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经济论衡 > 正文

经济新常态孕育持久新机会

2014-12-15 07:52:55 徐立凡 来源: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漫画/勾犇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九个方面系统论证了新常态的特征,这是中央首次对新常态进行全面阐述。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也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大逻辑。那么,为什么要提出新常态的概念?其主要内涵有哪些?这又将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带来怎样的变化?

新常态不是中国经济退步了,而是孕育着大踏步跨进的新机会。谁能更快适应新常态,谁就将成为下一波中国经济增长的领军者。】

新常态代表发展阶段的分野

提出新常态,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多数时间段明显不同的特点。

新常态的概念,由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5月视察河南时提出。习近平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此后,在7月与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在11月的APEC峰会等重要场合,习近平多次重申并阐述了新常态。而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和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的表述,表明新常态代表了最高决策层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定义,而且趋于理论化、体系化。由此,新常态也成为当前和今后经济工作的主要出发点,成为中国决策层宏观调控乃至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

提出新常态,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多数时间段明显不同的特点。从GDP增速来看,自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狂奔的势头开始放慢。2010年至2012年经济增速连续11个季度下滑,2012年至2013年GDP年增速连续两年低于8%,今年经济增速进一步下降到7.5%附近。中国经济增长降速,不能全部归咎于2008年以来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其原因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一度出台了在全球范围来看也是最为积极的经济刺激政策。假如简单认为经济降速是外部环境恶化的结果而忽视了内部成因,那么就有可能患上刺激政策依赖症,不仅中国经济的内在弊端将无以克服,而且经济领域所需要的深化改革也将失去动能。

从风险水平看,中国经济在经过多年高速发展之后,其间所积累的风险已处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并开始持续释放。其外在表现是: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大气、土壤、河流污染吞噬了经济增长成果,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短期内难以消除,经济增长与百姓财富的增长不匹配。

从调控手段看,过去通过政府投资和鼓励出口为主导的刺激模式边际效应递减加快。政府投资对于经济的刺激周期在缩短,出口则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与此同时,资源分配仍不够合理,实体经济缺少金融支持,大量资金要么沉淀、要么在银行间空转,需要导引。

从经济禀赋看,过去中国经济的两大优势——人口红利和自然资源也渐趋枯竭。这也导致中国的比较优势正在消失,经济增长需要寻找新的动力。

过去4年,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这种特征的实质是,高速、超高速增长已不可持续,粗放式发展也已不可持续。中国正在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经济管理思维和市场思维也需要作出相应改变。可以说,新常态就是基于事实支持,对新经济发展阶段的总括,代表着从高速到中高速度发展阶段的分野。

新常态核心内涵是经济新理念

越来越清晰的经济新理念,不是对于新的经济发展阶段的被动适应,而是主动积极适应,是为了引领新常态。

新常态不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一个关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概念,其关键内涵,是包含了新经济理念的政策组合。这些政策组合旨在对正在释放的经济风险给出解决方案,给未来的经济增长塑造新环境。

其实,尽管新常态作为概念仅提出7个月,但是其中包含的新经济理念,在最近两年以来一直在显现。新的经济理念包括以下主要方面。

其一,破除GDP迷思,为经济转型预留空间。近两年的GDP下滑与此前的降速存在明显不同,近两年的降速部分是主动调控的结果,而不是自由落体式降速。过去之所以出现GDP饥渴症,是中国经济落后太多急于赶上并依此形成的政绩观决定的结果,落后的经济管理思维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症状。今天,中国在经济规模、外汇储备、中央财政的调控能力、经济体系的完善程度等方面已经处于世界前列,只要能够保持稳定的就业率,就无需再单纯追求GDP。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管理的先进性已取代GDP,成为主要诉求。

其二,简政放权,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才能更有效地降低经济发展的制度成本,发挥社会的创新作用。建立权力清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垄断性领域的市场门槛等,都是为此进行的努力。

其三,更高阶段的对外开放。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以及近期新的自贸区的复制,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国际化的推进,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跨境互联互通的铺陈等等,将主要集中在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延伸到了金融和服务领域,将主要以引进外资为主要的对外开放扩展到了大规模输出资本,将审批式管理升级到了负面清单管理。

