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曲线高考的幸运难以复制

2013-05-24 09:12  叶祝颐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邓宇虹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因为户籍限制,在京外来务工者张建党的儿子张图无法在京高考。无奈之下,他将孩子送进国际班,准备出国留学。随后,具有美国国籍的前妻提供援助,儿子很快能以美国公民身份,参加“美国高考”。更奇妙的是,只要变成美国人,孩子又能在北京高考了——根据教育部政策,外国侨民享有直接参加北京高考的资格,还可享受10分的优惠政策。

因为没有北京户口,张图想在北京高考,连门都没有。但是他因为美国籍妈妈的帮助,拿到了美国绿卡,不仅可以在北京参加高考,还可以享受高考加分的优惠。看完这出充满黑色与荒诞的逆袭喜剧,不仅张氏父子百感交集,网友们也是感慨万千。外国公民可以轻松在北京高考,还可以享受超国民待遇;在京务工者、纳税人的子女却没有在北京高考的权利,北京到底是北京人与外国人的北京,还是中国人的北京?虽说务工者子女在京高考会影响北京考生的利益,但是,外国公民加分录取,难道不影响北京考生的利益?教育部宁可优待外国人绝不给予务工者子女平等待遇,如何服众?

换个角度讲,教育部的政策毕竟摆在那里,我们还是要祝福曲线借考成功的张图。只不过,逆袭喜剧主角张图的幸运很难复制。不是每个中国孩子都有一个外国母亲,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幸运地拿到绿卡。对于千千万万在京务工者子女来说,留学与拿绿卡都是很遥远的事情,化解他们的现实高考困境才是问题的关键。

外来务工者子女不能在学习地参加高考,问题由来已久。不少孩子像张图一样陷入高考无门的困境。尽管教育部出台了异地高考的指导意见,但是没有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有血有肉”的异地高考方案。包括北京在内的一些地区接收外来工子女异地高考的条件十分苛刻,要么要求外来工在当地务工多少年,纳税多少;要么对务工者子女学籍提出苛刻要求;要么规定外来工子女只能上高职或者专科学校;要么让考生当地报考异地录取。相对于公众的满腔期待来说,异地高考的迟缓步伐难解公众对教育公平的饥渴。

对于高等教育资源丰富,考生上大学机会较多的地方来说,如果教育部没有强制性的指导意见,要他们拿出异地高考方案,让务工者子女与本地户籍考生平起平坐参加高考,还真有点难下决心。在招生总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外地户籍考生在当地报考、录取,意味着当地户籍考生多出了竞争对手。这实际上牵扯出教育公平的老话题。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外地考生在当地参加高考录取,对当地考生不公平。但是,如果招生体制公平,教育部与高校按照考生人数确定高考录取比例,考生不管到哪里参加高考,录取机会均等,谁会刻意办理高考移民,哪个地方又会拒绝外来工子女参加高考呢?说到底,推行异地高考并不存在技术难题,只是招生制度不公平,部分省市高考既得利益板结、固化而已。

由于多种原因,各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生源数量与高等教育资源不对称的情况客观存在。这本需要教育部做好宏观调控,公平分配资源。但是高等教育资源现实分配图景并不能体现公平。由于招生体制画地为牢,许多全国重点大学越来越地方化,在办学所在地的招生比例高居不下,俨然形成了教育割据的局面。去年夏天,一段被称为《高考天问》的视频在网上疯传,该视频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考生上北大的几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广东考生的37.5倍、贵州考生的35.4倍、河南考生的28倍。

不少人建议改革高考招生指标分配办法。前几年中国政法大学先行一步,建立了按各省市人口比例确定招生指标的制度。但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改革热情并未撼动招生地域差异的坚冰,目前没有第二所名校跟进。教育部顾虑重重,推进教育改革与异地高考不敢啃既得利益硬骨头。务工者子女高考无门,被迫留学,无奈曲线高考的悲喜剧还在继续上演。

以地域为界限的差别化高考制度越来越成为教育公平的绊脚石。它继续“合理存在”,教育部以分省市自主命题的形式回避高考成绩的可比性,一些地方的异地高考方案羞羞答答、无血无肉,回避了亿万民众对教育公平的渴望。改革招生体制,还原考生高考公平,录取公平权利,势在必行。对此,教育部要敢啃既得利益硬骨头。高校要弘扬独立自主的大学精神,招生面对五湖四海,教育公平才会春暖花开,变身美国人曲线高考的悲喜剧才会谢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