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止“拆真造假”须改政绩观
www.fjnet.cn 2013-02-28 07:47 刘巽达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不断有“拆真古董造假古董”的消息传来,从北京到江西,从山西到湖南,俯拾皆是。听多了,就不免纳闷:这厢,专家领导一个劲儿地呼吁“手下留情”;那厢,当地政府一个劲儿地追求“重塑辉煌”。对真知灼见,他们为何总是选择视若无睹、听若无闻? 在北美、欧洲、日本,笔者所看到的那些各具风情的小镇,无一不保存着纯真的历史姿容。正是这些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乡镇,却成为很多国际聚会的首选场地,见证着世界风云的际会。相比之下,我们却总喜欢把悠远历史中形成的千姿万态,变成千城一面。著名作家与民俗学家冯骥才说得对,这是一个文化悲剧,“把这样的东西交给后代,后代只能说我们这一代无知,我们这一代人没文化。”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国际建筑协会通过的《雅典宪章》中就明确指出:“以艺术审美的借口,在历史地区内采用过去的建筑风格建造新建筑是灾难性的做法,无论以何种形式延续或引导传统风貌都是无法容忍的。”这个道理,早已不只是行业通则,而是全世界的共识。其实,我们国内的文物保护法规与国际宪章是完全一致的,其基本原则都是要遵守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文物古迹、历史建筑首先应该是真的,而不是仿建的、新建的;文物古迹的周边环境应该是与文物古迹有关联的一个整体。拆除真古迹兴建仿古建筑,或是对消失多年的古迹简单臆想重建,或是对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周边环境彻底改造的做法,都是“灾难性的做法”,是违背遗产保护原则的破坏行为。 何以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对此,冯骥才的分析是,“很好的事情落到不良的政绩观里一定会变味。”为官一任,时间有限,如何积累政治资本,以利升迁,这是很多地方官员首要考量的问题。以此出发,他们难以顾及“以人为先”,而是掂量“以政为先”。拉动GDP,创造看得见的风光,成为大部分官员的优先选择。在这压倒一切的强烈动机下,千年传承、百年经典,都不如当下辉煌来的重要。 这就是有些地方官员的可笑价值观。问题是,当愚昧成为通例,当可笑成为时尚,全社会遏制蠢举的力量总是显得势单力薄。“治愚”,已然成为当务之急。应该开展一场全民“扫盲治愚”的思想风暴,向“新古迹”或者“新文物”说再见。真文物没了,文化传承也就断裂了。不能以“发展文化产业”为借口继续拆真造假了,当没有文化含量的文化产业堕落成文化闹剧,咱们就将成为文化罪人——此言并非危言耸听。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2-22]该“下河”的是陈旧的政绩观
- [ 05-17]甘肃雹洪之灾拷问政绩观
- [ 04-11]空气污染监测应树立正确政绩观
- [ 11-01]寒酸的办公楼与科学的政绩观
- [ 08-03]“黑监狱”堪称地方畸型政绩观的标本
- [ 07-21]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政绩观
- [ 04-29]只建不管的公园背后是指标式政绩观
- [ 10-16]应改变金牌至上的体育政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