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泉港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泉港区委宣传部联合东南网泉州频道开设“福传泉港”专栏,全方位展示泉港健康长寿、山海宜居的正面形象、展示泉港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建设高质量“绿色石化新城、现代活力港城、山海宜居美城”鼓与呼。
泉港区后龙镇组织红色义诊为老党员免费诊疗。 刘华平 摄 东南网5月23日讯(本网记者 黄雨昕 通讯员 林弘梫 郭菲凡 郭琼芳 郭伟锋)为切实做好党内关怀帮扶工作,关心关爱因病致贫、因灾致贫、失业返贫、老弱返贫等困难党员,泉港区持续开展困难党员“红色关爱”行动,聚焦困难党员关注的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问题,坚持“造血”与“输血”并重、“即时”与“长期”结合、“因人”与“因事”同步,推动党内关怀帮扶精准化长效化,不断增强党员认同感、归属感。 安居保障 确保困难党员“困时有人帮” “看,这是橱柜,这个颜色很好很喜庆,这是油烟机,这是洗菜池……”。过去一年,对于82岁高龄的困难党员陈兴娘来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有了她的“新厨房”。 家住泉港区南埔镇惠屿岛的陈兴娘,1965年7月入党,是一名已有58年党龄的老党员,子女常年在外打工,老人一直独居在海岛60年代的老旧房里。为改善其住房条件,2022年6月,泉港区委组织部联合南埔镇通过“暖居工程”投入3万元,帮助老党员改造旧时柴火灶,修缮加固房顶。原先被柴火熏黑的旧厨房墙面刷上了白漆,脏旧的灶台覆盖上新的瓷砖层,看上去干净整洁,南埔镇还帮老人购置了橱柜和油烟机,让这个老旧厨房焕然一新。 “感谢党的关爱和帮助,没想到我也能有这么新的厨房,做菜吃饭心情都好了。”陈兴娘对改造后的厨房连连称赞。 筑起“幸福巢”,托稳困难党员“安居梦”。近年来,泉港区结合全区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推动138名“双报到”党员下沉一线、全面摸排,将困难党员家庭住址、房屋状态、收入情况等登记造册,实现“台账管理、动态更新”,目前共建立困难党员“房屋档案”489个。 该区连续五年实施“暖居工程”,采取“区级拨补、镇级兜底”形式,每年定量对困难党员住所屋顶漏雨、线路老化、设施简陋等问题进行修缮,帮助困难党员实现“忧居”变“优居”,累计投入暖居帮扶资金162万元,修缮房屋住所58户。深入开展“505微心愿”“企业温暖行”“党员一日捐”等活动,为困难党员购置家电、桌椅、床垫等生活物品178件,切实改善特困党员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安康服务 确保困难党员“病时有人望” “感谢党的温暖让我们家有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家住泉港区涂岭镇白潼村的老党员刘某清今年78岁,2021年被查出患有恶性食道肿瘤,高昂的医疗费让这个原本就困难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他所在白潼村党支部得知情况后,立即与镇组织办、民政部门联系,共帮助刘某清申请关心关爱专项资金、临时救助、困难补助等10000元。 近年来,泉港区常态化开展困难党员大病救助行动,发挥组织、民政、卫健等部门职能优势,采取向上争资、福利救助、健康服务等方式,为困难党员身体健康“保驾护航”。目前共帮助困难党员和大病重病党员申领专项补助200多万元。 同时,针对身体残疾、身患重病的困难党员,该区开展“入户随访”“红色义诊”等活动,将医疗药品、保健知识送上门、送到家,累计为困难党员免费诊疗163次,赠送“爱心医药包”292份。针对困难老党员,探索“党建+”养老服务模式,依托“党建+”邻里中心开设“健康小屋”,定期推出“健康套餐”“康养体验”等项目,为困难老党员提供“家门口”的优质健康服务。 安业援助 确保困难党员“弱时有人扶” 以训促学提技能,双手采茶促增收。泉港区涂岭镇茶叶资源丰富,种茶历史悠久,目前全镇茶园面积近4000亩,年产量200多吨,年产值近亿元。依托党建惠企共享中心,近年来,涂岭镇通过举办“采茶技能培训会”帮扶辖区困难党员提升制茶技能促就业,累计培训困难党员100多人次。党员陈三阳就是培训会的受益者,通过互动培训,解决了他在茶叶种植与采摘上的诸多问题,现如今他承包的20亩茶园,每亩产值提高1000元,每年收入可达4万元。 情系困难党员,就业帮扶暖人心。近年来,泉港区持续开展“送岗位、送培训、送政策”春风行动,为缺信息、缺技术的困难党员提供就业培训,对有专业特长、就业技能的困难党员择优推荐,搭建起集技能培训、政策解答、上岗推荐于一体的再就业服务平台,累计帮助121名困难党员重新就业。实施农村困难党员“创业帮扶工程”,依托远程教育示范基地、村级活动场所、乡镇党校等阵地,采取“集中讲理论、分散授技术”方式为困难党员培训赋能,26户困难党员实现脱困增收。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安心关怀 确保困难党员“忧时有人解” “我今年虽然已经81岁了,但只要我身体还硬朗,我还是要继续为党和国家做贡献!”拥有54年党龄的泉港区峰尾镇诚峰村老党员刘宗鼎,现在是一名夕阳红志愿者,即使生活困难,依然为家乡建设发挥余热,“党给我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就是对我最好的认可和激励,我十分激动,十分感激!”,刘宗鼎时常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拿出来看看,不禁感慨连连。 为切实把党组织的关怀送到困难党员心坎上,近年来,泉港区坚持对困难党员生活上关心、政治上关怀,开展“政治生日送祝福”“重忆入党初心”等活动389场次,向党龄50周年以上的老党员授予“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1300多枚。 该区建立“党员领导挂钩指导、党组织结对帮扶、党员互助兜底”的经常性联系机制,共成立帮扶对子324组,确保困难党员联系“全覆盖”、服务“零距离”。完善走访慰问、谈心谈话机制,对困难党员生病患难、重大节假日等进行问需走访,在出现思想波动时及时开展谈心谈话,累计走访困难党员500多人次。 泉港区界山镇组织党龄50周年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林晓兰 摄 |
