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种植顶集发电 农业基地插上科技“翅膀”
千亩土地流转 农民收益增加 早些年,古县村与坝头溪沿岸的其他村庄一样,环境状况差强人意。这一两年来,泉港区上下投入巨大力量对坝头溪进行整治,如今沿着坝头溪行走,可见溪流绿水潺潺,两岸洁净怡人,一改往昔杂、脏、乱的景象。 环境是农田产生效益的助推剂,溪流两侧环境变好,一些农业项目开始进驻。前黄镇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农业基地开始在前黄镇古县村、涂岭镇下炉村等7个坝头溪沿岸村庄流转土地1600多亩,1亩地流转年租金1000多元。 目前,还有1300多亩的土地被列入流转计划中。 农业基地投产后,为当地农民带来不小的效益。2013年3月份以来,每天平均有200多名村民在基地工作,其中40岁到60岁的农村剩余妇女劳动力占很大比例,当地农民年增收共600多万元。“不仅有份地租,闲暇时还能在这里打些工,等于有两份收入。”当地村民老李说,在基地干活,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而且工作也比以前自己耕种来得轻松。 科技助推生产 大棚也能发电 在农业基地里,记者体验到很多新奇的做法。大棚里,葡萄种在上方,下面套种着草莓;上面种着火龙果,下面种百香果。“现在葡萄种得密些,等新大棚建好后,立即移栽过去,很快可以投产。”李金龙介绍,这样的立体种植,可以充分利用土地使用价值。在他看来,现代农业基地不仅得讲究前沿的农业技术,更要提升农业思维,让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这样才有更强的竞争力。 在古县村一处桥头,工人们正在搭建金属架。起初,记者以为是在搭建普通大棚。“是大棚没错,它们的搭建、外观和种植大棚一样,但是是可以发电的大棚!”李金龙说,基地引进博士后人才,购买高科技专利,着手开发利用设施大棚进行发电。这些大棚用硅板等收集太阳能,继而发电,理论上,每平方米大棚每天可发电0.8千瓦时。到年底之前,基地将在3处建成3000平方米的试验大棚。 据了解,该项目计划总投资近亿元,计划3年内在设施大棚上建成15万平方米柔性硅晶薄膜光伏发电设施,设计年发电能力4000万千瓦时以上,这将是福建省光伏农业第一站。 |
- 2014-10-28泉州农民可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融资
- 2014-10-28泉州温室大棚补助办法修订:门槛再降 范围扩大
- 2014-09-10永春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模式显成效 不断被复制
- 2014-09-05南安乐峰村民引种台湾小西瓜 比普通西瓜贵数倍
- 2014-08-07泉州新增三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项目县 带动林农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