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总理记者会展示理性改革者形象

2014-03-14 07:22  舒天烈 来源: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相关评论:

“感性答问”折射总理“执政特色”

吹响政府“自我革命”新号角

记者见面会传递出的,更是一种“理性改革者”的姿态。总理回答的16个问题,虽然角度不同,但无论哪个领域,贯穿的主题词仍只有一个——改革。

不用怀疑,13日上午两会结束后李克强总理的中外记者见面会,肯定会高居同时段电视收视率、网络点击量的榜首。大国总理一年一度的现场交流,引来的不仅是媒体记者的关注,更是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目光。

相对两会时广泛的议题,压轴出场的记者见面会可以说是“划重点”。在这个见面会上,记者不仅是代表媒体,也是代表社会各界在发问。反腐败、环境保护、简政放权、中美关系、港台问题……这些,正是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管提问是否有过事先的安排,这些话题也能反映出治国理政的大纲与改革发展的方向。

在中国,一般人对政府首脑乃至对政治的认识,更多藉由报纸版面、电视新闻的报道,甚至藉由各种街谈巷议。两会的记者见面会,可以说是展示总理风采、大国政治的Live(现场)版,直接体现领导个人风格与执政理念。1983年两会就引入了新闻发布会这一形式,当时的召开时间还是在初夏的6月。而1993年起,总理的记者见面会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到今年已是第12个年头。这些年的内容串在一起,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编年史。

作为此次记者见面会的主角,李克强更多地展示出理性务实的风范。无论是直言“房地产是个大问题”,还是宣战雾霾“不能等风盼雨”;无论是让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增加10%,还是能源消耗强度要下降3.9%,解题思路更清晰,直面问题更从容。执政一年,公众对这样的“李氏风格”已越发熟悉,而记者会上,无论是总结过去一年的经验还是展望未来时间的发展,“李氏风格”自身也越发成熟。

记者见面会传递出的,更是一种“理性改革者”的姿态。总理回答的16个问题,虽然角度不同,但无论哪个领域,贯穿的主题词仍只有一个——改革。以新的方式、新的理念解决新的问题,正是施政所向。看看那些为人所津津乐道的“金句”就可知。“干一寸,胜过说一尺”“我们需要贴近老百姓的GDP”“磨好了斧子才能劈开柴”……既宣示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也指示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实际上,不仅是新闻发布会,总书记和总理在两会期间参加的小组讨论,也颇有意味。习近平先后参与了上海团、广东团、贵州团、安徽团、解放军团和民族宗教界别的讨论。在这份清单中,不管是上海、广东这样的前沿之地,还是贵州这样的西部省份,都可以说是改革的突破口。李克强则参加了江西团、云南团、山西团、青海团、山东团和经济农业界别的讨论,大国总理对经济、能源和扶贫事业的关注,可谓凸显。这也恰如记者招待会所展示的:你的关注,就是你的重点。

当主持人宣布见面会结束后,仍有得不到提问机会的记者在大声发问——这个细节或许也说明,在今日中国,仍有如此多的问题、仍需如此多的答案。好在,“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保持理性、保持清醒、保持激情,总有抵达彼岸的那一天。

本报特约评论员 舒天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