企业为返乡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咨询。李樱 摄 东南网5月23日(本网记者 黄雨昕 通讯员 郭菲凡 林弘梫 连泽鎔)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在泉港,“青年有所呼,政府必有应”留下了一道道“实”的印记:创新打造青年五大创业空间,出台“1+8”人才新政等系列“惠青”政策,两年间超200名高校毕业生“涌泉进港”,一批融合文化、时尚等元素的特色商业街区和网红打卡地广受年轻人青睐。 为打造青年心生向往、人生出彩、情感归属的梦想城市,近年来,泉港区持续聚焦青年需求,以服务好青年创业就业为切入点,从搭建阵地、扶持帮带、服务保障等方面发力,不断优化政策环境与社会环境,努力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 青创社区 打造青年创业“新阵地” 数字路演室、入驻企业文化展区、多媒体会议室、共享办公空间……位于泉港区山腰街道的青檬商谷青年创业社区,5个功能区“各司其职”,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 青檬商谷青年创业社区成立于2022年10月,总面积2200平方米,搭载了18个大小不同的精装办公空间,吸纳科技创新、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创新项目和初创企业入驻,租期灵活、配套齐全,为青年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综合服务平台。 “对于我们这些青创小微企业,创业初期最缺少的就是资金和资源。非常感谢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青创社区为我们提供共享空间和授信资金支持。”陈振龙创办的福建省万定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是该青创社区入驻企业之一。如今,在社区“共享空间+授信资金+创业导师+合作伙伴+交流平台”一站式创业服务下,陈振龙的公司业务从主营茶业销售拓展到承包预包装食品销售及广告设计等。 政府搭建平台,青年创业筑梦。为激发广大青年创新潜力和创业活力,让更多青年向往、选择、扎根泉港,该区依托青创社区营造“创业办公”“政策汇集”“融资投资”“培训提升”“社交合作”五大创业空间,常态化开展“创小青微课堂”“创小青沙龙会”“创业导师开讲”“创小青投资人”等特色项目,成为泉港青年创新创业的又一孵化基地。目前,青创社区已入驻初创企业18家、青年70余名,“基于过程工业大数据的火电智能环保平台”项目获评全国“创青春”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银奖,“陪伴式乡村建设”项目获评全省“创青春”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乡村振兴组三等奖。实施八大产业发展“满天星计划”、中国长寿之乡“青商代言团”、青年企业家培养等系列工程,开展经济发达地区青年商会交流访问等活动,更好地吸引凝聚在外青年企业“回归”泉港。 致力于青年创业,该区还积极搭建“银团会”三方合作新平台,成立青年双创金融服务站,引导银行与青檬商谷青年创业社区和青年创业联盟企业签订授信协议,为青年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和综合金融服务。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青企双选会 拓宽青年就业“新渠道” 过去一年,对22岁的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毕业生吴远超来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收获职场第一份工作。受益于参加泉港区“高校青年人才——企事业单位”双选会,吴远超成功签约入职福建佑达环保新材料公司。 “参加双选会对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很大,可以短时间接触许多大企业,和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了解企业情况、人才需求和发展空间,获得第一手资源,最终得到心仪企业的正向反馈。”谈到双选会对自己就业的帮助,吴远超感慨道。 作为福建省十大新增长区域、千亿产业基地,泉港区对产业人才需求旺盛。为促进青年就业,搭建企业和高校青年人才精准对接平台,该区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连续5年开展“高校青年人才——企事业单位”双选会,共吸引全国各地300余家企业参加,涵盖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机械、粮油加工等行业门类,累计提供岗位6000个,近1300名青年成功入职上岗。 同时,该区设立15个“涌泉·扬帆”大学生实习基地,连续5年举办大学生返乡实践及“扬帆计划”行动,通过搭建活动平台、建立联络机制、注重教育引导等,帮助487名青年大学生到机关企事业实习,感受家乡就业氛围。累计开展5场面向青商会员、企业青年人才、返乡大学生等群体的“涌泉行动 人才进港”政策宣讲,现场解读关于支持“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购房补贴、人才评价、服务保障等引才政策。依托“人才会客厅”举办人才沙龙、资源对接等活动20余场,服务青年学子600多人次。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好YOUNG青空间 搭建青年交友“新平台” 古风雅室,谈心品茶,日前,在泉港区首批挂牌的11家“好YOUNG青空间”之一——雅香茶业门店,一场由泉港团区委、青年商会举办的“‘泉’心全意 ‘港’好有你——一小时下午茶”单身青年交流活动,为10名青年“搭鹊桥”。 “进入社会后社交圈比较单一,很少有机会交新朋友,今天这个单身青年联谊活动办得很好,也很有必要,可以帮助我们拓宽朋友圈,丰富业余生活。”参加活动的青年王黎娜说。 为提升青年人才在泉港工作生活的体验感、认同感、幸福感,厚植青年友好发展氛围,近年来,泉港区充分发挥青年企业家资源,以青年视角出发,贴近青年人需求,选择茶社、花坊、烘焙店等场所挂牌首批11家“好YOUNG青空间”,集互动交流、青年议事等功能于一体,做优“好YOUNG青空间”青年交流平台品牌,推动青年交友“小规模、扁平式、见效好、常态化”,打通青年人才沟通交流渠道。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依托‘好YOUNG青空间’常态化开展单身青年茶话会活动,并联合青年商会开展青商会员主题交流活动和青商集体生日会,为我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单身青年创造更多交友沟通机会,拉进青年人才距离。”泉港团区委书记刘建荣说。 城市“年轻态”,青年“更出彩”。为着力打造青年“引得进、能成长、留得住”的青春泉港,该区还举办“青春邀你 心动一‘夏’”青年人才联谊交流、区直机关干部职工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发放5000万元消费券、推进AI“数字人”消费场景应用,推动青年社交与消费深度融合,为城市注入精致时尚的品质内涵,让城市青年收获全新的生活体验。 趣味运动会上,青年职工参与铅笔翻滚互动项目。陈嘉纬 摄 |
