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东西塔动工修缮

此次东西双塔修缮为保养维护工程,以治理和防止雨水渗漏造成的损坏为主,旨在保持泉州开元寺双塔的完整和健康状态,尽可能使其最大限度地延续其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

 资  讯 

泉州开元寺东塔修缮开启 5名惠安老师傅负责勾缝

即时 | 2016-12-14 08:06

泉州开元寺东塔修缮开启 5名惠安老师傅负责勾缝

勾缝是细致活,每一处都要小心操作

东南网12月14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刘燕婷 田米 陈紫玄 文/图)“阳光有点晒,赶紧再给塔顶洒洒水,新勾好的缝可得好好养护。”戴着红色安全帽的李师傅,拿起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站在开元寺东塔的塔顶,对着新的勾缝,洒出串串水花。

海丝申遗点泉州开元寺东西塔,塔身修缮正式开启。5名工人正在东塔塔顶忙碌着,他们手边,修缮工具一应俱全:剔除老旧勾缝的毛刷、螺纹凿、小锤子,还有勾缝时用的灌浆工具:油灰刀、抹泥刀、大中小型号的梯形小泥板、刮灰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陈青在现场做指导,她说,勾缝是细致活,工人们的施工技术整体还不错。

东塔从今年10月初开始搭起塔架,在历经教导工人调制勾缝材料“蛎壳灰”、塔身局部勾缝实验等前期准备工作后,终于正式开启塔身修缮。而西塔也于12月10日开始进行塔身塔架工作,目前已经搭了一层高。

从塔顶开始 一层层往下修

东塔边上,5名来自惠安、年龄都在50岁上下的老师傅们,一大清早便忙开了。他们负责为双塔进行塔身勾缝填充、修补、防渗水。每个人拎着工具袋、提一小桶“蛎壳灰”,再扛上一大桶水,开始沿着东塔的塔架,一层层上到塔顶。

“勾缝防渗水修缮,是从塔顶开始的,再一层层往下修。”陈青说。工人们用备好的工具,先小心翼翼地将老旧的勾缝清理干净。东西双塔每层的塔檐下方有很多凹槽,工人们猫着身子清除凹槽里的鸟巢、老灰,一个动作坚持久了,全身都会发麻。“不时要站起来,让血液循环下。屁股坐在钢架上,久了也麻,就各自准备好临时‘坐垫’。”施工是细活,工人们各有应对。

“不结实的勾缝都得剔掉,有裂缝的老灰,都要尽可能清理掉。”陈青说,东西塔塔顶漏水问题最严重,为了根治,对塔顶稍有问题的老旧勾缝,都要“斩草除根”。

不过,陈青说,与塔顶修缮要求不同,塔身墙体修缮时,勾缝松动的要剔除,但结实的旧灰就要尽量保留,尽可能减少对墙体的损坏。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工人们从东塔塔顶开始修缮

西塔已搭架 将尽快启动修缮

勾缝边清理,边填补,每清理一小段勾缝后,便换上灌浆工具,对清空的勾缝,进行细致填充。“不能图快,抹的时候,手要稳。”李师傅蹲在太阳下,变换着型号不一的梯形小泥板,将蛎壳灰送入缝隙里,并不时用小毛刷,清扫两边的塔石,不让蛎壳灰沾上。

“一次不能抹太厚,最好是等它表面干了后,再抹一层。”陈青边看边指导。她说,勾缝要一层层地来,一次成型的太厚,干了以后容易裂开。

昨日下午,东塔的塔顶勾缝已经完成,工人们不时要进行洒水,做养护处理。工人们扛上来的水,被分装到矿泉水瓶内,再洒在新勾缝上。“新的勾缝干得越慢,越不容易开裂。洒水就是为了防止开裂。”陈青说,泉州有雨季和漫长的夏日,若是雨季施工,勾缝很容易被雨水冲走;夏日暴晒,勾缝容易开裂,“而这个季节,恰好是一年中最好的施工时候”。

据现场施工人员介绍,西塔目前正在进行塔身搭架工作,为了就地取材,推进双塔修缮进度,届时,东塔每完成一两层塔身修缮,便会卸下塔架,运到西塔使用。

泉州东西塔修缮工程开工了 开始启动勾缝修缮

即时 | 2016-10-10 10:53

开元寺东西塔修缮工程开工了

专家诊出15大症状 开始启动勾缝修缮

搭起脚手架,进入施工阶段。

施工现场

■早报记者 张素萍 庄丽祥 文/图

“泉州东西塔周围搭起脚手架,修缮工程启动施工了!”10月8日,不少市民路过泉州开元寺时发现,寺内的东塔周围架起施工脚手架。

当天上午,记者来到泉州开元寺时看到,东西塔双塔周围均已围起栏杆,东塔旁已经架了两三层塔高的脚手架,建筑工人戴着安全帽在脚手架上小心翼翼地忙碌着。现场工人介绍,国庆长假快结束时,他们开始进驻现场,接下来将正式施工,启动防渗漏工程,做好双塔的勾缝填补。据悉,为确保施工安全和游客安全,根据安全生产工作要求,现场已经围起铁皮围栏。相关部门提醒市民和游客,请勿靠近施工现场,远观东西塔便好,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危险。

今年7月中下旬,早报曾报道泉州东西塔十年诊出15大症状,将启动防渗漏工程。早在十年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便多次来泉,他们长期跟踪实验分析,详细“问诊”塔身内外。2006年至今,中国文物研究所和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等单位合作,至少为东西塔做了四次较为全面的勘察研究。勘察结果显示,东西塔内部连接梁普遍存在支点区域全截面断裂,通梁的联系功能部分或全部缺失,这是影响主体建筑的最主要问题。而檐下和券门上部的石枋剪切断裂、塔外壁存在齿缝剪切破坏等,也是双塔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针对东西塔渗漏问题,《开元寺双塔勾缝修缮工程设计方案》要求,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下,对镇国塔和仁寿塔勾缝采取填充、修补等技术手段,排除水的冲刷侵蚀对东西塔的各种威胁因素,真实、完整保存并延续双塔的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保护并展示好这一重要活态文化遗产。

泉州东西塔总重近两万吨 黄永玉手绘建塔施工图

即时 | 2016-07-28 09:56

东西塔如何建造?塔下是否有地宫?涂门街曾用来承载储存建塔土方?东西塔地基有多深?建造为何采取仿木结构?

作为我国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对石塔,东西塔在建造上仍有许多谜团有待解开。事实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有关部门曾两次探测过东西塔的地基,发现两塔外围地质浅层结构可分为四层,塔的地基为黏土层,基础埋深2.3-2.5米。根据对两座塔身所作的粗略计算,东西塔共耗用石材约6295立方米,总重约19510吨。

著名画家黄永玉大师曾撰文讲述双塔建造过程,而且亲笔画出了他所理解的施工示意图。

黄永玉在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中,详细描写了他在泉州、安溪、德化等地的学习生活经历,还讲到了东西塔的建造过程,而且亲笔画出了他所理解的施工示意图。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地宫谜团】 耗时22年建造 双塔下有地宫?

众所周知,如今的东西塔是宋代时建造留下的石塔。从宋绍定元年(1228年)到嘉熙元年(1237年)竣工,西塔耗时10年;从嘉熙二年(1238年)到淳祐十年(1250年)告成,东塔耗时12年。如此算来,东西塔建造工程前后共22年!

泉州学者王寒枫曾称,东西塔是我国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对石塔,在造型规制和建筑结构方面,还不曾有什么石塔能超越它。作为佛教石塔,东西塔仿佛披着一件神秘的纱巾,双塔内部和地下究竟是什么样的,不少专家学者心中也是谜团重重。

“传说东西塔下有地宫,里面藏着很多宝藏……”民间关于东西塔的地宫有很多传说。1980年起进入开元寺担任园艺工的蔡其呈认为,东西塔下面肯定有地宫,而且很大、有很多宝藏,“1982年倒下的阿育王塔,里面都有很多宝贝,更何况是东西塔!”

蔡其呈说,1982年一场大台风吹倒了开元寺大殿前的一株古榕,倒下来的榕树压倒了大殿前两侧的一对阿育王塔。阿育王塔被认为是舍利塔,里面装有佛像、古铜镜、佛经,“底柱有唐朝佛经”。

2009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尝试为西塔“治病”时,曾向记者介绍:“塔心应该是实心的,里面一般有舍利子、经书以及佛像之类的东西。”

【施工传说】 黄永玉著书称 建塔挖了数万土方

身高约50米的双塔,当年建造时是如何把巨大的花岗岩石砌起来的?旧时传言,建造东西塔需要许多土石,涂门街就用来承载储存建塔土方。然而,关于东西塔的建造过程,民间众说纷纭。

著名画家黄永玉大师,年轻时曾在泉州安溪、德化等地求学,并在开元寺与弘一法师有过一面之缘。他在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中有这样的描写:

“盖塔之前为了打基础,挖了几万土方,弄成两口二三十米深的大坑,坑底一层层用花岗岩垒到地面。工程没搭脚手架,只将周围的土方夯成宽阔的、平坦的斜坡大圆圈,雕刻好的石料用推车运上去装砌。

塔身越砌越高,平坦的运石斜坡圆周越大,原来挖出的上万土方不够了,向南安那边要求帮助。

工程一天一天地进展。远远望去,最后两座临近完成的大石塔让两座大山埋在土堆里头。推开两座大山,露出高插云际的东西塔,运走的泥土变成从北到南五里长的涂山街。”

【地基考究】 外围地质分四层 塔基埋深约2.5米

关于双塔的地宫,专家们至今没有定论。但是双塔的地基,国家有关部门曾在1977年和1986年先后两次探测过。

王寒枫的《泉州东西塔》中记载:1977年9月,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地质队采用回转式钻机(SH-30型)进行钻探。1986年3月,国家地质局地质研究所采用最新的雷达探测器对东西塔的地层进行了扫描。

“两次勘查的结论基本一致,均认为两塔外围地质浅层结构可分为四层:第一层为人工填土,第二层为黏土,第三层为亚黏土,第四层为风化壳。离地面20米以下为花岗石基岩。”

王寒枫称:由此可知,东西塔的地基为黏土层,基础埋深2.3-2.5米。这样的地基持力层为硬塑老黏土,工程性质良好,强度高,压缩性低。

“东西塔的基础建立在这样的地质结构上,整体塔身的荷载稳定性是极为可靠的。”王寒枫认为,由于历史资料的欠缺,虽有探测报告,但对东西塔的地基工程结构还是很模糊的,要窥知它的“真面目”,只有等待以后的机会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塔重测算】 耗石约6295立方米 总重约19510吨

由木而砖,由砖再石,东西塔工程浩大,耗资难计。那么,您知道双塔耗用了多少石材吗?

