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和比利时科学家在今年1月期的《地球物理通讯》上发表一篇论文,通过卫星观测数据指出,中国华北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成分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氨气和硫酸铵气溶胶等,根本没有提到有放射性物质。这个研究结果直接反驳了近来网上所谓“核雾染”的谣言。 一些人轻信“核雾染”谣言,但从科学常识、逻辑和情理上推敲就应该知道其不靠谱。“核雾染”谣言称含铀煤矿燃烧后的放射性粉尘导致雾霾,这已被专家辟谣。中国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副总工程师陈晓秋指出,没有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此外,目前环境观测卫星等监测大气污染物的手段很多,因为气流的原因,一定条件下大气污染物还可能跨境输送。可以说,中国大气污染物的成分对全世界都是公开的,不可能“遮遮掩掩”。欧洲科学家在《地球物理通讯》上发表的论文,依据的就是卫星观测结果,若真有放射性污染早就传遍世界了,根本不用一个不知真假的博客来“揭露真相”。 既然如此,为什么谣言还能被一些人轻信呢?究其原因,恐怕首先还是近来雾霾等空气污染严重,而雾霾等污染的危害还有很多未知之处,公众不免担忧。另外,谣言中堆砌“威尔逊云室效应”等貌似专业的名词,会让一些人“不明觉厉”——看不明白但觉得很厉害的样子,看见有个貌似专业者写了好长一篇博客,常常就先信了几成。 “核雾染”谣言并非初次发生,也不是个案。前几年就有“高铁魔盒”和“秋裤阴谋”等类似的网络谣言。如何对付这些谣言?首先需要公众提高科学素养,能够辨识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进一步来说,还要有理性的思维方式,能够辨识真正的专家观点和网上编造谣言的“砖家”。 对于故意炮制“伪科普”谣言的网文作者,不论目的到底如何,都应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而处理。当然,面对这些貌似科普的谣言,权威机构也应该迅速辟谣,不能因为在业内专家看来极为荒谬而置之不理,导致谣言坐大。打击“伪科普”、传播正能量,应该是一个各方共同参与的过程。(新华社记者黄堃) |
相关阅读:
- [ 01-18]新华网评:莫让“核雾染”谣传遮望眼
- [ 01-15]专家驳“核雾染”:放射性物质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 [ 01-15]媒体调查求证:“华北核雾染说”缺乏科学依据
- [ 01-09]“核雾染威胁说”迅速蔓延 专家称完全是混淆概念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