制糖师傅正在榨取甘蔗汁。洪坤泽 摄 东南网5月4日讯(通讯员 洪坤泽 本网记者 黄雨昕)近日,走进泉港区涂岭镇秀溪村红糖制作工坊,糖屋门口成捆的甘蔗映入眼帘。伴随着“轰轰”的机器声,榨汁机大口大口地“吞咽”着甘蔗,青翠色的甘蔗汁缓缓流进屋里的蓄汁池,在经过滤、沉淀等环节后,被注入灶台边的第一口大锅。 熬制红糖的过程,用热火朝天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只见灶台上五口大锅一字排列,灶膛内燃着熊熊大火,嗤嗤地炙烤着锅底,制作现场白雾氤氲,锅中的甘蔗汁翻滚沸腾着,空气中飘散着土法红糖的清香味。 “为了做出最正宗的味道,我们坚持采用传统工艺熬制,柴火烘烤、连环锅熬汁,这些都是传承百年的老手艺。”熬糖师傅柯玉春介绍说。 对于连环锅熬制法来说,每一口大锅都是一道工序。第一口大锅里的甘蔗汁煮沸后,要除去糖汁中的泡沫和杂质,再将糖汁舀入第二口锅,不断搅拌让水分慢慢蒸发掉。随着时间的缓慢流逝,糖汁的浓度逐渐增高,当三口大锅熬成半锅的时候,浓度就差不多了。在熬制到第五道工序的时候,糖汁已经熬成了黏稠状态,空气中弥漫起浓浓的红糖味,这个时候就到了最关键的一步——试糖。这个步骤最考验师傅的手艺和经验,只见熬糖师傅先用凉水把手指漫湿,然后迅速蘸一下锅面上的糖汁再放入冷水中,待手指上的糖汁冷却后揉一下,如果能揉出声响,就表明稠糖汁可以起锅。糖浆起锅后便是倒糖浆,让糖浆凝固。将刚起锅的糖浆舀入模具中,师傅拿着糖刷迅速将糖浆刮匀,防止糖浆凝固不成形。 此时,早早等在一旁的买糖人便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购买新鲜出炉的红糖块。“小时候每年过年都要吃这个,现在再吃味道还是跟儿时一样。”早上刚刚返乡的陈女士听到红糖制作的消息立马赶来品尝,回忆儿时的甜味。 一块红糖,从榨汁到成形,将近一个多小时,期间承载着老师傅们对红糖传统工艺的深厚情谊。 说起秀溪甘蔗和制糖工艺,传承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据秀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志成介绍,解放前,当时的秀溪还叫小溪,为了发展生产,有村民自仙游枫亭引进甘蔗种植和制糖技术,自此秀溪与糖有了不解之缘。得益于秀溪优秀的地理气候,经过对技术的不断改造,秀溪培育种植的甘蔗质量越来越高,熬制出来的红糖品质也越来越好。1957年,时任惠安县县长的马三聘到秀溪村调研参观红糖制作,对秀溪红糖给予了高度赞扬,称其为惠安县最好的红糖。 红糖虽好,但由于种种原因,村里的糖坊一度停止经营。近年来,随着当地党委、政府加快推进“文旅兴镇”行动,连续举办八届“秀溪枇杷节”,来村里休闲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村党支部决定尽快复兴传统制糖工艺,将传统制糖文化和现代元素相结合,建成集制糖工艺展示、糖文化展览、文化墙为一体的“糖潮秀”文化广场,推出“秀溪红糖”“生姜红糖”等特色伴手礼,使百年老手艺得以重现。 “通过甘蔗种植、红糖制作,村里的闲置土地全部利用起来了,每年也会带动一百多人的劳动力转移、增收。现在的秀溪村成了旅游热点,很多游客过来游玩、赏花,顺便带一点红糖作为伴手礼,这让大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甜,越来越好。”秀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志成说。 制糖师傅将模具中的糖块倒出来。洪坤泽 摄 |
孩子们在绘画培训上认真学习。洪坤泽 摄 东南网5月4日讯(通讯员 洪坤泽 本网记者 黄雨昕)“五一”假期期间,泉港区丰富多彩的公益课堂陆续开课了。 据了解,为统筹抓好课后服务扩面和提质,进一步扩大“双减”成果,解决部分儿童周末无人看管、学“兴趣”贵等问题。近年来,泉港区不断拓展校外资源,推进公益课堂资源多元化,坚持办好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开设书法、美术、音乐、舞蹈、语言表演、棋艺、科技、形体礼仪等八大类课程共28个项目,在学学员2000多人。 公益课堂的开展,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正规安全的学习娱乐场所,也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深受当地学生、家长欢迎。 孩子们正在热身,为趣味足球赛做准备。洪坤泽 摄 |
东南网5月4日讯(本网记者 黄雨昕 通讯员 洪坤泽)“大家抓紧些,今天要完成3块水田的插秧工作......”连日来,在泉港区涂岭镇芦朴村,一群由村干部、耕种经验丰富的群众组成的“农耕保姆”服务队活跃在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筛选秧苗、引渠灌水、翻地作畦、分组插秧,春日的田野上,呈现出一派繁忙的农作景象。 芦朴村是个以农耕为主的村庄,村里共有950亩耕地,近年来,由于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村里以老人、妇女、儿童居多,不少田地被迫撂荒。 面对这种困境,今年以来,芦朴村在全区率先成立首个“农耕保姆站”。该站通过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为农户提供从种到管、从技术服务到农资供应、金融贷款等全程“保姆式”服务,并细分为全托和半托管良种模式。全托管模式下主要由站里向农户提供代种代收、配方施肥、农产品购销、农资直供、病虫害统防统治、粮食烘干等服务;半托管模式下农户参与耕作收成,其他项目由委托方管理服务。农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向村委会提交申请,经第三公司审核后,双方签订土地托管服务合同即可生效。 “‘农耕保姆站’成立后,我们还挑选了年龄适中,具有耕种经验的群众组成了服务队,每逢春耕秋收的时节,由村‘两委’组织到田间地头指导、耕作。”芦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小妹说,目前,该村主要以半托管服务为主,在“农耕保姆站”的帮助下,今年春耕工作十分顺利。 术业有专攻,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在带动撂荒地的复垦、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等方面效率更高,不仅可以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和作业成本,还能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节本增效。 今年以来,泉港区根据镇村农业劳动力状况、农户生产需求等情况,科学确定各村的发展重点和全托管、单项托管、多项托管等服务模式,加大对农业生产托管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接受生产托管服务和服务组织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破解抛荒地、撂荒地和农民老龄化等痛点、堵点问题,确保完成2023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2.883万亩、总产量1.093万吨以上的生产任务,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
