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畔近年来大面积种植红树林,桥底淤泥和垃圾增多,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担忧
“红树围桥,破坏景观危及桥体”
洛阳桥南侧,近2米的红树林已经逼近桥墩。
冬日午后的暖阳下,洛阳桥北的昭惠庙内,一名六旬阿婆坐在一张老式竹椅上,晒太阳打瞌睡,时光仿佛在这里停滞了。阿婆名叫谢丽英,一辈子生活在桥畔的万安村,“以前江水深得很,这些年来,桥下淤泥越积越厚,桥两头的样子已变得面目全非”。
面对一天天逼近洛阳桥的红树林,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负责人吴艺娟有点坐不住了,“月初对洛阳桥底下杂草和垃圾的清理,只是个导火线,其实种树与护桥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按照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的说法,假如任由红树林像现在这样的生长趋势,若干年后,这座千年古桥将淹没于一片翠绿之中,说得严重一点,甚至会陷入“桥将不桥”的尴尬窘境。
现场 走访
满眼翠绿直逼古桥 淤泥严重影响潮汐
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的洛阳桥,首创了梁式大石桥先河,素有“海内第一桥”的美誉,迄今已有962年。1988年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主要代表文化遗产。
在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踏上洛阳桥,感受这座千年石桥保护过程遭遇的一系列问题与困境。
车停桥南,沿着桥头巨大的石板,踏上古桥,面对千年前先人花费无数心血创建的浩大工程,着实让人震撼不已。桥长800多米,南接洛江区桥南,北承台商区洛阳,是古代泉州主要交通要道。正值海潮退却,放眼望去,水位下降,桥身、桥墩露出水面,淤泥堆得老高,有的已将桥孔堵住;而沿着桥体两侧种植的红树林,直逼而来,有的干脆紧挨着桥生长,桥树相距最近还不到两米。
“桥北两侧的情况更为严重,红树林离洛阳桥这么近,而且都是在古桥保护范围内。长此以往,实在令人担心。”管理所工作人员指着与桥墩齐高的淤泥,无奈地说。行走到桥北,记者看到,桥两侧淤泥层更高,一些裸露的滩涂上,一簇簇红树林长势相当茂盛,株株相连,成片成林,一眼望不到边,显得极为壮观。
村民 说法
树进潮退养殖缩水 淤泥变厚垃圾增多
在洛阳桥南端,记者看到一名保洁人员站在桥下滩涂,弯着腰捡垃圾,“一天至少要捡一次,潮水一退垃圾根本带不走。”工人姓刘,本地人,主要负责桥下垃圾的清理。他说,没有这么多红树林时,每天两次的海潮涨退,一般的垃圾都会被潮水带走,“滩涂上的红树林长得又高又密,潮水的作用就没那么明显了!”
“以前这里都是滩涂,哪里有这么多的红树林,树苗一种下去,我们蛏苗田、海蛎地大面积缩水,基本上都没了。”在桥北蔡襄雕像旁的一处码头,记者偶遇几名正在运送蛏苗的养殖户,对于洛阳桥附近的红树林,他们也有不同看法。
据一养殖户回忆,二三十年前,洛阳江两岸的淤泥很少,那时候还没有修建桥闸,“上游冲下来的沙子很多,附近建房子,都可以直接到江里打捞,可见当时江水的深度。”他称,进入2000年后,随着红树林种植的推广,桥两侧滩涂地基本被占了。
“石桥是祖宗留下的宝贝,应该保护,但红树林的大面积生长,也有好有坏。”阿婆谢丽英说,桥两侧有了红树林,满眼绿色,确实让人赏心悦目,随之而来的却是大量繁殖的蚊虫,“一到夏天,潮水一涨,树中的蚊子没地方躲藏,都飞了出来,遭殃的是附近居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