《泉州东西塔》介绍,在建造过程中,东西塔耗用的石材数量是相当惊人的。按照工程施工近地取材的原则,建造东西塔的石材,当是出自泉州西门外约12公里处的南安石砻。

南安石砻的花岗岩蕴藏丰富,结晶颗粒细而均匀,石英含量大,具有容量高、抗压强度大、坚固耐冻、耐风化、耐腐蚀等性能。

而根据对东西塔塔身所作的粗略计算,东塔砌用的各种大小不同形状的构件石材约3345立方米。按石材物理力学标准,应是中粒花岗岩,属第九类,XⅢ级。“以每立方自然容量3100公斤计算,东塔自重约10370吨左右;西塔砌用各种大小不同形状构件石材约2900立方米,自重约9140吨左右。两塔共耗用石材约6295立方米,总重约19510吨。”

【结构非凡】 仿木榫卯结构 助双塔挺过明朝大地震

据记载,明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八(1604年12月29日),泉州发生八级大地震,连震十余次,波及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浙江、江苏、安徽等省。当时,“泉州山石海水皆动,地裂数处”,“城自东北抵西南,雉堞窝铺倾圮殆尽”。当时,东塔只是塔刹坠下,塔身岿然不动,西塔完好无损。

东西塔能够如此坚固牢靠,与其结构是分不开的,即采用木作结构榫卯节点拼接法,环环相扣。

王寒枫介绍,泉州建造东西塔时,北宋李诫《营造法式》已颁布130年,但《营造法式》并没有造塔之类,更无提及仿木石塔问题。然而,技艺高超的泉州石工匠师,既掌握《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又从建造石塔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刚硬的花岗岩石块雕凿成立柱、栌斗、楣枋等构件。

也因此,东西塔成为中国前无先例、后无可比的真正仿木楼阁式石塔。这是东西双塔的不同凡响之处。

■记者 张素萍

【老摄影家镜头】那些年·东西塔

即时 | 2016-07-27 09:08

上世纪50年代修缮开元寺的画面(黄百宁 图)

本报记者 张晓明

核心提示

“画面上,远处没有任何高层建筑,一片宁静。夕阳西下,天空出现少见的粉红色。”老摄影家陈世哲在朋友圈发了一张“90年代的东西塔”,立即引来大量点赞。古老双塔修缮在即,让我们透过老摄影家的镜头,去回味时光在东西塔上留下的印迹。

黄百宁:东西塔是永恒的

提到泉州老照片,我们不禁想起已经过世的黄百宁。黄老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摄影事业,为泉州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图片。在他数以万计的照片中,有不少是新旧泉州对比的照片。他曾在一次摄影展中用3张照片直观展示了泉州60年的发展历程。

“东西塔是永恒的,但是它们周边的景物随着城市的发展改变了不少,我的照片,正是通过东西塔外围,发现这种变化的。”黄百宁曾说,东西塔是泉州代表性建筑,但是它们不是孤立的,它们不但讲述着泉州的历史,也见证了泉州古城的快速发展。通过新旧照片对比,让人在缅怀过去的同时,憧憬未来。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第一次看到东西塔上的猴行者时,日本学者中野美代子乐开怀。 (陈世哲 图)

陈世哲:窗外就是东西塔

陈世哲的家就在东西塔对面,“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他笑着说他就是生在东西塔下的孩子。1981年,陈世哲第一次拿起摄像机,那时30多岁。从德化文化馆调到泉州旅游局工作后,热爱写作的陈世哲,每天的日记变成了用相片记录。在他的照片里,记录了泉州东西塔下最后一次攻炮城;记录了上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中野美代子第一次看到东西塔上的猴行者时的欢呼雀跃;记录了30年前,东西塔下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

“站如东西塔,躺是洛阳桥。”陈世哲说,这句话每个泉州人都能脱口而出。古往今来,背井离乡或远涉重洋的泉州人,他们魂牵梦绕的不仅仅是亲人和故乡,还眷恋着那依然屹立的东西塔。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983年元宵灯会,亮灯的东西塔很美。(蔡其呈 图)

蔡其呈:拍下塔上所有雕刻

“东西塔上不光有孙悟空的原型‘哈奴曼’,更有唐三藏和白龙马。”说到东西塔,从1980年开始到开元寺工作的蔡其呈,对双塔上的石雕娓娓道来。从起初的协警到园艺工人再到后来的摄影组,蔡其呈每天就生活在东西塔下面,他发来的第一张照片是一个西装革履帅小伙的照片。他羞涩地说,这是他人生中第一张彩照,当时与同事上塔安装灯泡时拍摄的。

从东塔的浮雕到西塔的雕刻,蔡其呈早在30多年前就全部记录在相机里。英气逼人的“火龙太子”、骏马驮三藏取经、猴行者、观世音、释迦如来、文殊、普贤、八大金刚、降龙伏虎……听着蔡其呈讲述的件件雕刻犹如在说一部《西游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983年,张加陛一家留下的开元寺最后一次灯会的合影。(张加陛 图)

张加陛:最后一次灯会合影

游历大千世界,是很多摄影师的梦想。但65岁的张加陛笑笑说,自己的钱不多,去不了那么多地方,不过在古城泉州,也有拍不完的东西。他在1981年就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单反相机,从此用镜头记录泉州的城市变迁。

作为老泉州人,对家乡的热爱,让老张的摄影更富有泉州味道。他提供了一张老照片,上面斑斑点点有着岁月的痕迹。他说,1978年至1985年之间,在开元寺大殿两边回廊,曾多次举办大型元宵节灯会,我们一家三口去观赏,还拍了一张合影,背景就是有名的西塔。从那以后灯会就没在开元寺里举办,这张照片成了永恒的记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上世纪20年代德国博士艾克拍摄的东西塔修缮的施工现场 (资料图片)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991年航拍东西塔。当时开元寺正在局部修复,新搭的屋顶尚末铺瓦。 (陈世哲 图)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上世纪80年代,东西塔旁休闲的市民。 (陈世哲 图)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德国博士艾克拍摄的80多年前的东西塔 (蔡其呈 收藏)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946年的东西塔 (黄百宁 图)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站如东西塔

暴雨中的东塔魅影

■泉州摄影家 陈世哲 图/文

泉州民间有句古老的俗语:“站如东西塔,躺似洛阳桥。”用来赞美高大的好汉,以及象征泉州人的英雄气概。

自古以来,当人们从西面八方涌来古城拜佛,他们老远就可以看到的,便是这永远站立的心中偶像——东西塔。

近千年前,东西塔从木构、砖构而石构,从此便巍然屹立至今。历尽地震台风,暴雨战火,愈显苍劲。它那精妙绝伦的石雕,体现佛道法相,显示佛法妙义,揭示佛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古往今来,离乡背井或远涉重洋的泉州人,他们魂牵梦绕的不仅仅是亲人和故乡,他们还眷恋着东西塔。古今诗文中咏唱东西塔的“石塔双飞缥缈间,凌虚顶上结金团”,“石塔双擎天浩浩”等名句,千古传颂,脍炙人口。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傍晚时分的塔下人家

可是到了本世纪初,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建设规划的加速,众多高楼大厦渐渐挡住了人们的视线,我们开始很难抬眼远眺东西塔的身影。

但双塔依然屹立,默默地俯视着这座古城千百年的变迁。

它们目睹了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时代,刺桐古城“涨海声中万国商”和“满街都是圣人”的繁荣景象;它们也目睹了上世纪30年代,环绕鲤城的古城墙被拆除的惨象。

它们看过上世纪50年代初,东门外几里古道上几十座精美的花岗石牌坊被拆;它们也体验过上世纪60年代初,以它们的名字命名的双塔味精厂排出的酸性气体对它们双塔皮肤的腐蚀。

它们感受到了“深挖洞广积粮”的战备年代,新华路地下巨大的防空洞如何伤及西塔的根基;它们还见证过“三年困难时期”,眼皮底下的开元寺拜庭和大殿,竟然改造成“美食街”和百货商场。

最令双塔震撼的也许是,文革爆发那年,在几十名红卫兵企图冲进开元寺“破四旧”的危急时刻,时任泉州市长的王今生先生,不顾安危,挺身而出,站在开元寺大门口,破口骂出了泉州粗话。其凛然气势竟然顿时镇住这些毛头小孩,红卫兵只好撤退,开元寺东西塔毫发无损!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塔影夕照。月亮系二次曝光获得。

最令双塔不解的也许是,七八年前,因为一场病虫害,西街几百米长的塔下老刺桐树被一砍而光,种上樟树……从此,人们再也看不到泉州市花刺桐花盛开在东西塔下的火红花浪。

但双塔依然屹立。它们是成佛的常者和思想家。千百年来,它们见得太多了。它们没有表情,因为历史就是这样啊!人们从幼稚到成熟,从冲动到冷静,从愚昧到聪明,全球如此。

而有一件可以让双塔稍感欣慰的是,如今的人们已经关注到国家重点文物的健康。他们正在采取措施,准备为它们清除百年污垢,美容护肤。

此举深获泉州百姓和海外侨胞的拥护,因为东西塔的永远屹立,就是民族屹立的象征!

泉州还有一句象征爱情的古老俗语:“好啊好,好到东西塔倒!”其含意就是,东西塔是永远不倒的,所以我们的爱也是永恒的!

站如东西塔,躺似洛阳桥!自豪啊,我是个泉州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上世纪九十年代,古城少有高层建筑,一片宁静。夕阳下,天空出现罕见的粉红色。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外国游客在西塔上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元宵节,西塔围墙外,民众在观看民间木偶戏演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东西塔下成片的古民居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从西塔四层拍摄东塔

 

老照片追忆往事:东塔下攻炮城 只办一届成绝响

即时 | 2016-07-27 08:15

东西塔防渗漏工程 年底或完工●追踪

一组经典老照片追忆鲜为人知的双塔往事

东塔下攻炮城 只办一届成绝响

上世纪90年代末东西塔全景。当年塔下刺桐花红似火的壮观场景,如今已见不到,这张“最泉州”的照片,长期被视为泉州的“证件照”。

与东西塔有关的时光和往事,总能勾起老泉州人的回忆。近日,一组来自泉州著名摄影家陈世哲的东西塔老照片,引起不少网友怀旧感慨。这些照片大部分拍摄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它们中有的反映出1983年元宵东塔下唯一的一次“攻炮城”盛况,有的记录下日本学者中野美代子流连东西塔的激动瞬间,有的则见证了东西塔塔身内外变化过程……

■早报记者 张素萍/文 陈世哲供图

东西塔前 成排刺桐花开“最泉州”

1969年,21岁的陈世哲作为泉州第一批知青参加上山下乡,插队德化葛坑。知青岁月里,他曾担任德化文工团首席小提琴手、编剧、舞美、独唱演员、文化馆文艺创作干部,后来因缘巧合踏上漫漫摄影路。

“学摄影前,我天天做笔记;学摄影后,我用相机做笔记。”陈世哲笑说,自此走在大街小巷,记录城市变迁和百姓生活成了他的习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地处处展现出改革开放的新面容,泉州也不例外。仿佛一夜之间冒出的高楼大厦,却让陈世哲有些恍惚、不适应。然而,走到哪拍到哪的习惯,也让他成为时代的见证者,东塔下攻炮城、暴雨下的双塔、刺桐双塔等名作,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

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拍下最美双塔,陈世哲在开元寺周边四处寻找最佳拍摄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市区纺织厂(今中闽百汇处)顶楼水塔旁,他终于找到制高点,按下快门的一瞬间,东西塔和塔前整排红艳艳的刺桐花就此被定格。如今,塔前已遍寻不见刺桐树的踪影,这张照片也因此更显珍贵。