海岸救援志愿服务中心揭牌成立。郭菲凡 摄 东南网5月4日讯(通讯员 郭菲凡 陈嘉纬 本网记者 黄雨昕)近日,泉港区峰尾镇海岸救援志愿服务中心揭牌成立并举行救援演练活动,这是该区构建和完善涉海救援指挥体系的又一创新举措。 峰尾镇三面环海,是该区海岸线最长、涉海渔民最多、进出渔船量最大、沿海景点最多的一个镇。为提高海上救援效率,最大限度减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当地成立峰尾镇海岸救援志愿服务中心,统筹辖区星空救援中心、民兵队伍力量,打造一支专业高效的海岸救援志愿服务队,形成专群结合的救援格局。 “随着峰尾镇乡村振兴和滨海旅游的发展,我们也面临许多挑战。接下来,我们会用我们志愿者的力量,来保障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安全。希望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我们。”泉港区峰尾镇海岸救援志愿服务中心联络人刘地印说。 为强化救援应急能力建设,锻炼队伍实战技能,当天,峰尾镇海岸救援志愿服务队协同旋翼无人机等应急救援设备共同开展海上救援演练。 此次演练包括橡皮艇O型水上救援、心肺复苏、无人机定点抛投救生圈等项目。通过无人机携带救生圈进行空中搜索、定位事发位置,并向“落水人员”定点抛投救生圈等救生演练,大大缩短救援时间,充分展现当地海岸救援的人员装备力量。 “接下来,峰尾镇将不断健全和完善海上志愿救援指挥体系,制定完善工作预案和规章制度,通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确保海上安全形势总体稳定。”泉港区峰尾镇副镇长连俊廉说。 海岸救援志愿服务队开展橡皮艇O型水上救援演练。郭菲凡 摄 |
养殖户正在整理晒干好的海带。洪坤泽 摄 养殖户正在整理晒干好的海带。洪坤泽 摄 东南网5月4日讯(通讯员 洪坤泽 郭菲凡 本网记者 黄雨昕)眼下正是海带收获的季节。连日来,在泉港区峰尾镇金秋阳光海岸,养殖户利用晴好天气抓紧时间搬运、晾晒海带,整个港湾一派丰收的忙碌景象。今年,峰尾镇海带养殖面积约2000亩,预计年产量可达1.5万吨,产值约2100万元。 |
农业科技户正在向农户传授田间管理技术及措施。洪坤泽 摄 东南网4月12日讯(通讯员 洪坤泽 郭菲凡 本网记者 黄雨昕)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连日来,在泉港区界山镇鸠林村育秧基地,早稻育秧工作如火如荼进行着。农业科技户忙碌穿梭田埂间施肥,将颗粒状的肥料均匀地播撒,加强田间管理,确保秧苗长势良好,为农户提供健壮、充足的水稻秧苗。 通过成立统一育秧基地,采取“科技示范户+农资经营部+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今年以来,泉港区组织科技工作者集中下种培育优质秧苗40亩,为全区1000多亩早稻提供秧苗,有效解决农户自己育秧困难以及倒春寒等恶劣天气造成的烂种烂秧现象。同时,该区力保农资供应货足、价稳、质保、不脱销,截至目前共调运储存各类化肥1591吨、农药40吨,保证春耕生产顺利进行。 |
叉车正在将成品有序搬运存储。洪坤泽 摄 东南网4月12日讯(通讯员 洪坤泽 本网记者 黄雨昕)近日,在泉州市泉港区石化工业园区的蓝海博达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各条自动化生产线马力全开,工艺操作人员通过DCS远程控制系统,监控工艺参数、实时掌握生产运行状态,确保工艺稳定和生产安全,源源不断的高温钻井液材料和其它添加剂产品被生产出来转运到存储区,准备运往海外。 “发往海外的油田化学品材料是中海油服自主研发,在蓝海博达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产品,该产品解决了海上油气田勘探开发面临的如‘超深水、双超高温/高压’等诸多‘卡脖子’技术难题,在国际同类产品中具备较强竞争力。”蓝海博达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王兆永介绍。 作为中海油服旗下唯一一家油田化学品生产制造公司,蓝海博达公司承担着海洋油气资源开发钻井工程中,钻井液和水泥浆添加材料的生产制造任务,是我国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的重要保障。同时,它也是依托中国海油与福建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加强海洋经济新业态拓展,推动“海丝”核心区建设合作领域所促成建立的一家化学品制造企业。 蓝海博达于2019年4月份开工建设,2022年2月份正式投入试生产,2022年8月份正式投产,拥有13条生产线,首年产量达到2.55万吨,产值3.63亿元。 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该公司累计完成自产产品转化38项,中试产品转化8项,其所生产的油田化学品不仅全力供给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更积极向海外市场拓展。目前,蓝海博达公司生产的超高温抗海水抗盐降失水剂等产品已成功实现向印尼、马来西亚等一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行销售,产品质量深受客户认可。 工人正在检查生产设备。陈嘉纬 摄 |
在位于泉港石化工业园区南山片区的中国化学天辰泉港60万吨年环氧丙烷项目一期工程项目现场,工人们利用平台车进行生产监控楼幕墙安装作业。 (林弘梫 摄) 塔吊林立的工地、机器轰鸣的车间、进进出出的挖掘机……初春的泉港大地,处处涌动着建设的热潮,跳动着奋进的脉搏。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凝聚着泉港区奋力争先的强大气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今年以来,泉港区牢牢抓住项目建设“牛鼻子”,以“争优、争先、争效”的精气神,奋力推进全方位突破、全领域提升,围绕石化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强化项目谋划、签约、落地、开工、建设、达产全过程,逐步形成“谋划包装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建成投产一批”的项目建设新格局。 泉港高铁站施工现场热火朝天 (张彬彬 摄) 走进泉港高铁站施工现场,车辆来回穿梭,工人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站前广场匝道桥、地下停车场、配套地下管网施工。 “我们全力克服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花岗岩地基坚硬、选址地势较低等不利因素,加快推进建设进度,目前站房主体结构、站台及各区雨棚设施、落客平台等已全部完成,站房外观装饰已完成,室内装饰完成90%。”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省级重点项目,福厦高铁泉港站包含站前区配套及站房工程,总投资约2.2亿元。站房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站场设置为2站4线;建成后,将实现泉港高铁站点从无到有的跨越,通车后将极大缩短泉港至福厦泉等地的距离。泉港区委书记杨昌文表示,“泉港也将进入‘高铁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将迎来‘高铁速度’,实现新一轮腾飞。” 如何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发展红利?