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时下各级政府都在推进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这本来是正确的方向,但在实行中却出现了新的问题,据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中央一系列简政放权的重要举措成效显著,但在权力层层下放过程中,一些地区基层干部因怕担责而“慢作为”、“不作为”,比如有企业手续齐全给厂房办产权证,没想到各个部门谁也不愿签字,最后竟然把事推到区长头上,企业负责人感叹道:“他们不是想揩油收礼,而是都怕担责任。”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道至简,权力不可任性。”但在个别地方,权力任性了很多年,已经形成一种惯性,这种坏脾气是很难一下子改过来的。之前,权力任性表现为一些政府部门利用公共权力为部门利益服务,乃至为个人利益寻租。但现在由于高压反腐与整顿各项作风,使得这些行为具有高度的风险,因此一些政府部门转而变成撒手掌柜,“慢作为”、“不作为”。说到底,公权力部门的行政逻辑还是一种利益导向。之前有经济利益可图,便积极作为。现在经济利益方面风险太大,转而寻求安全方面的利益。只是可怜公共利益,一如既往地被严重忽略。说得严厉一些,这种作法就是对改革与反腐的消极抵制。 当然任何个人、任何机构,其行事以利益为导向,也属于一种正常的逻辑,关键是以什么利益为导向。作为政府部门,自然应该是以公共利益为导向。但一些政府部门无论之前对权力趋之若鹜,还是当前的避之不及,其实都是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导向,与公共利益背道而驰。原因何在?归根到底还在于公众对于公共权力的行使仍然缺乏实质性的话事权,对于公共权力部门缺乏实质性的监督和约束。公权力部门还是对上级负责,而不是对公众负责。因此,他们仍然可以对公众任性。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是在技术层面的操作。各个政府部门要尽快协同一致,制定新的权力清单,明确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权责,做到政出有门,各种事务能够有序高效地运转起来,方便民众。另外,在简政放权中,相当一部分权力是从上级部门下放到下级部门,这固然减少了民众办事的麻烦,但“慢作为”、“不作为”乃至寻租、低效等一系列的问题,并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因此需要把更多的权力直接交还给社会。其次是制度层面的改革。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让民众真正形成对公权力部门的监督和约束,以此将公众利益和政府部门利益统一起来。公众真正制约权力,权力就不会再任性了。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