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完成的金鱼巷,留下古城市民的满满记忆,留下一代人的生活印记。 (吴刚强 摄) 为民建设宜居城 为民建城是晋江梅岭组团的座右铭。 7500亩地,地价一亩几百万元,最好的地块都留给了老百姓:40%用于城市景观,9%用于配套设施,17%用于市政工程,12%用于安置房建设。用于商住房开发的用地,不过22%,以筹措安置改建资金,“以城养城”。走进梅岭街道的安置小区,敞亮的文体活动室、卫生服务站一应俱全。“隔壁就是万达广场,安置房地段比商品房还要好!”安置户蔡天国满意地说。 不远处,磁灶组团,同样拿出整个项目最好的、最具商业价值的两个地块,用于建设大埔安置房和瑶琼安置房,最大限度让利于民。青阳组团改造后的生活区用地面积占实际总用地面积的36.5%,小学面积从原来的11.7亩扩大到30亩,幼儿园面积从原来的1.7亩扩大到6亩。 在轰轰烈烈的组团改造背后,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推进。新型,新在哪里?不仅是为群众更新城市,提升硬件,更在于出台政策,“保障全覆盖、待遇均等化”,让大家住得下来、住得舒心。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晋江的新型城镇化,在城乡一体、产城融合上做足文章。城镇化需要真金白银,一个农民落户,需要10万元的配套资金,晋江每年便拿出60%以上的新增财力用于推动社会保障和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民进城的同时,成百上千的优质企业退城入园,低效污染企业淘汰出局,取而代之的是城市综合体拔地而起。截至2017年,晋江市城镇化率已达到66.1%,建成区面积达109平方公里。 体制机制创新,亦迸发无限活力。一个例子,或可管窥晋江新型城镇化的先行探索。勇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30多年来,晋江青阳街道阳光社区不仅实现从“分田”到“统营”、从“农村”到“社区”、从“传统”到“现代”三次关键转型,发展出远近闻名的“房东经济”,更在晋江率先成功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拥有了全省第一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证明书,走出一条“阳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发展路径,成为集体经济发展和社区治理创新的生动案例。 事实上,不仅是晋江,石狮全域城市化、德化统筹城乡发展等主题探索,亦成为全省、全国典型。 以开展“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全域城市化发展改革试点”为契机,石狮坚持全域统筹,通过打造城市产业体系、均等化公共服务、就业创业乐园等,促进城镇化与县域经济融合发展。在全面提升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的同时,石狮还率先在全省构建以“12345”便民服务中心为龙头的四级联动服务体系,实现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 早早走在“大城关”建设道路上的德化,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大城关,放宽农民在城关落户条件,让进城农民住有所居。陶瓷企业则“退城进园”,一条熠熠生辉的环城关工业走廊在德化县城关周边悄然崛起。全球首个“世界陶瓷之都”、“福建省首个县域循环经济试点县”等名号花落德化。这个“开门见山”的县城,城市化水平领先全国山区县。 放眼全市,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仍在继续——泉港“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试点、永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南安“沿海三镇省级小城市综合试点”等遍地开花、充满活力。按照“人进城、建好城、管好城”的要求,泉州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共同发展”,勇当新型城镇化体制改革的探路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