泉港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通过有温度的民生项目建设,持续改善群众生活品质,努力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工人在泉港南部截污管道2#泵站改造工程现场焊接支护桩钢筋笼 (陈嘉纬 摄) 走进泉港南部截污管道2#泵站改造工程现场,机械轰鸣、焊花飞溅,吊车高耸挥舞长臂,施工人员抢抓工期,全力以赴奋战在项目建设一线。 “我们现在总共有30多个工人在这里施工,目前正在进行支护桩施工、应急池配套设施工程建设。”据项目负责人梁伟地介绍,下一步,将进行高压旋喷桩施工、基坑土方开挖、应急池钢筋砼混凝土浇筑等工程,预计在今年年底完成整个改造工程项目。 作为市重点项目,泉港南部截污管道2#泵站改造工程总造价约36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泵站站区内新建应急池和生物除臭、离子除臭等设备。 据了解,泵站地处全区地势的最低点,是当前泉港生活污水收集系统中的重要节点,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污水收集率的提高,现有集水池储水能力无法满足现状需求,于是经过研究决定通过改造工程,进一步提高泵站应急能力,防止因管道抢修、污水厂维修、停电等应急情况造成的污水外溢事故。 大项目、好项目是鱼,哪里有水就往哪里游。今年以来,该区围绕项目所需、企业所求,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下足功夫,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打造政策“洼地”,促进签约项目尽快落地开工、尽快投产达效。 政务服务小分队与企业共商解决方案 (行政服务中心 供图) “太感谢你们了,来这一趟就把我们工程验收手续全部完成。”近日,由泉港区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牵头,区住建局、自然资源局、工信局等相关部门联合,组成政务服务“轻骑兵”“大篷车”小分队,为石化科技众创园项目提供贴心服务,让项目负责人连连称赞。 “通过与项目方面对面沟通,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和需要帮助协调解决的问题,从项目的可研、初设、施工许可、验收以及工规办理等方面,共商解决方案,既能帮助企业解难题,也能提高我们的审批效率。”据泉港区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下阶段,该区将继续联合相关部门,常态化开展政务服务“轻骑兵”“大篷车”下沉一线基层活动,助力企业发展、项目推进,努力打造泉港一流营商环境,为加快推进“三城建设”提供优质政务服务保障。 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大发展惠及大民生,一个个投资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宛若一粒粒种子,为这片创业热土“栽”下新动能,带来新希望,而项目建设不断刷新的“进度条”,也成为奏响泉港高质量发展的激昂乐章,一幅幅真抓实干的奋斗图景正徐徐铺展。 (陈嘉纬 郭菲凡) |
启动仪式现场。吴海祥 供图 东南网4月4日讯(通讯员 刘琼珍 钟英红)近日,泉港区2023年社会工作“推进‘五社联动’关爱‘一小一老’”主题宣传活动暨社工街启动。活动由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团区委、区妇联、区残联、山腰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区慈善总会主办,集中展示了全区社会工作发展成果,普及社会工作知识,弘扬社会工作精神,提升了群众对社会工作的知晓度、认同度。 泉港区民政局党组书记肖腾伟在致辞中表示,在全区上下围绕“寿乡福地 山海泉港”为主题,掀起新一轮“大家好泉港会更好”的宣传活动中,举办这场活动尤为重要,更具意义。希望各镇(街道)社工站、各社工机构奋力推进“五社联动”关爱“一小一老”,不断深化未成年人保护和老年人服务工作,擦亮“中国长寿之乡”名片。全区广大社会工作者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更专的社会服务,切实把社会工作做到群众的家里、心里,为推进“三城建设”贡献力量。 签约仪式。吴海祥 供图 活动现场,泉港区慈善总会、聚福社区、益尚社工服务中心、泉港区商家服务协会、泉港家园义工协会与会代表进行“五社联动”共建签约。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团区委、妇联、残联的与会领导为益善商家·五福联盟代表授牌。各镇(街道)分管领导分别为全区7支幸福志愿服务队授旗。 镇(街道)社工站建设成果展览区展示了社工站建设成果,让人们更直观、更清晰地了解社会工作的具体服务领域和内容,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的知晓度。 来自区内公益组织、爱心单位在邻里公益集市活动区精心设置了服务摊位,以“集市”的形式联动社区,一站式服务群众,为来往群众提供医疗保健、免费义诊、金融咨询等多项接地气便民服务,吸引了众多居民参加,赢得群众点赞。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社工街位于山腰街道聚福小区三期内,沿街两侧随处可见社工常识、社工伦理、社工理念、社工品牌等社会工作元素的宣传画面,以及“五福联盟·爱心商家”的牌匾。在沿街店里摆放着各种救助政策、社会工作画册及成果展示。这里搭建了山腰街道社会工作站、聚福社区社会工作室、社会工作人才驿站三平台。 社工街已邀请25家商家组建爱心联盟组织,搭建商家互动交流、互助帮扶、互利发展的平台。引导商家开展义剪、义诊、义修、义教、义捐等志愿服务;向志愿者提供优惠折扣信息、积分兑换礼品;参与街区打造工作,与社区一同打造外摆区、文化墙、网红打卡点等,实现商户从各自为阵向协同自治共管的转变;组织商家参与“社企商居”涵盖多元参与的议事平台,激发商业活力,促进资源互通共享,为打造“有人情味、有温度、有烟火气息”的街区助力。 据介绍,泉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工作,将其作为年度重点任务、“强基促稳”三年行动、“十四五”规划等统筹推进,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把社工人才列为高层次人才。在上级民政部门的关心指导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大力推进镇(街道)社工站建设,打造“七彩泉港·幸福+”社会工作品牌,构建形成区、镇(街道)、村(居)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成为党和政府落实爱民惠民政策、落细基层为民服务的一线阵地,以专业力量助推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下一步,泉港区17个部门将联合出台《泉港区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的若干措施》,持续加大扶持力度,营造社会工作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七彩幸福志愿服务队”授旗。 吴海祥 供图 “益善商家·五福联盟”授牌。 吴海祥 供图 |
