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六部门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规划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6月25日《人民日报》) 根据规划,未来几年内,我国的职业教育将步入发展快车道,在校生人数将会出现巨大的增长幅度。肯定的说,这样的规划发展思路,是在权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对教育方式多进行的一场深刻变革。但是,职业教育在校生的激增,并不代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一路平坦。 职业教育的大规模发展,必然会产生一定的问题。职业教育人数的激增,势必产生技术性人才的集聚扩张,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人数激增,让所有技术型人才融入到工作一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可以说,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早已凸显,如果职业教育扩大招生数量和规模,专业设置、职业教育人数到底应该如何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发展呢? 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目的就是扭转目前的就业形势,实现人尽其次的目的,避免人才浪费现象的发生。问题的关键在于,到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将分别达到2250万人、1390万人;2020年将分别达到2350万人、1480万人。这样的一组数字,到底与今后的市场需求是何种关系呢?相对于市场需求量而言,是多还是少?职业教育的专业化培养,是否与市场需求对口呢? 这种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众所周知,对于高校培养而言,早就与市场需求呈现出了紧张对立的关系。现实中,很多当时看来的热门专业,高校都纷纷开设并大规模招生,但当学生大批量毕业后,专业已经沦为冷门,市场需求已悄然发生变化。于是,毕业生们不得不面临着“千军万马同专业”的尴尬,供求关系出现严重失调,给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浪费。 坦白而言,职业教育规划,需要汲取高校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力求在培养模式上与市场需求完全对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最为关键的就是“按需培养”,找准市场的“胃口”,提前做到市场需求研判。从这个角度而言,就要求职业教育立足自身定位,理智看待发展前景,不能只顾职业教育培养人数的陡增,也不要过分迷恋冷热专业。 在市场范围内,人才的供给不可能无限制增长,一些专业必然会出现饱和状态,一些专业也会出现人才的短缺。如何避免专业和人才的脱节,合理配置人才与市场需求的比例,实现人尽其才的目的,才是职业教育规划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
相关阅读:
- [ 06-25]让职业教育重塑劳动的价值
- [ 06-24]奏响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强音
- [ 06-24]用心浇筑职业教育的“中国梦”
- [ 06-23]“工士学位”与职业教育都需要正名
- [ 06-23]创设“工士”学位:矮化职业教育的馊主意
- [ 06-23]让职业教育不再“低人一等”
- [ 03-24]消除职业教育偏见比高考双轨更难
- [ 02-28]如何让职业教育释放人才红利?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