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量食品类谣言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广泛传播,耸人听闻的标题和内容让消费者真假难辨。日前举行的2016中国食品辟谣论坛公布了微博处理食品谣言的数据。2016年上半年,微博共处理各类不实信息1290条,其中食品相关的谣言245条,约占总量的20%。典型的食品谣言包括“吃樱桃感染H7N9”“猪肉钩虫”“蒜薹蘸甲醛保鲜”“西瓜打针”等。(6月29日《北京日报》) 食品安全是老百姓最敏感的领域,触目皆是的食品谣言,一方面严重损害了我国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这些谣言会引起公众对食品安全状况的焦虑与不安,反过来又为谣言传播提供了土壤。 食品网络谣言不同于传统的谣言,借助了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和匿名性,带来的结果是影响范围更大,损害后果更严重,而追溯传播源头更困难。尽管现行法律对网络谣言已有规制,近年来也专门出台了司法解释,有关部门也多次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但是,食品谣言不仅没有绝迹,相反却不断“春风吹又生”。 食品谣言满天飞,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恶意捏造事实,诋毁商誉;二是某类食品确实存在问题;三是一些谣言利用公众骗取关注、转发,获取“粉丝”,进而提高自媒体账号商业价值,因此甚至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 治理食品谣言必须对症下药。首先,食安部门要加强监管,强化问责,严惩不法厂商,管好食品市场,让公众对食品安全建立起更高的信任度。同时要建立起食品安全监管的信息平台,拉近消费者与科学真相的距离,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读、误解。 要加大对谣言的打击力度。刻意制造谣言是不能容忍的,不论是出于什么目的,造谣惑众,混淆视听都应被追责。这里的追责,不光是对谣言制造者的追责,对谣言传播者也要进行追责。只有用法律惩处造谣传谣者,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谣言。 要着力提升民众的科学素养。当前,相对于食品工业和传媒产业的快速发展,公众科学素养和独立思考意识还比较薄弱。没有正确的科学素养支撑,谣言就会轻易攻陷群众的头脑。谣言止于智者,亟须增强公众的认知,用科普改变一些偏见。 |
相关阅读:
- [ 06-03]环保谣言要辟,环境更要治
- [ 06-02]不能让网络谣言干扰警察执法
- [ 06-02]破除环保谣言需要形成合力
- [ 05-17]“五个一百”助圆“网络强国”梦
- [ 04-21]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 [ 04-08]谣言想象背后的社会现实
- [ 04-08]微信朋友圈的“愚人节”
- [ 04-08]你信或者不信,那些飘来飘去的谣言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