启动仪式。吴海祥 供图 东南网4月3日讯(通讯员 陈东阳 连丽君)日前,由泉港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泉港区工商联(总商会)、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政协“互联网+”青创委员基层联系点协办,天元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泉州泉港支行共同承办的泉港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政策会客厅”启动仪式暨送政策进企业沙龙活动举行。 当天,泉港区副区长朱添洪为泉港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首批“创业导师团”成员刘成峰、刘宗强、连敬阳、陈飞霞、钟云平颁发聘书。 现场进行了商协会联盟及服务商联盟签约仪式,为惠企服务进商协会、进园区、进企业提供健全完善的组织与技术保障。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颁发聘书。吴海祥 供图 现场举办送政策进企业家沙龙活动,平台签约的服务商联盟——农行泉港支行的代表和中亿云瑞科技有限公司的专家,分别就小微企业银企对接特色业务及专精特新(含小巨人)企业的认定标准和重点内容进行了推介、解读。 据悉,泉港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由网上服务大厅、968871(就来帮帮企业)服务热线、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服务方式组成,为中小企业提供找政策、找人才、找活动、找资金、找场地、找资讯、找技术7大经营要素服务,包括诸多公益性服务项目、社会专业性服务资源和政府部门发布的政策、项目、规划等信息。 接下来,平台“政策会客厅”将结合短视频、直播平台,采用解读、嘉宾访谈等形式,围绕企业关心的金融扶持、援企稳岗、财政补贴、退税减税降费、法律服务等热点政策深度解读,打造宣传政策和惠企服务的重要推手和特色品牌,为进一步创优营商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服务联盟签约仪式。吴海祥 供图 商协会联盟签约仪式。吴海祥 供图 |
东南网3月31日讯(本网记者 黄雨昕 通讯员 林智文)依托“一室两院四中心”引才载体,精准引进紧缺人才;建设“人才会客厅”,创新“一站式”服务机制;实施地校企“人才共培”模式,“沉浸式”培训高技能人才队伍...... 近年来,泉港区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纵深推进人才“港湾计划”,对接落实“涌泉”行动,围绕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能成长”目标,健全优化“引育用留”工作链条,进一步打开引贤纳才之门,培育人才发展土壤,不断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和潜力,让泉港成为了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高起点聚合人才智力 打造招贤纳士“集结地” 提高政策“含金量”。制定“涌泉行动·人才进港”系列政策,每年财政拼盘1.6亿资金,配套给予大专院校毕业生一次性补贴5000元、“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最高20万元补贴和1000元/月家庭奖励、重点产业人才每平方米600-1000元购房补助等一揽子支持政策;同步在主城区规划500亩用地建设集居住、消费、文娱于一体的青年人才社区。 增强创新“驱动力”。依托“一室两院四中心”等引才载体,发布48家企业用才需求1400多人,精准引进500余名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聚焦清源创新实验室,入驻科研团队19个,通过全职聘用、双聘双跨等方式招引科研人员483人,其中院士2人,国家级、省级人才20人。 拓宽平台“辐射面”。依托“线上+线下”双线平台,举办高校毕业生双选会+直播带岗活动,32家用人单位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与200多名人才达成就业意向;引进海峡人才市场泉港分部,承接人才引进、培养、经营等政府人才服务职能,新增高校和技工院校(技师)班毕业生878人。 高水平深化产教融合 打通成长成才“快车道” 地校合作“常态化”。实施地校企“人才共培”模式,与福大共建福建海西石化园区学习中心,通过开展订单式培养、套餐制培训等方式着力打造与产业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招收183名高技能人才为学习中心学员。 培训载体“多元化”。依托国家、省、市级劳模工作室建设共享培训平台,开展石化产业人才“沉浸式”培训,大力推动培训资源“社会化”开放,累计培训石化产业人才8683人次。 成长机制“长效化”。创新建立基础性人才工作机制,通过单位推优制、行业举荐制、赛事评审制,明确基础性人才选拔认定的条件,既贯通基础性人才成长空间,又实现人才政策的对上衔接,目前已选拔优秀基础性人才86人。 高效能激发双创活力 搭建产才融合“集聚区” 激活创新引擎。立足产业需求,在石油化工、生态环保、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布局钟山化工、百川科技等6家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推荐入库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7家,新培育认定科技小巨人企业11家。 深耕创新平台。加速清源创新实验室建设,组建化工新材料产业联盟推进校企协同攻克技术难题,补助经费6000多万元,打造小试、中试和生产的产学研用全链条,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超10亿元,获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催生创新成果。搭建人才智力与产业供需对接平台,支持泉港石化研究院开展“扭转层叠技术制备功能性锦纶纤维的研究及产业化示范”等10个项目研究,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2件;引入清源创新实验室入驻众创园,落地8个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自主立项总金额4900万元。 高标准建强服务体系 创优近悦远来“生态圈” 优化服务阵地。以“泉城似锦·邀您来创”为主题规范化建设9家“人才之家”,在“人才会客厅”设置人才服务专窗,建立“集中办理、专员服务、全程跟踪”的“一站式”服务机制,人才会客厅获评市级“人才之家”。 深化服务载体。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个性化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人才政策宣讲“六进”、交友联谊、座谈沙龙等活动20余场,推送政策宣传折页10000余份,累计服务各类人才1200人次;举办“家泉港”人才购房节,组织6家房地产企业与700余名购房意向者进行集体签约,政府补贴总额初步测算5000多万。 细化服务措施。着力解决好人才的“关键小事”,2022年兑现高校毕业生安居补助168万元,协调解决35名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城区优质学校,组织227位高层次人才参加健康体检,落实人才求职短期住宿酒店2所、人才租房200间,发放可享受涉才政策服务和在泉消费商家打折的“优才卡”178张。 |