再后来,陈世哲被调到泉州市旅游局,经常接待外国游人。陈世哲回忆,外国游客常被东西塔惊艳到,很多人都表示“从来没见过这么精致的石塔”,“东西塔精妙绝伦”。而他的好友、美国俄亥俄州丹尼森大学终身教授连新达,也特别钟情于东西塔,曾称“东西塔和金字塔一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石塔”。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著名女学者中野美代子访问泉州,无意中在西塔四层发现孙悟空的原始形象,激动不已。回日本后,她出版了《孙悟空的故乡在福建》,并好几次率粉丝团专程来泉州探望孙行者。

日本学者多次回访 带着粉丝团来拜“猴行者”

上世纪80年代,日本著名学者、《西游记》研究专家中野美代子曾多次来泉,参观并研究东西塔,后来她提出“孙悟空护送唐僧西天取经”传说源于福建,并称孙悟空原型是西塔上的浮雕“猴行者”。

“她的中文很不错,当她第一次看到‘猴行者’浮雕时,她非常激动!”陈世哲说,中野美代子探访东西塔都是他陪同的,当时中野美代子告诉他,《西游记》是明代出现的,然而早在宋代,原著形象已经出现在东西塔上,而这绝非偶然。

回国后,中野美代子发表了《孙悟空的故乡在福建》等系列文章,在世界上引起轰动。日本国内很多年轻人看了她的文章后,对泉州和东西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嗅到商机的旅行社找到中野美代子,希望她带队组织专门赴泉州的旅行团,带大家实地探访东西塔,一睹“猴行者”真容。后来,中野美代子真的三次带队,带领日本读者参观东西塔。

由于经常接待国外旅行团,陈世哲被安排了一项任务——每周向《泉州晚报》专栏“外国人在泉州”供稿。1990年,陈世哲在专栏中写下“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后来这一金句流播深远,时至今日人们在介绍泉州时,依然会来上这么一句。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983年元宵,东塔下唯一的一次攻炮城。画面左上方为炮城,右上方的曲线乃鞭炮在空中飞舞留下的光轨。

东塔下攻炮城 只办一届成绝响

东塔下攻炮城,人流如织,则是非常富有时代特色的见证。1983年元宵,为纪念改革开放五周年,泉州开元寺举办热闹非凡的庆祝活动,包括花灯展、踩街、歌舞表演,还有攻炮城。攻炮城的地点就设在东塔下,且是距塔较远的柱子周围。

高高立着的柱子,挂上一座用许多鞭炮编织成的“城楼”,只要能扔进并点燃“城内”的长鞭炮炸“城”,就能获取价值不菲的奖品。奖品由多家国营工厂提供,泉州皮革厂、鞋厂、服装厂等很多厂都来赞助。

时至今日,泉州文化收藏研究者蔡其呈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年正月十六晚,东塔下里三层外三层的盛况。彼时,蔡其呈在开元寺园艺组担任园艺工,也是福建省棒球队的成员,攻炮城对他而言胸有成竹。他花几分钱买了五串鞭炮,站在划定范围内,先抛出一串鞭炮试一下高度。很快地,他又奋力向上一抛,这次中了!一瞬间,“炮城”噼里啪啦作响,人群一下子沸腾了!“我是当晚唯一一个攻下炮城的!”最后,蔡其呈捧回一堆“战利品”,“奖品几乎囊括整身行头,服装、鞋子、皮带、皮包,价值相当于现在好几万元!”

后来,出于安全考虑,开元寺取消攻炮城,这次活动也成了绝响。上世纪90年代起,考虑到塔内拥挤且一二层间楼梯倾斜度太大,东西塔不再对外开放,几乎同时,考虑到夜景灯为普通灯泡,牵线复杂易引发火灾,同时更换灯泡也存在危险,东西塔上的夜景灯也没再亮起。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外国游客从塔内又窄又陡的木梯攀登而上。后来因安全问题,东西塔已限制游客登塔观光。

网友讲述与东西塔的故事:他将雕刻微缩版东西塔

即时 | 2016-07-26 09:55

许天恩打算用雕刻刀,将东西塔以1∶100的比例进行微缩

东南网7月26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刘燕婷 田米 实习生 严玉莲 文/图)千年古城两座塔,凝聚了无数泉州人的乡愁和古早的时光记忆。无论去了多远,阔别多久,说起泉州地标,东西塔总会从一片河山的影像里闪着明亮的光。

60余年再次修缮,有关东西塔的话题,总会成为泉城的焦点。家住安溪的读者打来电话,说他曾在东西塔下圆了母亲的心愿;做了一辈子东西塔邻居的老西街人,正用手中的雕刻刀,做着微缩百分之一的东西塔;老泉州人蔡永怀,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说这半辈子来重要的记忆总少不了东西塔的身影……每一个人与东西塔的回忆,用不同的介质定格,但都用着相同幸福的口吻在讲述。

他用雕刻刀 将双塔微缩百分一

71岁的许天恩伏在案前,他一手握着细尖的雕刻刀,另一只手轻轻扶稳22×13毫米的油泥,鼻尖下抵着放大镜,一尊被以1∶100微缩的东塔浮雕佛像,在他的刀下,被雕刻得神采奕奕。

许天恩家住在开元寺门口紫云屏背后的象峰巷,三五分钟就能走到东西塔下。七八年前,退休了的许天恩就想着怎么打发闲散日子,自己半辈子都经营工艺美术公司,虽不是科班出身,但也算耳濡目染。“家门口就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要是能自己雕刻一座东西塔该多好!”说做就做,带着相机,拍了上千张照片,每尊浮雕、围栏、屋檐,甚至每个局部的石头构建,都进入他的镜头。

“照着图片雕刻,可是因为不知道各个部分的比例,做出来的塔有点失调。”许天恩开始各方收集关于东西塔的书,辗转买到王寒枫的《泉州东西塔》,他如获至宝,“双塔的周长、屋檐瓦块几片、佛像多大多高,全部的数据都齐全。而且160尊佛像,每一尊的照片都很清晰。”这本书成了他的工具书,几乎每页的内容都了然于胸,每尊佛背后的故事也都一一研读。他说,只有这样深入地了解,才能在雕刻时,突出每尊佛像的神采。

“想做什么,年纪不是问题,再大都不晚。以前雕的是平面线条,最近这两个月开始尝试浮雕。”一尊22×13毫米的浮雕,他要花两天时间,要想完成东西双塔,至少要花去一两年的时间。

每当雕好一小尊,许天恩都会觉得很有成就感。由于雕刻过程耗时又费眼,他的孩子都不愿跟着学,让他有些遗憾。东西塔即将修缮的事,让他开心了好久,他说,这是古人留给泉州的遗产,一定要好好保护。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蔡永怀(左)与朋友塔前合影

41年前的老照片 半个世纪的回忆

“幼年时听厝边的老人讲黄守恭献地建开元寺的故事,少年时在开元寺清晨的清新空气中练南拳,青年时与好友在东西塔前合影记录下当时的迷茫与青春。现在每逢节假日便会去开元寺合影留念。”58岁的蔡永怀在海都报官微“海都报大泉州”发来老照片,诉说东西塔与他这半世纪来不可割舍的情结。

翻开1975年蔡永怀与好友在东西塔前合影留念的老照片,这是他保留最早的东西塔老照片,当时是叔叔帮忙拍的。“保存旧照片对我来说是保存一种记忆,保存一种乡愁。”蔡永怀说,时隔41年,4张黑白旧照仍保存完好,黑与白的简单色彩记录下老泉州人与东西塔的情缘。

许多记忆随着老照片,如潮水般涌来,蔡永怀说,小时候,清晨的开元寺常看到西街的居民在寺内席地而睡,茂盛的大榕树提供着“空调”般的凉爽。在夏天龙眼树结果的季节,他和要好的玩伴还曾在东西塔边摘东壁龙眼。“记忆犹新的是,东西塔上面的孙行者,以前大家都还不以为意,后来因为电视剧《西游记》,人们惊讶地发现塔上居然也有孙行者的浮雕,纷纷跑过去看,既惊奇又高兴。”

蔡永怀是土生土长的泉州人,每次亲朋好友来泉州,他总会带他们去开元寺,给他们讲解东西塔,带他们领略古老的泉州历史文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975年,陈水银在东西塔前留影

带着母亲的心愿 在东西塔前留影

“来泉州之前就听别人说到泉州就一定要看开元寺,看开元寺一定要看东西塔。第一次的泉州行,我便趁着工作的空隙跑到开元寺逛逛,高大的石塔不得不让人感叹古人的创造力。”安溪西溪中学退休教师陈水银拨通海都热线95060,说他有1975年的老照片想要分享。

看着已经有些受损的老照片,陈先生回忆道,那时他刚加入教师队伍,学校安排他和同事一起到泉州学习交流一个月。从西溪中学坐车到县城,再从县城坐客车到泉州,泥泞颠簸的土路把人摇得昏沉。路费花了1.9元,对当时的他来说已算是一笔大开销。

陈水银的母亲礼佛多年,一直希望儿子能替她到开元寺看看,“到开元寺内上一炷香,看看东西塔,是母亲当时最大的心愿。”初到泉州,陈水银不敢忘记母亲的嘱托,他用心在开元寺逛了一圈,尽可能记住每个角落,并在东西塔前让人帮忙留影,回家讲给母亲听。

“母亲说过,一定要去开元寺看看。她这个心愿我一直没敢忘却。”2005年,80岁高龄的老母亲来泉州寻亲,终于在儿子陪同下,亲自走了一圈开元寺,在东西塔下蹒跚眺望。

陈水银有位住在西街的朋友,每次来泉州看望朋友时,他便要去开元寺逛逛,看看两座古塔和挺拔的榕树。“泉州的容貌变了又变,但是东西塔还是那旧时的模样,静静地屹立在开元寺内,于我异常亲切。”

梁武帝与唐三藏“对拜” 西塔有只猴东塔有头猪

即时 | 2016-07-26 08:33

梁武帝与唐三藏西塔“对拜” 西塔有只猴东塔有头猪

经考证,此猪名“勃贺”,并非“猪八戒”

东塔须弥座上有一“薄荷示迹”的浮雕

早报讯(记者 张素萍 文/图)“不仅西塔上有唐三藏,东塔上也有!”7月23日早报A03版刊发《梁武帝与唐三藏 西塔上“对拜”》一文,引起泉州网友广泛关注。昨日,读者赵先生致电早报记者报料,东塔第二层也有唐三藏浮雕,而且东塔须弥座上还有一尊疑似猪八戒浮雕。

关于东西双塔上的浮雕,民间有个说法:“西塔有只猴,东塔有头猪”。为何东西塔上都有唐三藏的浮雕?东塔上真的有猪八戒浮雕?

东塔须弥座上有一“薄荷示迹”的浮雕,上面有只名为“勃贺”的猪,故事传说,此猪能管领群猪又爱吃薄荷。

东塔也有“唐三藏” 身旁有一“猴头小人”

昨日,记者再次来到开元寺,通过摄影镜头,看到东塔第二层上确实有一尊唐三藏浮雕造像。有意思的是,唐三藏的左前方下角,有一个头戴软脚幞(fu,第二声)头,身穿宽袖纱袍的猴头小人。这个猴头小人,正是南宋时期瓦舍市井流传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话本中的“白衣秀士”猴行者!

