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起点再启航 名城泉州新崛起
中国与沙特合作项目——福建联合石化厂区 肖咸强 摄
东南网2月11日讯(福建日报 柳林河)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历史与现实的激情碰撞,正赋予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新的机遇与活力。
回眸:海丝名城的历史之光
泉州的海外交通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以前的闽越人时代,并初兴于唐朝,鼎盛于宋元两代。南宋时期,我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推动东南地区快速发展。宋朝时,泉州与广州成为我国两大对外贸易主港,并与58个国家保持往来,东至日本,南到南海诸国,西达波斯、阿拉伯、东非等地,进口商品以香料、药物、珠宝为主,出口商品则以丝绸、瓷器、日用品为大宗。元朝,泉州的海外贸易国家增加到近百个。在游记中,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称“泉州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
泉州港也成为中外各种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泉州港古称“刺桐港”,有“三湾十二港”。“三湾”即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其中每个港湾中各有四个支港,组合成了十二个著名的海丝名港。
千百年来,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阿拉伯商人来到泉州,并将刺桐(泉州古称)音译为“Zaitun”,并扬名海外。同时,泉州人也下南洋过台湾,形成如今的中国的重要侨乡和华人华侨主要祖籍地。数据显示,90%以上的泉州籍华人华侨居住在与海丝密切相关的东南亚各国。
明清时期,由于朝廷实行海禁政策,泉州港随之没落,被人们遗忘,以致“Zaitun”在西方学术界成了未知之地,争论不休,直到20世纪才被日本学者桑原骘藏重新证实。1926年中外学者组团来到泉州考古调查,惊叹于众多的文物遗迹和外来宗教石刻。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出由50名专家和记者组成的海丝考察队前来泉州考察,并召开“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最后认定中国是世界海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泉州成为无可争议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数据显示,泉州现存海上丝绸之路代表性遗产点18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5处,包括万寿塔、六胜塔、石湖码头、美山码头、文兴码头、九日山祈风石刻、真武庙、天后宫、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开元寺、伊斯兰教三贤四贤墓、清净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德济门遗址和洛阳桥;市级文保单位3处,即泉州市舶司遗址、来远驿遗址和清白源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