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经济论衡 > 正文

土地财政转型关乎国运

2015-07-01 07:59:11 北青报特约评论员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一些地方政府不仅在资金收入上依靠土地,连做事方法都围绕着卖地来,一旦撤下这道菜,简直就没有办法拿筷子了。如今国家大力推进“制造业2025”战略,地方理应承接这个思路。】

随着宏观经济和房地产市场转冷,各地方政府财政的卖地收入大为缩减,捉襟见肘之态立刻显现。“土地财政”长期以来饱受诟病,现如今在转型背景下成为全国性的挑战。

过去六年当中,地方政府依靠转让土地获得预算外的巨额资金,总量有十四万亿之多,相当于去年全年的预算内收入。在一些一线和二线城市,有一半甚至更多的财政资金来源于卖地。这种现象有点类似于“荷兰病”。20世纪50年代,荷兰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炼化等工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外贸顺差和政府收入越来越依赖于能源,农业和其他行业受到挤压,导致制造业的没落和政府开支的居高难下。我国地方政府手里的土地资源与荷兰的油田类似,对财政形成了过度的支撑,同时吸引了太多的政府资源,一旦土地市场发生震荡,“荷兰病”就可能急性发作。

今年上半年,我国十大重点城市土地出让金收入比去年同期少了近一半,立刻就有地方快要支撑不住。解决地方政府缺钱的问题,是关系到当前改革能否成功的一大关键,进而可以说关乎国运。一方面,地方政府缺钱的直接后果是基础设施投资乏力,影响经济复苏的大局,更增加改革的难度;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如何开源来补充资金,关乎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前者立足当下,后者在于长远,都与我国地方经济和国民经济的整体前景有关。

短期之内举债当然是一个办法。既然一时困难,那么借钱总是可以的,但现在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前期已经借了很多钱,偿还旧账的压力已经很大。金融危机之后,地方政府大规模投资,有效抗击了危机,但遗留下了巨额的债务。这些债务有些是银行贷款,有些是从金融市场上募集来的资金,如果贷款还不上,那么银行坏账立马上去,搞不好就会出危机;如果市场资金还不上,投资者信心崩塌,企业借不到钱,更是大麻烦。所以指望短期内大量举债来弥补土地出让金的缺口,一方面属于“饮鸩止渴”,一方面也有明确的环境限制。

另一个容易想到的办法是增加税收。这可以通过提高税率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扩大税基来实现。提高税率显然于时不宜。财政的功能应该是“雪中送炭”,值此宏观经济下行阶段,本应该以增支减负为原则,怎么还能加税?扩大税基也有麻烦。好比说个税,我的工资高了纳的税才能多,现在公司效益不佳,没人给我加薪,怎么扩大税基呢?地方政府由此陷入悖论:想增收,就得拉动经济,拉动经济需要政府投资,投资需要钱,最来钱的是卖地——绕了一圈又回到土地问题上。

这实际上触碰到了地方经济治理能力的核心。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不仅在资金收入上依靠土地,连做事方法都围绕着卖地来,一旦撤下这道菜,简直就没有办法拿筷子了,只能这么干饿着。如今国家在推进“制造业2025”等大战略,地方理应承接这个思路。如何在短期之内把制造业发展起来,扩大这部分税基来支撑本地经济,一时没见到地方上有什么有效的办法。

所以,中央政府提出要“盘活财政资金”。地方缺钱的同时,省级财政账上居然还趴着上万亿的资金没有用,这下可算是能救急了。这些钱怎么来的呢?原来是之前财税体制下多有缺乏统筹的地方,一来二去就形成了各种资金“堰塞湖”,花不出去也难以挪作他用。

问题就这样追到了财税管理体制改革。怎么把这些钱盘活,之后地方政府又如何练就更强的经济治理能力?企业遇到逆风之时,很自然就会想到优化管理、降低成本,政府治理也是这个道理。优化的方向,除了统筹机制有待加强之外,中央和地方的收支关系也应不断调整。经济改革的成功由此和财税改革密切相连,国运与此也密切相连。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