俯瞰泉港。庄绍坤 摄 东南网3月22日讯(本网记者 黄雨昕 通讯员 洪坤泽)近年来,泉港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深耕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动城市空间与绿色生态相互交融,不断延展的城市绿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享有更多的绿色福利、生态福祉。 植绿荫城 增进发展“绿色福祉” 春天的泉港,植树造林行动在各地火热进行,有的地方在沙地植树,进行生态修复;有的地方绿化房前屋后,期待着推窗见花、开门见绿;有的地方在城市开展深度绿化,不放过边边角角…… “栽植苗木时,要深挖浅栽,埋土深度在10厘米左右。”近日,在涂岭镇前欧村植树片区,工人分工协作,挥锹铲土、填入树坑、堆起围堰,不时有技术指导员来回穿梭,边示范边讲解植树流程和注意事项,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不一会儿工夫,4000多棵黄花风铃木、凤凰木、木荷、油茶等新苗迎风而立,又给一片荒山披上崭新的“绿衣裳”。 “以前村里树比较少,一年四季‘风起一身土,雨落一身泥’。”家住前欧村的林先生看着满山的苍翠感受着“绿色围巾”的“温暖”,“现在,从房前到屋后,从路旁到村旁,绿意越来越浓,村子也越来越美了”。 把家园变得更绿,是家乡人共同的愿望,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也离不开治理上的功夫。近年来,泉港区以江河流域重点区位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为重点,以松林改造、村庄绿化项目为抓手,科学合理规划设计,避开耕地,选择适合的乡土造林树种,有力推进全区造林绿化工作深入开展。 2022年,该区共完成植树造林任务2288.5亩,森林抚育1015.7亩,封山育林1298亩,为生态泉港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绿色支撑”。2023年,该区计划开展生态绿化建设3488亩,其中松林改造提升1538亩、桉树改造100亩、沿海防护林工程900亩、森林景观林建设800亩、生物防火林带150亩,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为泉港生态建设描上“绿色的一笔”。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松林改造 厚植生态“绿色底蕴” 近日,在界山镇松林改造提升项目现场,多台造林挖穴机同时作业,工人们正抢抓有利时机进行连排挖穴、施肥、回土……全力以赴推进松林改造提升。 “我们根据枯死松树的分布情况,在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和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周边县(市、区)的松材线虫病发生情况,借鉴防治效果较为成功的工作方法科学规划。”据泉港区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每个片区都有专门的工作团队现场工作,确保松林改造提升按照时序稳步推进。 泉港区现有松林面积达8.2809万亩,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形势较为严峻。2022年,该区邀请省农林大学、省林科院和省、市林业主管部门专家会诊,分析枯死松树增长的原因,针对松林分布情况,紧抓松林改造的政策,采取全域皆伐改造的工作方式,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有序开展: 泉港区聘请专业团队,依托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对全区林地摸底调查,对松树占比较多的森林进行改造,完成2.4万亩的松林改造采伐申请和审批,通过聘请农林大学教授专家对全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进行会商指导,提出切实合理的防控意见。并结合造林工作,对松林改造业主进行造林指导,采取多投资方式、多经营方式、多管护方式、多树种选择进行造林更新,确保迹地更新。 2022年,该区完成预防性采伐2279亩,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改造任务。新春开工后,该区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计划施放白僵菌、绿僵菌等2万发,对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两侧一重山、环城一重山等重点部位枯死松木进行清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城市公园 塑造宜居“绿色空间” 在泉港区驿峰路的“福”文化主题公园里,市民陈女士正和孩子一起散步赏花。驿峰路入区广场是进入泉港区的主要通道节点,在陈女士的记忆里,这一带原先建筑老旧,绿植杂乱,道路两侧景象与泉港城区形象极不相配。 2022年下半年,“福”文化公园工程动工,经过两个多月建设,景观提升效果得以呈现:六根钢结构的“福”柱巧妙地与原来的廊道相融合,两个“福”字六面体“悬立”在公园两侧,还有镌满“福”的石刻围护在公园正面,成为泉港“南大门”一道亮丽风景,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也给周边居民增添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近年来,泉港区将生态宜居环境作为民生重头戏,实施“城市公园化、人居社区化”战略,全力推动实现“一镇一公园”“一村(居)一绿地”,结合石化园区搬迁、卫生隔离带搬迁、“城中村”改造搬迁等契机,建设以锦绣、柳山、植物园、玉笏朝天公园等公园为核心的17.1平方公里城市生态园林体系,将绿化融入城市生态,让园林融入百姓生活。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增加城市公园和绿地数量,另一方面结合现有自然风貌,推进整体规划,结合步道和绿带建设,打造‘口袋公园’,引导全区城市绿化逐步向‘点上成景、线上成荫、片上成林、城内成网’目标推进。”泉港区城市管理局园林股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截至2022年底,该区建设口袋公园10个,新增城市绿地37公顷,其中公园绿地9.02公顷。 从出门见绿,到抬头赏绿,再到举步享绿。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耕,正牵引着泉港之城在青山碧水间发展,朝着多元、多彩、多面的方向不断前行。 |
