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报23日评论《童工现象乃当今社会之耻》读后,内心沉重。因为我在30多年打工生涯中,见到过许多童工。特别是在服装厂,由于工作强度相对较轻,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企业雇佣童工现象一直难绝。我曾多次举报过企业雇佣童工现象,但我发现,企业雇佣童工现象并未减少。 从我的实际了解,发现对于这些童工的管理,企业采取不登记、不签订合同、不用身份证等对策,在企业员工名单中查不到这些童工。如果遇到执法部门检查,企业会让童工立即离开厂,暂时躲避一下,等检查人走了,再回来上班。 企业这样做,当然需要得到童工的密切配合。童工之所以积极配合,是因为他们不想被查到,否则,就要面对遣返回家的命运。如此,他们回家后还得重新寻找工作,与其这样来回折腾,不如在一个企业安稳工作。 可见,童工不但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更为重要的是,童工自身愿意从事童工,至少,大部分童工不是被强迫的,而是自愿到企业打工。 童工之所以自身愿意从事童工,有人会说,是因为贫穷。从我了解的现实看,并非如此。贫穷只是“童工自身愿意从事童工”的表象,在表象后面其实是对读书改变命运失去信心。 众所周知,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作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就算上学,自小接受的教育就与城市孩子有差距,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高考也以分数论成败。在此现实下,农村孩子考取大学的几率自然没有城市孩子高,考取重点大学的几率更低。既然上学考取大学希望不大,考取重点大学希望渺茫,而且上大学还要每年上万元费用,不如让孩子早早出来打工。这是童工家长的自然选择,此时,如果孩子也愿意出来打工,那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童工现象绝非简单的违法用工问题,背后深层次原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根治童工现象,强化用工执法,惩处违法用工企业,谴责童工家长,都难以治本。只有让童工沐浴在教育公平的阳光下,让农民对读书改变命运有信心,才能让童工父母坚定地支持孩子读书,让孩子自己选择读书,而非打工。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