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星闻码头 > 正文

抄袭疑云,搅动“鲁奖”一池春水

www.fjnet.cn 2012-07-10 08:50  佘宗明 来源:华西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7月5日,《文学报》刊文称,2010年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涉嫌抄袭,33万字中有23万是作者谭旭东抄袭而来。谭对此否认,称是串联他人观点,并指质疑者诽谤。

在“文学式微”已成大路货式批判的今天,舆论神经极其敏感:但凡出现了文学领域的丑闻,公众的抽象感慨、全称化抨击,会像雨点一般砸向文学湖面。而今,“抄袭”与“鲁迅文学奖”的关键词叠合,难免让“鲁奖”躺着也中枪。

在新闻重在有“看点”的语境中,可以想象,若非“鲁奖”名头,恐怕这起抄袭疑云,难以在海量的学术不端信息中,引起轩然波澜。作者谭旭东有点“倒霉”:“涉嫌抄袭”,将他推向了尴尬境地;凭借微博的裂变式传播,疑云发酵,引起更为广泛的质疑。

《文学报》刊登的批判文章里,痛批谭旭东此文“七拼八凑”,还标注抄袭细节。若这属实,那该作品的“山寨成色”和“低原创性”不容否认。身处漩涡中的谭旭东,也不甘示弱:只是串联观点,基本标明出处,并无剽窃。他还搬出“护身符”:其作品是经过评审专家们审读的。

学术范畴的争论,本很正常,化解争持,当遵循学术自治、独立评判的原则。在该案中,作品《童》究竟是“引用过度”,还是“抄袭”,应有明晰区分。若确实“70%内容系援引”,那它学术创见的含金量会削弱不少。

在独立裁定尚未出炉之前,指责谭是“文抄公”,有失公允。将对文坛现状的消极想象,植入到某个个体身上,尤需审慎。谭本人曾说:“(文学)现在的现实是原创性话语缺席”,若搬石头砸了自己脚,势必让自己蒙羞。

就眼下看,谭掉几个“话语误区”。他将质疑说成诋毁,忽略了文艺批评的基本原则。“只问结果,不问动机”,既然批评者没人身攻击,摆事实、讲论据,那么将它看成“诽谤”,无疑是对言论边界和文化宽容精神的误读。

再者,“专家审核通过”,并非检验作品有无抄袭的准绳。专家再权威,终非真理化身。谭的“这是对鲁奖评委专家们的侮辱”,帽子扣得太大。更何况,谭的头衔“浮夸”,确有其事。其作品中的自我介绍,被疑造假后,他坦承“自己虚荣”。作伪前科,难免让人浮想。

抄袭疑云,搅动着“鲁奖”的一池春水,也让文学罩上更深的阴霾。解开疑窦,需要学术场域的独立裁量、公允评判,而非偏倚的道德话语先行。不由分说地“上纲线”,抑或以“炒作论”掩埋真相探寻,或能增添聒噪,却无益于学术生态的净化。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