为何有此结论?这得先从话本说起。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所叙述的情节,是目前所知关于悟空最早的一段文字记载。书中的猴行者,显然是后来《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前身,但神通远不及孙悟空。

泉州学者王寒枫在《泉州东西塔》中介绍,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胡适曾称:印度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帮助罗摩太子,搭救悉达公主,从南印度一跃而至今天的斯里兰卡,打败魔王罗波那。“哈奴曼不但神通广大,而且学识渊博,被印度人民奉为第九位文学大家,因而它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一开始就是一位文士的形象。”

王寒枫说,这幅浮雕就是表现玄奘西行求法,在路上遇到白衣秀士,为它取名“猴行者”的情节。猴行者一路上保护玄奘战胜种种困难到达印度,完成了取经求法任务。“这个猴行者就是后来明朝吴承恩《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前身”。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东塔第二层也有唐三藏浮雕造像

东塔有只“猪” 吞下书信化而不见

民间说法,东塔上不仅有唐三藏,还有猪八戒、白龙马等浮雕造像,甚至流传着“西塔有只猴,东塔有头猪”一说。

然而,记者发现,东塔上的这头猪并非民间所谓的“猪八戒”,而是一只名为“勃贺”的猪。

这只“猪”被刻于东塔须弥座上一幅名为“薄荷示迹”的佛传图雕中。根据记载,“薄荷示迹”讲述的是僧人辨聪和一头名为“勃贺”的猪的故事。

僧人辨聪云游五台山后,将要回京都,有一位老僧托他带一封书信,上写“东京城付勃贺”。辨聪到东京,遍访各处没有勃贺其人。一天,见一屠夫赶逐一头大猪,口中呼喝“勃贺”。辨聪问为何这头猪的名字叫勃贺?屠夫说,这头猪能管领群猪不乱跑,保护庄稼,又爱吃薄荷,所以叫它“勃贺”。辨聪听罢,便把书信递给勃贺。这头猪就把书信吞下,像人一样用后足站立,化去不见。

至于白龙马一说,记者发现,东塔须弥座上确有一“白马”浮雕,但并非《西游记》中的“白龙马”,而是永平十年摄摩腾和竺法兰用来驮载佛经和佛像的白马。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泉州东西塔》中印有东塔唐三藏浮雕造像图

猴行者助力取经 可往生西天极乐世界

为何东西双塔均有唐三藏和猴行者?

据了解,东西塔每一层嵌有佛教人物浮雕16尊,两塔共有160尊。须弥座上,还有佛传图40方、花卉鸟兽图48方,以及负塔侏儒16尊。其中,东塔象征东方娑婆世界,分五层,表示佛教修行的五种境界。西塔象征西方极乐世界,也分为五层,代表“八方上下的十方世界”。东西双塔一样,每一层每一面的浮雕人物,都以二人为一组。

“东西塔的表象就是着意适应这种东方婆娑世界和西方极乐世界的内容。特别是东塔,每一层的八个面壁上,都嵌刻着如同真人一般大小的佛教人物浮雕。这些人物浮雕,体现了东方婆娑世界的佛化精神。”王寒枫称,其中东塔的浮雕,一则表现他们之间道果境界深浅不同,一则表明他们在婆娑世界负有自身修行和普化运戴众生的责任。

唐代高僧玄奘,是中国佛教经藏四大翻译家之一。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他西行求法,往返17年,旅程5万里,带回大小乘教经律论三藏共520策、657部。从贞观十九年开始,玄奘尽20年之精力从事译经工作。他的西天取经事迹广泛流传到民间,进而演变为文学艺术的创作素材,南宋时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有《唐三藏》院本,元代有《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代有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可谓妇孺皆知。

而猴行者帮助唐僧玄奘往西天取经有功,被唐太宗封为八万四千铜头陀尊者,地位相当于罗汉,又由于佛教主张“众生佛性平等”,猴行者也可以往生西天极乐世界了。

相关链接:白衣秀士

也称“白衣秀才”,出自《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孙悟空化装为白衣秀才,与玄奘一行6人相遇,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来助和尚取经。白衣秀才是孙悟空这个形象形成中的一个环节。从孙悟空原型看,与白衣秀士密切相关。现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南宋时说话人使用的话本。

东西双塔“身高”有玄机 塔高以周长为比例标准

即时 | 2016-07-25 08:16

东西塔防渗漏工程 年底或完工●追踪

东西双塔“身高”有玄机 塔高以第一层外围周长为比例 清康熙年间曾重塑21尊浮雕

上世纪九十年代,东西塔旁边没有高层建筑,一片宁静。(陈世哲 摄)

■早报记者 张素萍

近八百年来,东西塔经受多次飓风、地震的摧撼,仍巍巍矗立至今,令人叹为观止的同时,也留下不少未解之谜。您知道吗,东西塔上的浮雕并非均为宋代遗留下来的,其中有21尊浮雕曾在清康熙年间重塑过;您知道吗,看似寻常的双塔身高,背后竟藏着“以塔身的周长作为塔身高度的比例标准”的玄机;民间还有传说,风水欠缺之地建塔可抵一座山,当年建东西塔是为刺破永春这一“渔网”,为“网”下的古城“鲤鱼”撑起一片生天。

【民间传说】

建东西塔

是为刺破永春这一“渔网”?

东西塔的兴建缘由和过程,有很多故事和传说。传说中泉州的知名古塔,大多都带有俗世生活的烙印。

塔因其高耸挺拔的形象,使堪舆家认为在风水欠缺之地兴建,作用可抵一座山。“泉州地区早有建塔补风水的做法,建东西塔是为刺破‘渔网’放出‘鲤鱼’……”这是《泉州师范学院学报》曾刊载过的文章《泉州古塔的人文价值》中记载的。

传说泉州古城形似鲤鱼,东门如鱼嘴,而东湖如珠,形成“鲤鱼吐珠跃龙门”的地理佳构,美中不足的是,距此百里之遥的永春桃城却像张大渔网,兜头朝鲤鱼盖下。为了放出这条高跃的“鲤鱼”,府州郡县想出修建两座冲天的高塔、以“刺破”这张恼人渔网。就这样,东西塔分别耸立在开元寺两侧,为“网”下的“鲤鱼”撑起了一片生天。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塔高之谜】

双塔“身高”有玄机

塔高以周长为比例标准

在网页搜索东西塔的高度时,会跳出不同的数据。根据《刺桐双塔》、《泉州东西塔》的记载,东塔总高48.27米,西塔总高45.066米。

为何取这样的高度?

据考证,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建造的苏州罗汉院双塔,塔高等于第一层外围周长;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的总高度,恰好等于中间第三层外围柱头内接圆的周长。东塔第一层外围周长46.40米,与塔高很接近;西塔第一层外围周长44.48米,也几乎等于塔身的高度。

“可见,这种以塔身的周长作为塔身高度的比例标准,已成为古代建塔设计的一种依据。从理论上说,圆形物体只有它的周长等于高度时,才是最美观和谐的,中国古代的建筑家们似乎已采纳了这一点。”泉州学者王寒枫撰文认为,东西塔的建筑者采取这种优选的方法,使东西塔展现出一种和谐的美。“而且,东西塔采取逐层收分的做法,能大大地加强塔身重心的稳定性。”

【雕工匠艺】

清康熙年间

曾重塑21尊浮雕

如今,我们看到的双塔浮雕人物,其实并非都是宋代所塑。据西塔上的石刻记载,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曾经重塑两塔人物21尊。

王寒枫推测,当时重刻这21尊人物的原因,一是因为年代久远,有的浮雕长年受到风雨侵蚀,难免风化驳落、漫漶不清;二是因为地震飓风,造成塔刹金顶坠地,檐板栏杆断裂,或许浮雕也被损坏。

经过对比参照,可以辨认出这些重塑的人物是:东塔第二层布袋和尚和第三层庆友;西塔第一层青除灾金刚、辟毒金刚、神荼、郁垒;西塔第二层韦驮、散脂大将、哈将;西塔第三层白净水金刚、黄随求金刚、护僧伽者、护比丘者、神弓大将;西塔第四层梁武帝、唐三藏、护戒、护法和二尊护咒金刚。

【浮雕人物】

160尊浮雕

仅一尊取“坐身姿势”

东西塔上共有160尊浮雕,这些浮雕实际上都按各自的身份、特征和规定的情景,表现了不同的神情姿态。其中,除了马郎妇取坐身姿势,其余都取立身姿势。马郎妇浮雕,在西塔第五层西北方向,造型是一位发绾云髻、身穿裙裾的女子相。她坐在一块假山石上低头读佛经,背后有一株树。枝叶遮在她头上,神态恬静淑雅。

马郎妇是佛教故事人物。《释氏稽古录》载,唐朝元和年间,陕右有一位美丽女子,当地青年都想娶她为妻。女子约法说,谁能一夜之间背诵《普门品》就嫁给他。一夜后,有20人能背诵。女子说,谁能背诵《金刚经》才嫁给他。第二天有十数人能背。女子又提出谁能在三天内背诵《法华经》就成亲,结果一位姓马的青年在三天内背诵出来,便与此女成亲。谁知新人一进马家便猝亡,只得举礼埋葬。几日后,一老僧来到马家,用锡杖拨开葬地,尸体已朽,就挑起女子的黄金锁子骨,说此女是观音大圣诞化身,专来度化大众的,说罢飞空而去。

听说过西塔“蜈蚣精”吗

即时 | 2016-07-22 13:21

听说过西塔“蜈蚣精”吗

我给东西塔点个赞

东南网7月22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陈紫玄 田米 文/图)

核心提示

一份最新、最权威的东西塔体检报告,牵动着泉城人的心。

时隔60余年再次启动修缮,东西塔成了昨日泉城最大的聚焦点。

有人在说记忆,东西塔下撒野的童年,曾在塔内纳过凉的夏天,一下子在这个泉城焦点下飞扬起来。

有人在聊感慨,千年一日,多少年代悄然而过,塔在,城在,所有的历史和骄傲都散发生命的活力。

“菜头”洗塔的记忆

著名摄影家陈世哲曾长期生活在东西塔附近。

他记得,上世纪70年代前,东西塔下还曾开展“攻炮城”,双塔下炮声阵阵、人声鼎沸,曾是不少老一辈人的记忆。1983年元宵,攻炮城恢复,不过出于安全考虑,这次攻炮城也成了绝响。

陈世哲回忆,从上世纪90年代起,考虑到塔内拥挤且一二层间楼梯倾斜度太大,东西塔不再对外开放,几乎同时,考虑到夜景灯为普通灯泡,牵线复杂易引发火灾,同时更换灯泡也存在危险,东西塔上的夜景灯也没再亮起。

泉州人民对东西塔的呵护远不止这些。陈世哲曾听老人讲过,抗战时东西塔曾被战火烤黑过,抗战结束后,人们自发用“土办法”为东西塔除黑,拿菜头(白萝卜)不停擦洗塔身,这样的效果竟然出奇的好,“在那个温饱都谈不上的年代,群众却能自发用食物为塔擦拭,这也说明了东西塔在泉州百姓心中的地位”。

“开元寺和东西塔的保护也离不开老市长王今生的挺身而出。”陈世哲说,上世纪60年代末,不少外地来泉州“破四旧”的红卫兵涌向开元寺,准备捣寺毁佛,当时的市长王今生闻讯,第一时间赶到,一个人站在寺前喝止红卫兵。由于王老的威望,附近百姓也赶来支援,开元寺和东西塔幸运躲过了浩劫。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这张东西塔照片是泉州现存最早的一张照片,拍摄于光绪十八年

