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临终日志”背后的“三重门”

www.fjnet.cn 2011-11-15 10:34  陈小二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广东女孩黄妮超读初二时检查出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2007年,黄妮超考上了南方医科大学。大学时曾同时打4份工。今年6月,黄妮超大学毕业,因为患病,初试便被很多单位拒绝。7月份,她开始把每天的经历写成日志,为此,网友称之为“临终日志”,并呼吁为黄妮超募捐。(11月14日《新京报》)

黄妮超的笑容阳光灿烂,那种青春女孩独有的朝气呼之欲出。可就是这样一个正处于人生华年的姑娘,却不得不一次次面对死神的考验,并写下催人泪下的“临终日记”。

其实,她的人生完全可以不以这种方式为我们所告知,她那可怕的疾病如果施救得当,也完全可以控制。以现在的医疗条件,红斑狼疮不是多么可怕的不治之症。邻居女孩也是在十几岁时罹患此病,几年前就已经结婚生子,对她的生活没有产生多少影响。

可是因为没有钱,黄妮超的治病历程看起来无比悲情。社会救助、医疗保险,在这个孱弱的女孩身上可以说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她的患病,昭示着一个普通人“病不起”的社会现实,具有标本意义。在这个身体孱弱而又精神坚强的生命面前,疲软的社会福利制度一次次为她关上了希望、生存的闸门。

社会为黄妮超关上的第一重门是医疗保险。在黄妮超的患病过程中,这本应起到最基础作用的保障体系是缺失的。因为没有医保,她的治疗完全依靠个人、家庭的力量。读中学时候依靠父亲维修小家电的微薄利润生活看病,每次都是在疼得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去就医。读大学之后,为了赚取自己的生活费、医疗费,她还不得不打四份工,每天睡三四个小时。作为一个病人,她怎能承受如此大体力、高负荷的工作强度?

社会为黄妮超关上的第二重门是社会救助。在她生病这段时间内中,也没有任何针对患病家庭、弱势群体的社会力量介入。此时,社会爱心人士为患病者捐助的善款去了哪里?各级红十字会、慈善基金会,在黄妮超家教、洗碗、发传单的时候又在哪里呢?我们的善款,可能在红十字会的天价午餐费里,可能在郭美美、卢美美们的丑闻漩涡里……就是没有抵达聪明善良的好姑娘黄妮超的床头,为她的葡萄糖注射液里倾注一点爱心的水滴。

当然,我们这个社会也毫不留情地为她关上了第三重门,那就是就业。倘若有任何就业指导机构、妇联从中协调、搭桥,帮她找到一份工作,她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自我治疗的机会。不仅如此,依靠她的专业知识与医学背景,她还可能更好地回馈社会。这一点,从她读书时候资助5个失学女孩就可以窥见一斑。其实,过早的救助,不仅花费少,而且回报高。像黄妮超这样的女孩,早早帮她把病情控制了,不仅会为社会节约巨额的医疗资源,还会取得不错的社会收益。

日日夜夜,她的生命在等待中枯萎,她的未来在疲软孱弱的社会保障制度中行将凋零。她像一根发黄的小草,却在想尽一切办法求生。我们疲软的社会保障体系,什么时候才能完善,什么时候才能够对每一个生命都心存敬畏,什么时候才能不依靠媒体曝光就能挽救一个如此美好的生命呢?这不是黄妮超一个人的问题,也是所有人面对疾病的感喟。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