志愿者开展植树活动(陈嘉纬 摄) 悠长的河道旁,清风袭来;水波荡漾的锦绣湖畔,花树簇拥;街角的花园里,绿意盎然。近处,是随手撷取的春意;远处,是入目的满山苍翠…… 近年来,泉港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深耕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动城市空间与绿色生态相互交融,不断延展的城市绿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享有更多的绿色福利、生态福祉。 植绿荫城 增进发展“绿色福祉” 春风拂面,新绿初绽。春天的泉港大地,植树造林行动在各地火热上演,有的地方在沙地植树,进行生态修复;有的地方绿化房前屋后,期待着推窗见花、开门见绿;有的地方在城市开展深度绿化,不放过边边角角…… “栽植苗木时,要深挖浅栽,埋土深度在10厘米左右。”近日,在涂岭镇前欧村植树片区,工人们分工协作,挥锹铲土、填入树坑、堆起围堰,技术指导员不时来回穿梭,边示范边讲解植树流程和注意事项,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不一会儿工夫,4000多棵黄花风铃木、凤凰木、木荷、油茶等新苗迎风而立,又一片荒山披上崭新的“绿衣裳”。 “以前村里的树比较少,一年四季‘风起一身土,雨落一身泥’。”家住前欧村的林先生看着满山的苍翠,感受“绿色围巾”的“温暖”:“现在,从房前到屋后,从路旁到村旁,绿意越来越浓,村子也越来越美了。” 把家园变得更绿,是家乡人共同的愿望,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也离不开治理上的绣花功夫。近年来,泉港区以城乡一重山绿化、江河流域重点区位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为重点,以松林改造、村庄绿化项目为抓手,科学合理规划设计,避开耕地,选择适合的乡土造林树种,有力推进全区造林绿化工作深入开展。 2022年,该区共完成植树造林任务2288.5亩,森林抚育1015.7亩,封山育林1298亩,为生态泉港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绿色支撑”。2023年,该区计划开展生态绿化建设3488亩,其中松林改造提升1538亩、桉树改造100亩、沿海防护林工程900亩、森林景观林建设800亩、生物防火林带150亩,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为泉港生态建设描上“绿色”的一笔。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近年来,泉港区深入开展造林绿化工作,不断增进发展“绿色福祉”,生态文明建设显成效。 (庄绍坤 摄) 松林改造 厚植生态“绿色底蕴” 近日,在界山镇松林改造提升项目现场,多台造林挖穴机同时作业,工人们正抢抓有利时机进行连排挖穴、施肥、回土……全力以赴推进松林改造提升。 “我们根据枯死松树的分布情况,在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和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周边县(市、区)的松材线虫病发生情况,借鉴防治效果较为成功的工作方法科学规划。”据泉港区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每个片区都有专门的工作团队现场工作,确保松林改造提升按照时序稳步推进。 泉港区现有松林面积达8.2809万亩,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形势较为严峻。2022年,该区邀请省农林大学、省林科院和省、市林业主管部门专家会诊,分析枯死松树增长的原因,针对松林分布情况,紧抓松林改造的政策,采取全域皆伐改造的工作方式,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有序开展: 该区聘请专业团队,依托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对全区林地摸底调查,对松树占比较多的森林进行改造,完成2.4万亩的松林改造采伐申请和审批。聘请农林大学教授专家对全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进行会商指导,提出切实合理的防控意见。结合造林工作,对松林改造业主进行造林指导,采取多投资方式、多经营方式、多管护方式、多树种选择进行造林更新,确保迹地更新。 2022年,该区完成预防性采伐2279亩,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改造任务。新春开工后,该区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计划施放白僵菌、绿僵菌等2万发,对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两侧一重山、环城一重山等重点部位枯死松木进行清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城市公园 塑造宜居“绿色空间” 绿树成排,草木生长,镌刻的福字石刻带来满满的“福气”。在泉港区驿峰路的“福”文化主题公园里,市民陈女士正和孩子一起散步赏花。 驿峰路入区广场是进入泉港区的主要通道节点,在陈女士的记忆里,这一带原先建筑老旧,绿植杂乱,道路两侧景象与泉港城区形象极不相配。 2022年下半年,福文化公园工程动工,经过两个多月建设,景观提升效果得以呈现:六根钢结构的“福”柱巧妙地与原来的廊道相融合,两个“福”字六面体悬立在公园两侧,还有镌满“福”的石刻围护在公园正面,成为泉港“南大门”一道亮丽风景,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也给周边居民增添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近年来,泉港区将生态宜居环境作为民生重头戏,实施“城市公园化、人居社区化”战略,全力推动实现“一镇一公园”“一村(居)一绿地”,结合石化园区搬迁、卫生隔离带搬迁、“城中村”改造搬迁等契机,建设以锦绣、柳山、植物园、玉笏朝天公园等为核心的17.1平方公里城市生态园林体系,将绿化融入城市生态,让园林融入百姓生活。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增加城市公园和绿地数量,另一方面结合现有自然风貌,推进整体规划,结合步道和绿带建设,打造口袋公园,引导全区城市绿化逐步向‘点上成景、线上成荫、片上成林、城内成网’目标推进。”泉港区城市管理局园林股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年底,该区建设口袋公园10个,新增城市绿地37公顷,其中公园绿地9.02公顷。 从出门见绿,到抬头赏绿,再到举步享绿,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耕,正牵引着泉港之城在青山碧水间发展,朝着多元、多彩、多面的方向不断前行。(洪坤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