生在东西塔下的孩子

昨天,网友“两人有余”给“海峡都市报大泉州”留言:我可以说是一个出生于开元寺的孩子!奶奶以前是开元寺的工作人员,我从二院出生后,就住在开元寺里的“小开元寺”,也就是现在的“弘一法师纪念馆”。从小在开元寺玩耍,东西塔更是常年游玩的地方:捉迷藏、打羽毛球、学骑车……

“两人有余”真名叫徐咏,今年35岁,现在泉州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他上初中前,奶奶一直在开元寺接待处工作,负责接待全国各地来的旅行团,自己也便有机会经常登上当时对旅行团开放的东塔。“虽然上塔次数很多,但每次旅行团来,我还是喜欢跟进去。”小徐说,东塔里面温度比外面低不少,尤其夏天时,里面就像开了空调一样,因此成了自己的避暑胜地。

小徐回忆,1996年读培元初中时,西塔还发生了一次引人关注的“蜈蚣精”事件。那天下午放学,小徐突然发现新华路上很多人抬头看着西塔,只见塔顶出现了一只有头有脚的巨型“蜈蚣”,还在那不停扭动,这事还惊动了电视台。由于是“内部人士”,小徐首先得到了“内幕消息”,原来“蜈蚣”是顶端一段铁皮脱落“变”的,由于铁皮前部有两个尖角,加上颜色又是土红色,因此在风的吹动下变成了一只巨型“蜈蚣”。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927年修缮地震时震歪的东塔塔尖

美国人的震惊

27岁的Ricky是美国人,早先在美国认识了一位晋江朋友,因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听闻了泉州的深厚文化底蕴后,3年前他决定来泉州定居。Ricky告诉记者,去年8月,他成了培元中学拍摄的微电影《音乐活化石》中的原型,而那次的录制,就是在开元寺。他还记得第一次看到东西塔的情景:“太令人震惊了!”震撼于东西塔的雄伟,他常常向外国友人推荐。“只要有朋友来泉州,都会带他们去逛逛。”

@微声音

东西塔见证我的爱情

Mr@范:说起东西塔,是泉州留给我最美的一个景!2013年孤身一人来到泉州念大学,在电视上看过东西塔后,一个周末我独自一人坐公交到了开元寺。在东西塔台阶边遇到了同班女生,她脚下一滑,我就上去问她没事吧!后来也就奠定了在班上和她关系最好的基础,直到毕业,我们在一起四年了!感谢东西塔,见证了我们爱情的开始!

塔下的花生汤

永茂:小时候家长曾带我进去玩,大门旁边的两尊神像使人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百货公司在那里设立商场,饮服公司在那里设立小吃店,记得有一次我逛完商场还吃了一碗花生汤。

泉州开元寺双塔将动工修缮 最迟明年7月底完成

即时 | 2016-07-22 10:54

作为海丝史迹申遗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市多个史迹保护工程陆续启动

开元寺双塔将动工修缮 治理和防止雨水渗漏造成损坏 最迟明年7月底完成

漏雨渗水对东塔造成诸多影响

核心提示

昨日,记者从泉州市文广新局了解到,5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开元寺双塔勾缝修缮工程设计方案,并提出五项修改意见。不仅如此,包括九日山摩崖石刻石佛亭、真武庙、天后宫西厢房等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的保护工程设计方案也获得批复。目前,每个项目都在走相关流程,并将陆续启动,本报将持续关注。

据了解,此次东西双塔修缮为保养维护工程,以治理和防止雨水渗漏造成的损坏为主,旨在保持泉州开元寺双塔的完整和健康状态,尽可能使其最大限度地延续其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当下,泉州市正对方案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将于近日动工修缮,争取年底完工,最迟明年7月底完成。

□本报记者 陈灵 王丽虹/文 戴涵琦/图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东塔梁架上有数个鸟巢

现状篇

走访 塔面变色、脱落、结垢、生锈

昨日15时许,记者来到开元寺仁寿塔(西塔),只见塔身一层大部分柱子表面都有黑色膜状物质,用手触摸感觉滑溜。不仅是一层的柱子,西塔每一层塔身的部分壁画,其表面像被墨水泼洒过一般,原来的颜色已经被黑色掩盖。据观察,镇国塔(东塔)也存在同样的情况。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漏雨渗水对东西双塔造成诸多影响。在西塔一层,部分梁架上出现层状脱落,看起来好似“脱皮”。部分壁画出现片状脱落,雕刻脱落后,露出了内部的石块。在东塔一层,部分壁画也出现片状脱落,横梁上还有小树枝生长在细缝中。在西塔一层一处横梁细缝中,同样也生长有小树枝。除此之外,塔面还出现结垢、生锈、结晶等现象。

据观察,在东西双塔一层的部分梁架上,有多个禽鸟筑的巢,有的鸟巢内还有小鸟的身影,地面上布满鸟儿的排泄物。

原因 水渗入石质内部引发病害

据了解,东西双塔石质病害的发生和渗入石质内部的水有关,特别是塔体上部四、五层因严重的漏雨渗水问题,造成石质构件表面病害加重。主要原因包括塔体部分石质构件断裂,水会沿着新的裂隙渗入塔体内部;因沟缝灰的风化和脱落,石材缝隙大面积暴露,造成了塔体的漏雨和渗水;以前对塔体的修补不当,特别是使用水泥作为沟缝灰,水泥缝灰高于石材表面,大部分开裂或半脱落状态,使石材缝隙大量积水,渗漏也更加严重;排水不畅造成了塔檐台积水,积水顺石缝渗入内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西塔一层石壁出现片状脱落

修缮篇

特点 工程量不大 技术要求高

昨日,泉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出宝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日前,国家文物局批复《开元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双塔防渗漏保护工程设计方案》,提出若干修改意见。目前,方案正在修改、补充、完善中。

出宝阳表示,东西双塔工程特殊,文物价值高,特别是每一层都有精美的浮雕和纹饰。修缮过程中,将特别注意对浮雕和纹饰的防护,严格按照《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进行施工。“虽然工程量不大,但技术要求高。”他说,既要完成防渗漏工程,又要保护好双塔,因此,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有较高要求,会做好施工企业与人员的筛选、培训,确保工程质量。此外,脚手架搭设也将注意对塔体及构件的防护,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重要构件。

材料 采用传统做法 用蛎壳灰勾缝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对开元寺双塔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跟踪。”出宝阳说,方案中的材料是专家长期对补漏材料进行实验与分析得出的。据悉,此次维护工程将采用传统蛎壳灰进行勾缝。蛎壳灰保护完好,维持现状;蛎壳灰松动的,加固蛎壳灰勾缝;水泥砂浆勾缝松动的,剔除水泥砂浆,按传统蛎壳灰勾缝;勾缝灰脱落的,按传统蛎壳灰进行勾缝。

据介绍,为了最大限度地延续东西双塔的历史真实性,将采用本土古建筑的传统做法。缝灰配方为灰、砂、米浆和糖水按比例调制。灰由蛤蜊壳烧制得来。砂子采用福建海沙,为了防止砂子中所含的盐分影响,需洗砂,洗后待砂子自然干燥,用筛子筛制再去除杂质。为使灰缝与周边砌体的材料和颜色协调,在勾缝灰中适当添加灰色。

工艺 细化施工流程 修补勾缝讲究多

为东西双塔修补勾缝,每一条小缝都是大工程。在此次的保护工程设计方案中,细化了具体的施工工艺流程:要先用牙科工具清理缝隙内部垃圾及松动的老缝灰;再用毛刷、洗耳球、去离子水去除缝隙石材表面的尘土,尽可能冲洗干净。

填缝时,先用扁铲将灰浆填入缝中,尽可能填满压实;修正缝灰表面,要使表面平整低于两边石材2毫米;对于地面等缝隙较大、较深部位,先用石块封堵底部,再进行灌浆处理,待内部干燥后再做表面灰层修正。然后用软布、去离子水、软刷清理操作中灰浆有可能污染到的石材表面。

据了解,缝灰修补完毕后,施工人员还将对东西双塔内部进行清理,主要清理塔内禽鸟粪便污染;安装防护栅栏,在双塔各层门洞安装防护栅栏,防止禽鸟飞入塔内;拆除废弃照明设备。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西塔梁上石柱已有裂缝

延伸篇

泉州市多个海丝史迹修缮方案通过

昨日,记者在国家文物局官网上看到,文物局不仅批复开元寺双塔修缮工程方案,近日还批复同意了泉州九日山摩崖石刻石佛亭保护工程设计方案、泉州草庵石刻现状整修方案、泉州真武庙保护工程设计方案、泉州天后宫西厢房保护工程设计方案、泉州伊斯兰教圣墓修缮方案,并针对每个方案提出不同的修改意见。记者了解到,以上景点均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

据出宝阳介绍,每个项目都在走相关流程,将会陆续启动。

链接

同列《中国古塔》特种邮票

大雁塔今年也修缮

本报讯 与泉州开元寺东塔同为“中国四大古塔”的西安大雁塔,今年也启动了修缮工程。

1994年12月15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国古塔》特种邮票1套4枚,分别为西安慈恩寺大雁塔、泉州开元寺镇国塔、杭州开化寺六和塔、开封祐国寺塔。

记者了解到,今年6月份,1300多岁的西安大雁塔开启了“保养”模式。此次的大雁塔塔檐养护工程,是2012年塔顶防渗漏养护工程的延续。据介绍,此次施工包括管架搭建、砖体表面清理脱盐、砖体替换、塔体底部潮湿监测等流程,此外,还将向砖体表面淋洒文物保护专业试剂,以增加砖体表面抗风化能力。

此外,今年4月份,杭州开化寺六和塔历经了4个多月的亮灯修缮,重新亮相,熠熠生辉。通过这次亮灯修缮工程,六和塔的灯光照明统一纳入了亮灯控制中心,接地也进行了重新安装调试提升,防雷性更高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西塔塔身石柱表面发黑

镇国塔(东塔)

占地275.23平方米,高48.15米。由文偁禅师于咸通年间(860-874年)始建,初为五层木结构佛塔。除塔刹部分外,采用泉州地区所产花岗岩建造,仿木结构楼阁式塔形式。塔地下部分为地基基础,应有地宫。塔身上共有80个浮雕金刚武士、高僧、罗汉尊者、菩萨和佛等佛教人物。

修缮纪要:

宋天禧时(1017-1021年),改建成十三级;绍兴乙亥(1155年),火灾,塔烧毁;淳熙丙午(1186年),重建;宝庆丁亥(1227年),遭灾,改建为七级砖塔;嘉熙戊戌(1238年),改成石结构;洪武甲申(1394年),塔顶的塔刹倒塌损坏;丁丑(1397年),永安和尚募得资金重新修建;万历甲申(1604年),闽南发生大地震,塔多处损坏; 万历丙午(1606年),修缮;民国时期,维修,用水泥砂浆封堵砌缝,修复塔刹; 20世纪50年代,用水泥砂浆封堵镇国塔砌缝。

仁寿塔(西塔)

占地面积293.22平方米,高45.10米。位于开元寺大殿西侧,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也为五层木塔,初号无量寿塔,形制与镇国塔相近。镇国塔始建年代比仁寿塔早40多年,但南宋以后几次重建两塔基本保持同步。现所见两座石塔的建造时间均持续十年,但仁寿塔比镇国塔早建10年。

