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 文旅 > 正文

顺济桥: 状元邹应龙主持修建的南宋名桥

2021-04-09 09:56:20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核心提示

顺济桥遗址位于泉州古城南门德济门外,横跨晋江两岸,以近顺济宫(天后宫)而得名。该桥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由泰宁状元、泉州郡守邹应龙主持建造,沿用至20世纪。在历史上,顺济桥曾历多次修缮,现以遗址状态保存。作为城市商业性城区对外衔接的交通枢纽,顺济桥遗址见证了泉州城市在海洋贸易推动下的发展,也体现出商业拓展对交通系统的促进。

□记者 吴拏云 陈起拓 文/图(除署名外)

顺济桥留在老照片和泉州人的记忆里。该图摄于上世纪70年代。(蔡永怀 供图)

残存的部分桥墩仍保留宋代筏型基础

位于浯江之上的南宋名桥

“江树离离若可齐,江门之水下浯溪。诸峰返照潮声远,万户沧洲烟火低。来听渔歌鸥泛泛,去随秋色草萋萋。道人那得伤心恨,一任西山送日西。”这首诗出自明代晋江诗人庄一俊之手。诗中描绘的景色极富画面感,又带有忧思绵远的感伤,让人读来不免有些神驰天外。但可能很少人能猜到,这首诗描写的是泉州古桥顺济桥的秋景。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之十一·津梁志》载:“顺济桥,在德济门外,笋江下流。《闽书》:‘旧以舟渡’。宋嘉定四年(1211年),郡守邹应龙造石桥,长一百五十丈余,翼以扶栏。”顺济桥位于泉州古城德济门外晋江下游的浯江之上,故庄一俊的诗句才称“江门之水下浯溪”,这是古代泉州南门外的一座名桥。因靠近顺济宫(即天后宫),才被命名为“顺济”。又因其造于石笋桥之后,所以俗呼“新桥”。在明时,亦有“浯渡桥”之称(见何乔远《重修浯渡桥记》)。

据鲤城区文旅局工作人员林志福介绍,顺济桥由南宋泉州郡守邹应龙于嘉定四年(1211年)主持建造,为梁式石桥,桥体为“东北——西南”走向,东侧桥头指向德济门的方位。现存桥长约400米(包括部分桥面和桥墩11个),共有船型桥墩及桥墩遗址约30处,顺济桥的建造吸取了洛阳桥的建桥方法,采用“筏型基础”法,全河床抛填石块形成结构基础,其上干砌条石形成桥墩,上部为石梁结构。现存桥墩长约8.5米,宽约3.5米。

1   2   3   4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