口可乐在中国尚未提出过减糖承诺,但近年来公司的产品线已经有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

舆论观点:“减糖”顺应健康潮流 “糖税”呼声水涨船高

支持者认为,这项改变是“澳大利亚食品和饮料配方最重大的变化”,指出饮料减糖将有助于改善澳大利亚的肥胖问题,顺应了健康化潮流;但也有批评人士认为,饮料企业的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避免被征收“糖税”,试图分散注意力,而非真正想要解决问题。

据了解,目前全球有28个国家对含糖饮料征税,包括英国、墨西哥等。目前,我国尚未加入征糖税行列。不过,近年来,我国关于减糖、征糖税的呼声越来越高。

舆情点评:主流媒体凝聚共识 “减糖去甜”助力健康

近期,主流媒体对“糖”的关注越来越高,出现了多篇与此相关的科普文章,在食品舆论场掀起了一场“减糖”运动。《经济日报》介绍了关于糖的几个真相,其中就强调了“隐形糖”对健康的影响;《北京青年报》发表文章“甜点大危机”,提醒人们吃糖导致“肌肤糖化”、加速衰老,应注意减少甜食摄入,吃升糖指数低的食物。由此可见,人们对健康的追求直接推动了舆论对“糖”的声讨。

随着支持糖税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我国市场上的饮料企业也纷纷“未雨绸缪”。康师傅在此前给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的信函中表示将“积极努力地做好前期努力,避免政策到来的被动”。可口可乐等碳酸饮料巨头也升级配方,增加各个品类里的低糖、无糖产品。

相信在舆论的支持下,通过政策和企业的共同推动,不久的将来,“减糖”将成为助力健康的一种共识,“去甜”将成为饮食习惯的一种需求。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