修缮纪要:

宋政和甲午年(1114年),朝廷下诏赐名“仁寿塔”;绍兴乙亥(1155年),火灾,塔烧毁;淳熙间(1171-1189年),重建;不久又损毁,改建为砖塔;绍定元年(1228年),改成石结构,嘉熙元年(1237年)竣工;洪武辛巳(1401年),塔心损坏,重修;万历戊子(1588年),塔刹部分构件坠地摔坏,后修复;丙午中(1606年),塔身塔刹有损坏;壬子(1612年),修复;民国时期,维修,用水泥砂浆封堵砌缝,修复塔刹;20世纪50年代,使用水泥砂浆封堵仁寿塔砌缝。

十年把脉诊出15大症状 东西塔防渗漏工程或年底完工

即时 | 2016-07-22 09:08

部门:并非大修,此次只做双塔勾缝填补;将精选施工队,对三类勾缝进行修缮

早报记者 张素萍 麦彬彬 庄丽祥 文/图

一份耗时十年的东西塔“体检报告”,甫一出炉,就在泉州掀起“千层浪”。

这份由泉州大众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安徽省文物保护中心,经过详细的现场勘测后制定的“体检报告”,以及在此基础上制定的修缮工程设计方案,不仅“把脉”出泉州东西塔的15大病症,而且对症下药给出“药方”。

“并非大修,主要是针对防渗漏工程,做好勾缝填补。”泉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出宝阳表示,接下来,泉州文物部门将面向社会招投标,通过竞标确定施工队,然后正式启动修缮工程,对东西塔勾缝进行填充、修补,争取今年年底完工。

据介绍,近代以来,民国时期和20世纪50年代曾修缮过东西塔,此次是时隔60余年后再次启动修缮工程。

十年“体检” 诊出15大症状

十年磨一剑。东西塔修缮主负责人、泉州文保专家姚洪峰说,此次出炉的东西塔“体检报告”,可谓是史上最全、最新的。

其实早在十年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就曾多次来泉,他们长期跟踪实验分析,为修缮方案提供素材。此外,2006年至今,中国文物研究所和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等单位合作,至少为东西塔做了四次较为全面的勘察研究,详细“问诊”塔身内外。

勘察结果显示,东西塔内部连接梁普遍存在支点区域全截面断裂,通梁的联系功能部分或全部缺失,这是影响主体建筑的最主要问题。而檐下和券门上部的石枋剪切断裂、塔外壁存在齿缝剪切破坏等,也是双塔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与此同时,双塔石头表面风化严重,存在诸如表面沉积、黑壳、空鼓、黑膜、起翘、变色、片状脱落、层状脱落等15大症状。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西塔四、五层风化、渗水最严重,墙壁已长出暗青色东西。

将精选施工队伍 勾缝人员需筛选培训

对症下药才能根治“沉疴顽疾”。日前,这份针对东西塔渗漏问题的方案——《泉州开元寺——镇国塔、仁寿塔防渗漏保护工程设计方案》,已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国家文物局对其中的局部技术性工程提出修改要求,方案也得以补充完善。

修缮方案要求,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下,对镇国塔和仁寿塔勾缝采取填充、修补等技术手段,排除水的冲刷侵蚀对东西塔的各种威胁因素,真实、完整保存并延续双塔的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保护并展示好这一重要活态文化遗产。

泉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出宝阳说,东西双塔每层都有浮雕和纹饰,文物价值极高,这些浮雕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出现表面严重风化等问题,因此修缮中要特别注意做好浮雕和纹饰的防护和保护工作,具体到脚手架搭设等细节,要注意对塔体和构件做好防护。

“东西塔修缮工程虽然量不大,但技术含量高,对施工人员要求高,因此会精选施工队伍,做好施工企业与人员的筛选、培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原有勾缝灰脱落导致缝隙积水渗漏

争取年底前做好防渗漏工程

“不是大修,主要是勾缝填补,做好塔顶防渗漏工程。”出宝阳说,结合“海丝”申遗,未来泉州部分“海丝”申遗点将启动文物修缮工程,东西塔是首个工程,而且虽然东西塔多病缠身,但是此次工程只针对双塔渗水问题。

记者获悉,目前整个修缮工程尚处于起步阶段,接下来文物部门将协调民宗部门及业主单位,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工程的施工管理要求进行组织,既做好防渗漏工程,也保护好东西塔。“争取今年年底完工,最晚明年7月前全部完工。”出宝阳表示。

据透露,勾缝填补只是第一步,在做好防渗漏工程后,文物部门或将进一步解决表面风化等问题,“这是个世界难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现场探访 西塔四、五层受损最严重

昨日,早报记者有幸进入西塔一睹其内部构造。打开西塔红色塔门,映入眼帘的是用花岗岩石块筑成的呈八角形的塔心柱,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

塔内两侧是两道楼梯,拾级而上,可观察到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塔壁用的是精心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筑工缜密。塔心的墙壁上好像涂了一层水泥浆,但用手一摸,是油腻的黑渍,里面还夹杂着些许白色的东西……

塔身内很阴凉。二层到三、四层是木梯,部分风化严重已经断裂。在二层塔身外围,记者看到浮雕表面有黑色膜状物质覆盖,岩石表面有翘起,还有些岩石表面已经脱落。到了五层,抬头一看,塔心顶层的墙壁已长出暗青色东西,仿佛是青苔,因为渗水较严重,塔内部也留下了很多水流过的痕迹。

“双塔对比,西塔受损比东塔严重;西塔各层中,四层、五层风化、渗水最严重,而且西南方向受损最严重。”姚洪峰说,由于西塔旁早期曾有个味精厂,工厂大烟囱排放酸腐性气体,而且西塔旁车流量大、尾气多,导致西塔较之东塔风化、渗水等问题更严重,而西塔四、五两层由于渗水等因素,受损比顶楼更严重。

据了解,西塔的珍贵石刻出现了污染、侵蚀、风化等现象,塔身亦有所倾斜。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方案解读]

十年研制独门配方 修缮三类勾缝

灰、砂、米浆、红糖水调配缝灰,本次还将进行塔内清理

专家对西塔进行勘察

此次出炉的修缮方案,对双塔受损原因、为何启动勾缝填补防渗漏工程,以及勾缝的材料配方、工具等均有详细说明。昨日,早报记者专访相关专家,对其进行深入解读。

●焦点一:双塔受损原因

问:双塔地基现状如何?

答:东西塔地基基础基本稳定,没有明显的沉降变形,结构总体安全,花岗岩石块砌筑缝隙没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塔体各种构件的断裂现象,应该是泉州历史上的多次地震导致的。

问:双塔为何诸病缠身?

答:由于常年受海风吹蚀、日照、紫外线辐射,双塔石质表面发生磨蚀、脱落、缺失等现象。同时,由于双塔地处市区中心,四周人口密度大,交通流量大,汽车尾气、工厂产生的有害气体不断侵蚀双塔,石质表面形成黑壳、盐性结晶等。

此外,泉州地区位于华南沿海地震带内,历史上的多次强地震(特别是1604年泉州外海8级大地震)对塔体结构造成较大破坏,加之塔体自重较大,且年代久远,在各种应力的作用下石材强度降低,造成了塔体部分构件断裂,整体渗水严重,修缮工作迫在眉睫。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石质表面形成黑壳

●焦点二:渗水的危害

问:渗水对塔身表面的石质灾害有何关系?

答:水渗透对塔身建筑危害较大,而且不可逆。泉州多雨水,尤其夏天热胀冷缩,石头容易裂开,而且长期冲刷对石头表面损坏也大,甚至可能导致表层片状掉落。

问:什么原因造成渗水严重?

答:其一,塔体部分石质构件断裂,水会沿着新的裂隙渗入塔体内部;其二,原先有勾缝灰填充石材与石材之间的缝隙,以起到防漏防渗水的功效,现因勾缝灰的风化和脱落,石材缝隙大面积暴露,造成了塔体的漏雨和渗水;其三,以前对塔体的修补不当,特别是使用水泥作为勾缝灰,水泥缝灰高于石材表面,大部分呈开裂或半脱落状态,使石材缝隙大量积水,渗漏也更加严重;其四,排水不畅造成了塔檐台积水,积水顺石缝渗入内部。

●焦点三:如何修缮防漏

问:修缮工程何时启动?

答:接下来将组织招投标工作,精选出施工队伍。至于具体何时启动,工期多长,目前尚无法确定。争取今年年底完成工程。

问:填补勾缝程序复杂吗?

答:填补勾缝十分讲究,故程序也比较复杂。要先用牙科工具清理缝隙内部垃圾及松动的老缝灰;再用毛刷、洗耳球、去离子水去除缝隙石材表面的尘土,尽可能冲洗干净。填缝时,灰浆填入缝中后,还要使表面平整低于两边石材2毫米;然后用软布、去离子水、软刷清理操作中污染到的石材表面。

问:需要修缮的勾缝有多长?

答:此次共有三类勾缝需要修缮,一是勾缝脱落残损长度,东塔约398米,西塔约562米;二是海蛎灰松动残损长度,东塔约87米,西塔约201米;三是水泥砂浆松动残损长度,东塔约297米,西塔约387米。

问:填补勾缝对材料有何讲究?

答:专家反复实验,长达十年才研制出由灰、砂、米浆、红糖水配置而成缝灰,其中的灰由蛤蜊壳烧制得来,而且即发即用,当天使用。而且,为使灰缝与周边砌体的材料和颜色协调,施工中还会在勾缝灰中适当添加灰色。具体配方为——灰∶砂∶米浆∶糖水=1∶2∶0.2∶0.08。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石头片状脱落

●焦点四:塔内清理

问:除了对勾缝进行填充修补外,此次修缮还有其他工作吗?

