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没有iPad就不要来上课”作何解
www.fjnet.cn 2011-07-21 08:43  熊丙奇 来源:青年时报    我来说两句

虽然就业是头等大事,但奇怪的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却对此遮遮掩掩,很多大学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甚至只是点缀。反观国外,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每位学生购置一台iPad,如果你没钱去赚钱买。如果你暑假两个月赚不到区区4000元,你不适合学金融,也没必要做我的学生。”一则由上海海事大学教师发布的微博近几天引爆网络。当事老师梁振宇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只是建议学生用iPad,并没有强求,此举只是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

这位老师被炮轰是在意料之中的,要知道,北师大教授“40岁没有4000万不要来见我”以及云南大学“宝马教授”引起的激愤还没有消退呢!除了“没有iPad就不要来上课”之外,他对学生的着正装要求,也一并引起争议。

我理解网友对“没有iPad就不要来上课”的反感,却有些不理解对学生着装要求的“炮轰”,笔者曾到香港中文大学,看到该校商学院的同学,在校期间一直穿着职业装,后得知这是学校的要求,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

很多人都会谈大学精神,可大学精神是什么,却说不上来。脱离大学的具体定位来谈大学的精神,是没有根基的,而不同大学的办学定位,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也不同。拿大学的商学院来说,培养的主体,就不是学术型人才,而是应用型人才,因此,以职业和就业为导向,就是大学应该坚持的方向。学校(老师)要求学生体验职场感觉,并无不妥。

然而,这在我们的大学之中,却变得不妥了。仔细想来,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我们的大学千校一面,没有个性和特色,这也就使公众对大学的评价也一个标准,而如果有大学走出不同的模式,就觉得怪异。其二,虽然就业是头等大事,但奇怪的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却对此遮遮掩掩,很多大学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甚至只是点缀。反观国外,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有学生想当官、想当富翁,并不令人奇怪,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选择,还有其他学生选做老师、选做卡车司机,只要是合法的、符合自己个性和兴趣的,都值得鼓励,这就构成了多元的成才模式和成才观。

“没有iPad就不要来上课”,如果换一个办学环境,结果可能也不一样。比如,大学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可以自由选科、选课、选师。可在我们这里,若是必修课,学生并没有选择权。另一方面,老师在学校的规章制度面前,其实也是“弱者”,其结果就是,绝大多数老师选择一个模式进行教学,所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在一个大学没有办学自主权,教师没有教育自主权,学生无教育选择权的教育环境中,是不可能有学校的个性、教育的个性,也难有个性教师和个性学生的。近年,社会舆论对所谓“个性教师”雷语的关注、纠结,实质上是现实教育的纠结,以及教师教育理念、社会教育评价的错位。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