其四,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有两个维度。从纵向看,以薪酬制度改革为代表的国企国资改革、以新预算法为代表的财税体制改革等,是通过革除积弊,优化系统性的发展空间;从横向看,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长江经济带为代表,是通过经济版图的重新划分,优化区域性的发展空间。

其五,告别货币推动型增长模式。这特别表现在定向降准、不对称降息、对房地产市场态度慎重上。这些新变化的意义在于,控制资产价格泡沫和债务杠杆比短期增长更重要,注重建设长效调控机制比短期调控更重要,实施精准调控比总量调控更重要。

需要指出的是,越来越清晰的经济新理念,不是对于新的经济发展阶段的被动适应,而是主动积极适应,是为了引领新常态。因此,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尽管增速下降或成常态,但长远看,如果新理念得以贯彻,所创造出的机会将远多于旧常态。

新常态孕育的机会比刺激更多

新常态将熨平反周期的市场波动,既有利于风险可控制,资源环境可持续,也有利于孕育因经济结构调整生成的新机会。

新常态意味着反周期式的调控政策将不再是常规调控手段。所谓反周期调控,是指为了逆转经济低速周期可能造成的风险,所实施的一系列刺激政策。但是,从经济规律上看,景气-低迷的循环不可避免,全世界都不存在永远高速增长的经济周期。景气周期孕育泡沫——泡沫造成破坏——破坏中产生创新——创新形成新的景气周期是通常规律。

在新常态周期,由于经济增速换挡、经济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周期形成的副作用需要消化,是否意味着市场机会将比实施刺激政策时少?

答案是相反的。过去的事实表明,刺激政策时期的市场机会,总是由强势企业拥有,总是更多在虚拟经济领域兑现,而与百姓的福祉相关性不大,甚至会出现负相关的关系。比如,刺激政策下货币超发会导致通胀,从而使百姓财富实质缩水;又如,粗放式项目上马会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全民健康遭受威胁。

新常态将熨平反周期的市场波动,既有利于风险可控制,资源环境可持续,也有利于孕育因经济结构调整生成的新机会,这些机会比刺激政策时期所形成的机会更多也更持久。

比如,新常态孕育的机会,与百姓福祉更靠拢。新常态强调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强调对大气等公共领域存在的风险的治理,这与百姓息息相关。由之而生成的健康、环境治理等机会,也有望在今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又如,新常态孕育的机会,对中小微企业更有利。尽管基于信用的天然不对等,中小微企业在获得金融支持方面总是处于劣势,但这种局面正在改观。有利于中小微企业的注册登记制度已在推行,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民营银行已经陆续成立,定向调控以改善中小微企业处境的措施还会实施,新常态对产业格局形成的震荡也有助于有远见的中小微企业脱颖而出。相对于大企业,这是一个更为广泛的受益群体。

新常态不是中国经济退步了,而是孕育着大踏步跨进的新机会。谁能更快适应新常态,谁就将成为下一波中国经济增长的领军者。

□观点

◎汪涛(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可能有必要进一步降息

“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表明用更多的财政支出支撑经济增长。“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意味着更多的流动性措施,为避免货币政策被动式从紧,并降低融资成本,可能有必要进一步降息。

公告提出要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预示中国政府将利用国际油价下跌,加大石油进口,并增加其他产品和服务项目进口,防止贸易顺差上升。

◎屈宏斌(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财政政策或倾向宽松

会议提出的明年五大任务中,稳增长、促改革仍排在首位。公告阐述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性,意味着2015年行政改革力度加强,如负面清单实施、放松一些领域监管、鼓励竞争等。国企改革将侧重效率提升。平衡资本流动、扩大对外资开放等亦有提及,表明中国将通过平衡资本流动而非政策导向的贬值,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细读公告的遣词造句,明年财政货币政策均有可能倾向宽松。尤其是“积极的”“有力度”的财政政策或意味来年预算赤字的限制放宽(汇丰预计明年赤字目标约为GDP的2.5%)。

◎梁红(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预计明年增长7.3%

预计2015年财税改革深化,新预算法实施、三年平衡预算试行、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等措施牵一发而动全身。预计国企、土地、户籍、金融等相关改革也将继续推进。

明年宏观政策相对宽松的趋向已经明确,各项改革总体方案陆续定稿并开始实施,预计明年经济增长7.3%,中国经济的总体风险和市场的风险溢价显著下降。

据新华社电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