答:国家文物局对本次设计方案的批复意见回复中建议道:“除了勾缝修缮处理外,建议在现有勘察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石质文物科技保护专项工作,待条件成熟后编制方案另行报批。”

除了填充修补勾缝外,塔内的清理也是本次修缮任务之一。塔内最重要的污染物是禽鸟粪便,在清除干净后,还将为东西塔各层门洞安装防护栅栏,防止禽鸟飞入塔内,并拆除废弃照明设备。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塔内部石壁空鼓

[护塔故事]

上世纪80年代民间“秘方” 用白萝卜清洗塔身

近代以来,东西双塔修缮的次数屈指可数。民国时期,东西塔维修时,曾用水泥砂浆封堵砌缝,修复塔刹。20世纪50年代,曾用水泥砂浆封堵双塔砌缝。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东西塔还进行过两次彻底的清洁。

1980年,泉州文化收藏研究者蔡其呈进入开元寺在园艺组担任园艺工,“我刚来开元寺时,东西塔的花岗岩是白色的。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东西塔表面受附近工厂排出的酸性物质影响,变成黄色;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周围道路的汽车越来越多,汽车尾气和油烟把塔熏成了黑色,西塔尤其严重,东塔第3层东南面的一雕像脸部已风化脱落。”蔡其呈介绍。

“当时我参加了两次东西塔的清洁。”蔡其呈回忆,1987年左右,东西塔进行过两次彻底的清洁,一次是迎接党和国家领导人,另一次是迎接外宾。

“上面有些鸟粪、蝙蝠粪,我们从5层开始往下清理,花了一个中午时间打扫完。”他介绍,当时受条件限制,水送不到塔的高层,市里还调来了消防车,冲洗地板和墙壁。他们还买来大批白萝卜,用白萝卜清洗花岗岩表面。据说,这是泉州民间流传的清洁塔身的“秘方”,会让花岗岩表面变得很白。“现在塔身都是黝黑的,这些方法也用不上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009年6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5位专家莅临泉州,手工测绘东西双塔斗拱,为下一步的修缮方案提供素材。 (石勇 摄)

相关链接

东西塔大事记

镇国塔,俗称东塔。占地275.23平方米,高48.15米。由文偁禅师于咸通年间(860年-874年)始建,初为五层木结构佛塔。宋天禧时(1017年-1021年),东塔改建成十三级;绍兴乙亥(1155年),塔烧毁;淳熙丙午(1186年),重建;宝庆丁亥(1227年),改建为七级砖塔;嘉熙戊戌(1238年),改成石结构;万历甲申(1604年),闽南发生大地震,塔多处损坏;万历丙午(1606年),修缮。

仁寿塔,俗称西塔。占地面积293.22平方米,高45.10米。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也为五层木塔,初号无量寿塔。宋政和甲午年(1114年),朝廷下诏赐名“仁寿塔”;绍兴乙亥(1155年),塔烧毁;淳熙间(1171年-1189年),重建后又损毁,改建为砖塔;绍定元年(1228年),改成石结构;洪武辛巳(1401年),重修;丙午中(1606年),塔身塔刹有损坏;壬子(1612年),修复。

专家登东西塔探因 揭秘十年体检和修缮施工要点

即时 | 2016-07-22 08:11

登塔探因 防渗水最急切

西塔顶层渗水明显

从西塔看东塔,猴行者浮雕在站立千年后风化严重

东南网7月22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刘燕婷 陈紫玄 实习生 严玉莲 文/图)东西塔漏雨渗水造成的石质构件损害情况如何?昨天,为了让大家能更直观地看到目前东西塔的现状,泉州市文保中心副研究馆员姚洪峰,领着媒体记者登上了西塔。

眼前是一览无遗的东西塔表面风化问题,身后是十年调研后的东西塔“体检报告”。时隔60余年,东西塔将再次启动修缮,预计用时1年,勾缝防渗漏是重点工作。昨天,海都报独家关注推出报道,引起广泛关注。

过去这十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沈阳、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陈青、泉州市文保中心副研究馆员姚洪峰等三人,全程参与了东西塔勘察调研。这次修缮,他们三人也将作为主要的技术负责人,全程参与并指导修复工作。我们有幸采访了他们,讲述各自与东西塔的情缘,解密勘察体检过程和施工要点。

泉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出宝阳说,根据相关要求需要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修缮,本次修缮最重要的是治理漏雨渗水问题,相关部门将发挥协调督促的作用。

据悉,本次东西塔修缮工程耗资约300余万,由国家文物局出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西塔顶有不少白色水渍痕迹

【登塔体验】

塔上走廊 可见风化石屑

昨天上午10点,西塔。

盛夏的热浪,在西塔红色的塔门后,瞬间遁了形。与塔外石雕精美不同,塔内则低调很多,都是未经雕刻,墙面上不时可发现旧时的标语。

用花岗岩石块建成的塔心柱呈八角形,贯穿于各层,支撑起整座塔。塔内一楼至二楼是铁质楼梯,窄得只能走一个人,坡度陡到要扶着扶手才不犯怵。二层到五层是木梯,部分已经风化断裂,木扶手也有了松动的痕迹。

塔内塔外是两种颜色。塔内石块表面比较平整,被风化得少,颜色是较为均匀的白灰色系;塔外的石雕已是黄黑色调,石雕上零星裸露着风化表皮脱落后凹凸不一的石雕层。

最令人叹息的是,四、五层外墙的浮雕风化腐蚀相当严重,尤其是靠近新华路一侧,有的石面竟如酥油饼皮一般呈暗红油腻半透明状,有些已经呈现着油腻的黑。

沿着塔外只能容一人侧身行走的走廊走上一圈,脚底到处是随风剥落的石屑。

到了五层,还未及抬头看,铺面而来的便是一股酸臭的鸟粪味,夹杂着塔刹附近不时传来的鸟鸣。视线可及之处便有几处鸟窝,一处鸟窝里还有白色的鸟蛋。顶层的部分石梁连接处,有白灰色结垢,由于渗水原因,塔内部也留下了很多水流过的痕迹。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东西塔剖面图和平面图

早年空气污染 加剧风化程度

“西塔的表面风化和漏水问题,比东塔严重。”姚洪峰边带路边解说。“绕着西塔各层走廊走一圈,就可以发现,塔身的西南方向也就是靠近新华路的一侧,表面风化比其他朝向的都要严重。”跟在姚洪峰的身后,对比这同一层外侧的石雕,确实很明显。

同一座塔,为何这一侧风化最严重?姚洪峰说,这要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西塔的西南方向,建了一家味精厂,排出工厂废气的烟囱刚好对着这一面直排,这些酸腐性气体加剧了塔外石墙的损坏。

在开元寺工作了30余年的蔡其呈也佐证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确实是东西塔外立面风化加剧的一个明显时间节点。“除了这个味精厂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汽车在这个时候兴起。当时东塔边上就建有一个停车场,几十辆车子在停,而且过往的汽车也慢慢多了起来。”蔡其呈还记得,当时往东西塔上摸,手上就有一层黑油。

渗水严重 一二层保护较好

在西塔上走一圈,还可以发现西塔四、五层的石头风化问题比底下三层都要严重很多。

“这是因为这两层楼渗水问题最严重。”姚洪峰说,这两层在雨天时,有些地方都可以看到水滴在啪嗒啪嗒直往下滴,所以水长期渗入,石头风化得严重。

在东西塔的“体检报告”中,罗列了十几种病症,姚洪峰告诉我们,导致石头表面风化的原因,绝大部分是水、空气、温度等,人为因素占得不多。

在他出示的一份三维测试详细图解里,我们清晰地看到,东西塔一二层的外墙石雕,保存得要比四五层好。有些一层的石雕甚至几乎完好,而这些石雕是平时游客可以直接手摸近看的,“一二层保存较好,有可能是因为周围有树木遮挡,较为阴凉,环境、空气对它起到了减缓风化的作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西塔上有的浮雕石面如酥油饼般脆弱

【十年一剑】

沈阳:怕不了解的人对塔身二次伤害

“我在30年前就开始对东西塔的调研了。”沈阳可以说是泉州人的老朋友了,“东西塔对泉州非常重要,每次对塔身的保护调研都是慎之又慎。”

沈阳说,近十年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多次牵头调研,他带着团队的同事来了又来。为了保留最完整的东西塔信息,他们曾为双塔做了详尽的三维激光测绘;为了研究填补勾缝的方案,他们自己上阵,用油画刮刀、油画笔清理勾缝,拿着针筒将配比好的糖水灰注入勾缝,长时间监测材料的稳定性,“东西塔太宝贵,每次调研,都是团队的人自己动手,不假手他人,怕不了解情况的人会对塔身二次伤害。”

陈青:三四年实验比对调配勾缝灰

1999年是陈青第一次看到东西塔,“塔身外墙石头的表面已有些损坏了,但不妨碍塔的美丽。”那年她第一次进入塔内,沿着塔外窄窄的走廊把每层外墙的石头看个详细,“当时最想看的是塔外的石头浮雕,并研究石头表面风化的情况,在印象里,那时塔内相对平整,病症并不很突出。”

2006年她同沈阳一起,参与了东西塔的调研保护,主要负责石头之间勾缝灰的研究。这次登上东西塔,塔内的漏水已较为显著,“塔内石块没有石刻,漏水的地方都已经出现了空鼓和起翘,将勾缝填齐,防漏水很关键。”

此后,她花了三四年时间,专门做勾缝材料的各种配比实验,比对各种数据。终于选定使用传统的蛎壳灰作为勾缝材料,并对配方比例做了最精细调整。

2014年,带着这个全新的勾缝材料,她和调研团队一起,用针孔注射入选作实验的勾缝内,并对这些勾缝进行了2年的观察。“这种传统的方法,是目前发现的填补东西塔最成熟的材料了,也是本次修缮的配方。”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塔内的香炉内有禽蛋

姚洪峰:东西塔风化的加剧感受最深

作为泉州文保专家,姚洪峰不时就要到东西塔下转转。

他对东西塔的调研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和华大的老师,做了一次长达5年的塔身监测,专门研究塔的结构变化。”扛着全站仪,盯着仪器上的数据,在旁人看来漫长又枯燥,可是一心扑在古建筑上的姚洪峰却觉得,“只是5年,还是偏短,观测的时间可以再长些,得到的结论也会更精确。”

让姚洪峰开心的是,根据《世界文化遗产地》的要求,今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将对东西塔实行长期监测,“这将会成为一个长效机制,甚至包括整个开元寺都在长期监测的范围内。”

“2006年至今的调研,我们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也比较全面了,今年把修缮方案提交到国家文物局,一次就批复通过了。”姚洪峰说,其实2009年就有酝酿要做一份修缮方案,“一开始是想做表面风化修复的,勘察越深入,发现防漏水才是最紧迫的,所以才调整了方向,有了今天的这份设计方案。”

十年来,姚洪峰感受最深的是:东西塔表面风化的速度一直在加快。每上东西塔,除了调研墙上石雕的状况,他都会习惯性地再看看脚下,“地上又是一层的脱壳,这是从石头表面的空鼓上掉下的一层层皮。就像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不保养,老化的速度也特别的快。”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西塔三层以上的浮雕下均有脱落的石屑

【解密施工】

工人要学熬糯米浆 朝向塔身的钢管要包好

目前修缮方案已定,待施工方选定后,沈阳、陈青将负责为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施工人员将是来自泉州本地的、技艺娴熟的勾缝泥水工。”沈阳说,本地人对东西塔的建筑、材料、做法、工艺等都会比较了解,开工前先教会施工人员怎么调配勾缝材料,灰、砂、糯米浆、红糖水要严格按方案里的比例来。届时,他们将先教会施工人员按重量来进行配比,怎么发灰、糯米浆要怎么熬,做多稠,也都将一一讲解示范。

本次施工,东西塔都将搭设脚手架。“2014年调研时,我们也有请本地的施工队帮忙,这次搭设应该是参照上次的。”陈青说,搭设脚手架的最基本要求是不能对东西塔有二次伤害。到时地面将进行铺垫,可用木板等材料;而每根搭设的钢管,只要末端是朝向东西塔方向的,都要进行包裹;塔架的钢管都不能架设在东西塔的石材上,要与东西塔保持一定距离,留出操作平台。

为了保持四周塔架的平稳、抗风,每一层的塔架将会通过塔身的门洞连接,要求钢管不能触碰到塔的任何构建。“塔内正中有塔心柱,不能直线连接的,到时可能用钢管围绕塔心柱再做衔接稳定。”陈青说,这部分她将全程跟进指导。

泉州东西塔时隔60余年再次大修 时间将长达1年

即时 | 2016-07-21 08:06

东南网7月21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刘燕婷 柳小玲 田米 实习生 严玉莲 文/图)泉州古城的标志和象征——东西塔近日将启动修缮!

