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徒“秀”不足以取信于公众

www.fjnet.cn 2012-06-05 08:30  刘  敏 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人民日报》近日发表署名评论,称“秀”应成为官员必修课,新浪等门户网站对此给予了特别关注。

一般看来,说一个官员作秀,或者政府部门的某个行为是在作秀,往往包含着批评的意思。而上述文章认为,“秀”是中性的,是介绍决策、亮明态度、表达情感的方式,官员要面对群众,和群众打交道,“秀”就是不可避免的;进而认为,“秀”得好,有利于改善和促进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消除隔阂。

不可否认,“秀”起来的官员是越来越多了,“秀”的方式和内容也层出不穷。对“秀”是批评还是赞赏,不可能有统一的社会态度,它始终会是一个充满争议性的话题。要说官员或部门不会“秀”,不懂得“秀”,也不尽然,否则何以解释为什么“秀”日见其多。

不论对官员作秀如何评价,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任何作秀活动都必须在公共生活空间里完成,要让大多数人看得到。传统上,许多官员习惯于小心谨慎,遮遮掩掩,个人生活举止或公务活动表现,往往保持着神秘感和距离感。与之相比,走到公众中去,在公众面前展示形象、公开活动,让大家看见,显然要好得多。

近年来,民众权利意识的高涨,信息传播技术的发达,以及国家对政务活动的公开化要求,都在逼迫或促使官员们“秀”出来,主动拉近与民众的距离,主动建立贴近民众的政府或官员个人形象。当然,这里面也不能排除一种情况,正如上述文章所说,“政府部门和官员沽名钓誉”的作秀也很多。

官员或部门呈现在公众面前的行为,是不是都叫作秀,需要加以区分。作秀具有表演性,但并非表演就一定是虚假的。如果一个官员的公共行为,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常态性,是日常状态的公共呈现,严格来讲,这样的行为不能叫“秀”,而可能是按照制度和规则要求的正常表现。

相反,如果官员公共行为与日常真实状态是脱节的、甚至相距甚远,是暂时性、情景式的剧情设计,“演出”完毕便真相毕露,那么这就是虚假的政治表演,可以算是丧失了基本真实性和起码的政治真诚。倘若不加区分的鼓励作秀,很可能就是在鼓励作假,这比不作秀要坏得多。

官员或部门去“秀”,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改善官员与民众、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努力,反映了缓解目前比较紧绷的社会情绪的良好愿望。我们认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官员与民众的关系,或者说官员的“秀”,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这涉及到权力来源、政治理念、官员产生、权利意识等重大问题,事实上是一个政治问题,支撑政治秀的真诚性的,是政治理念的现代文明、权力边界的严格约束、对权利主体和权力赋予者的敬畏,以及一套完善的制度设计。

“秀”是一种表象,真正需要的是官员在公共场合乃至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是内心的现代政治理念的自然表露,或者理念转换为具体的政治行为。如果官员主要对上负责,迁谪不必考虑民意,则作秀就是一种随时可能调整、转移乃至停止的策略。在这里,民众就不是官员真正需要去亲近、去“讨好”的对象,而可能是被利用的筹码。另外,制度设计上社会的监督必不可少,如果民众无从监督官员,不能让权力总晒在阳光下,怎样“秀”都难以取得公众的真正信任。

增进政府和社会良性互动,增强公众对政府和政治人物的信心和信任,不是总在“秀”上面翻花,而是实实在在的理念和制度推进。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