“站起来是东西塔,躺下去是洛阳桥。”融进泉州血脉里的东西塔,历经千年风雨,经历过改建、重建和数次修缮,上一次修缮还得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时隔60余年再次启动修缮,为什么?“在对塔身的体检中发现,东西塔上半部分的四、五层,漏雨渗水特别突出,造成石质构件表面病害严重,已到非抢修不可的地步。”

昨天,海都报独家获悉,这次修缮受泉州开元寺的委托,泉州大众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安徽省文物保护中心,承担了东西塔防渗漏保护工程的现状勘测和修缮设计方案的制定。具体的修缮工程设计方案,已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并将在近日正式开启修缮工作。

根据要求,整体修缮工作将于明年7月底前完成。

“这应该是迄今为止最全、最新的东西塔体检报告。”本次东西塔修缮主负责人、泉州文保专家姚洪峰说,2006年至今的10年时间里,由中国文物研究所和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等单位合作,至少为东西塔做了四次较为全面的勘察研究,一一把脉塔身内外。

镇国塔,俗称东塔。占地275.23平方米,高48.15米。

由文偁禅师于咸通年间(860-874年)始建,初为五层木结构佛塔。除塔刹部分外,采用泉州地区所产花岗岩建造,仿木结构楼阁式塔形式。

塔地下部分为地基基础,应有地宫。地面以上为宽大须弥座式台座,主体结构为塔心柱式,分为外壁、塔内回廊、塔心柱和平坐四部分。

塔身上共有80个浮雕金刚武士、高僧、罗汉尊者、菩萨和佛等佛教人物。

修缮史:

宋天禧时(1017-1021年),改建成十三级;

绍兴乙亥(1155年),火灾,塔烧毁;

淳熙丙午(1186年),重建;

宝庆丁亥(1227年),遭灾,改建为七级砖塔;

嘉熙戊戌(1238年),改成石结构;

洪武甲申(1394年),塔顶的塔刹倒塌损坏;

丁丑(1397年),永安和尚募得资金重新修建;

万历甲申(1604年),闽南发生大地震,塔多处损坏;

万历丙午(1606年),修缮;

民国时期,维修,用水泥砂浆封堵砌缝,修复塔刹;

20世纪50年代,用水泥砂浆封堵镇国塔砌缝。

仁寿塔,俗称西塔。占地面积293.22平方米,高45.10米。

位于开元寺大殿西侧,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也为五层木塔,初号无量寿塔,形制与镇国塔相近。须弥座束腰部分浮雕各式花卉纹样,与《营造法式》所记录的图案接近,塔身则雕有80个竺法兰、梁武帝、唐三藏、孙行者佛教护法人物。

镇国塔始建年代比仁寿塔早40多年,但南宋以后几次重建两塔基本保持同步。现所见两座石塔的建造时间均持续十年,但仁寿塔比镇国塔早建10年。

修缮史:

宋政和甲午年(1114年),朝廷下诏赐名“仁寿塔”;

绍兴乙亥(1155年),火灾,塔烧毁;

淳熙间(1171-1189年),重建;不久又损毁,改建为砖塔;

绍定元年(1228年),改成石结构,嘉熙元年(1237年)竣工;

洪武辛巳(1401年),塔心损坏,重修;

万历戊子(1588年),塔刹部分构件坠地摔坏,后修复;

丙午中(1606年),塔身塔刹有损坏;

壬子(1612年),修复;

民国时期,维修,用水泥砂浆封堵砌缝,修复塔刹;

20世纪50年代,使用水泥砂浆封堵仁寿塔砌缝。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黑膜

【东西塔体检报告】

内部

连接梁普遍存在支点区域全截面断裂

塔体塔芯柱和外套桶之间的连接梁,普遍存在支点区域的全截面断裂,通梁的联系功能部分或全部缺失的问题,这是影响本体建筑的最主要病害;檐下和券门上部的石枋剪切断裂;塔外壁存在齿缝剪切破坏;部分石构件残损或缺失等结构性问题。

不过,在多次勘探后考证分析,东西塔地基基础基本稳定,没有明显的沉降变形,结构总体安全,花岗岩石块砌筑缝隙没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塔体各种构件的断裂现象,应该是泉州历史上的多次地震导致的。

外部

石质表面风化受损 15个症状

“石塔由石头建成,而在这800多年里,石头表面最严重病害是表面风化。”姚洪峰说,表面风化最主要是如下的十几个病症。

1.表面沉积

附着在石质表面的外来的疏松的沉积现象。多见于塔体内部梁架上方及塔外走廊地面、檐下斗拱等位置。虽然易清除,会在风雨的作用下减弱,但残留在岩石孔隙中的沉积物往往成为微生物生长的有利载体。

2.黑壳

附着在石质表面,与岩石表面紧密结合,形成黑色壳状或膜状的现象。几乎覆盖了石塔外表面和内部的大部分区域。如果不及时清除,会导致表面发生脱落。

3.黑膜

石质表面的黑色膜状物质覆盖现象。在塔体一层柱子上分布广泛,表面呈油性。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空鼓

4.空鼓

岩石由于变形而造成的局部膨出,在表面与石质本体之间形成空腔,不及时处理将会造成大面积的脱落。存在于塔体内外的部分区域。

起翘

5.起翘

岩石表面由于膨胀、变形而造成的表面翘起的现象,在石塔的不同部位都有出现。起翘部位如不及时进行加固处理,最终将会脱落而遗失具有艺术价值的表面雕刻。

6.变色

造成岩石表面颜色的改变,塔内外均存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片状剥落

7.片状脱落

岩石表面厚度5mm以下的一种脱落,普遍存在。如不及时控制,会不断发育扩大,将文物表面信息破坏殆尽。

层状脱落

8.层状脱落

是一种恶性病变,表面出现层状分离,各层之间缝隙是平行的。存在于塔身多处雕刻处及一层外立面、柱身等,在不断丢失塔体表面艺术信息的同时,由于脱落而造成的层状裂隙为雨水的入渗、灰尘的沉积、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致使石质文物的劣化加剧,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会给文物“瘦身”,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9.鳞片状脱落

具有不同形状,在它下面有可溶盐的粉化结晶或生物层。多出现在塔身外部、石质构件接缝处,给结构的稳定性带来潜在威胁。

10.生物锈

石头表面附有苔藓、地衣、藻类等痕迹,是导致花岗岩表面发生破坏的一种严重病害。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盐性结晶

11.植物生长

缝隙间生长植物,是加剧水分入侵,存在于虚弥座周围,塔顶也有存在。

12.铁锈迹

由于塔体内部铁构件氧化生锈,并流淌在石质表面的现象。

13.结垢

由于渗水等原因在石质表面形成的致密的有一定厚度的物质,多为白色。主要出现在各层塔檐下及塔内部渗水处下方。

14.盐性结晶

石质表面形成的盐状结晶,多位于塔体水泥修补且渗水处。

15.禽鸟粪便污染

由于塔内门洞为敞开式,常有禽鸟飞入塔内筑巢,塔内禽鸟粪便多,影响塔体环境及石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东西塔修缮分析】

防漏雨渗水是重心

这份用时十年的东西塔体检报告,是本次东西塔勾缝修缮工程设计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

姚洪峰说,经过十年勘察调研,专家分析,东西塔表面的石质病害发生的最重要原因,与渗入石塔内部的水有关,“水渗透对塔身建筑危害较大,而且不可逆。泉州的雨水多,特别夏天热胀冷缩,石头就裂开了。长期冲刷对石头表面损坏也大,甚至可能导致表层正片掉落。”

在对塔身的体检中发现,东西塔上半部分的四、五层,漏雨渗水特别突出,造成石质构件表面病害严重,已到非抢修不可的地步。姚洪峰说,“防止漏雨渗水,最重要是要将东西塔上石头与石头之间的勾缝修缮完整,这也是本次东西塔修缮方案的中心。”

据了解,本次工程性质为保养维护,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下,以治理和防止雨水渗漏造成的损坏为主,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实验室试验及现场试验,确认灰浆综合性能,确定最终配方对脱落的勾缝进行填充,修补、防护脱落海蛎灰;排除水的冲刷侵蚀对东西塔的各种威胁因素。

漏雨渗水四大原因

专家分析,双塔漏雨渗水的原因有四个方面:

1.塔体部分石质构件断裂,水会沿着新的裂隙渗入塔体内部;

2.在砌筑过程中,使用了勾缝灰填充石材与石材之间的缝隙,以起到防漏防渗水的功效。现因勾缝灰的风化和脱落,石材缝隙大面积暴露,造成了塔体的漏雨和渗水;

3.以前对塔体的修补不当,特别是使用水泥作为勾缝灰,水泥缝灰高于石材表面,大部分开裂或半脱落状态,使石材缝隙大量积水渗漏也更加严重;

4.排水不畅造成了塔檐台积水,积水顺石缝渗入内部。

三类勾缝需要修缮

勾缝脱落残损长度:东塔约398米;西塔约562米。

海蛎灰松动残损长度:东塔约87米;西塔约201米。

水泥砂浆松动残损长度:东塔约297米;西塔约387米。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0年实验找到完美缝灰

这10年间,为了找到最完美的勾缝材料,姚洪峰说,专家们已经做了长久的实验,采用不同组合、不同比例,调配样品,多次试验,“在多种方案中,我们最想选出的是勾缝保存时间可以尽量长的,最终决定选用传统蛎壳灰进行勾缝。”

这种缝灰由灰、砂、米浆、红糖水配置而成,其中的灰由蛤蜊壳烧制得来,而且即发即用,当天使用。为使灰缝与周边砌体的材料和颜色协调,施工中还会在勾缝灰中适当添加灰色。

勾缝人员需筛选培训

填补双塔勾缝不仅是细致活,每一个小缝隙都是个大工程。

设计方案细化了具体的施工工艺流程:每个参与施工者,要先用牙科工具清理缝隙内部垃圾及松动的老缝灰;再用毛刷、洗耳球、去离子水去除缝隙石材表面的尘土,尽可能冲洗干净。填缝时,灰浆填入缝中后,还要使表面平整低于两边石材2毫米;然后用软布、去离子水、软刷清理操作中污染到的石材表面。

姚洪峰介绍,这个修缮工作对施工人员要求严格,每个人都要经历严格的筛选和岗前培训才可以上岗,“整体的施工难度不算大,但是要求严格,所以施工进程慢,要用近一年时间来修缮。”

安装防护栅栏防禽鸟

除了对勾缝进行填充修补中,塔内的清理也是本次修缮任务之一。塔内最重要的污染物是禽鸟粪便,在清除干净后,还将为东西塔各层门洞安装防护栅栏,防止禽鸟飞入塔内,并拆除废弃照明设备。

国家文物局对本次设计方案的批复意见回复中建议道,“除了勾缝修缮处理,建议在现有勘察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石质文物科技保护专项工作,待条件成熟后编制方案另行报批。”姚洪峰说,石头表面风化如何修缮是个世界性难题,国家文物局的这个批复,就是希望泉州今后可以再深入研究,对石头表面风化的病害进行修缮。

据悉,本次勾缝为防止因渗水而影响东西塔本体,减轻石质文物表面病害,本次工程暂不对表面病害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