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新政替打车难“背锅”了吗?
2017-06-09 08:06:0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北京市《网约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正式落地已半月有余,面对新政,司机们有喜有忧,不少乘客则反映网约车数量减少造成叫车难、价格比出租车还贵。甚至有媒体报道称,“打车难”“打车贵”问题再现市场。有人认为,这或许是网约车新政的错。但也有论者分析称,从实际情况看,事情并非如此。(6月8日 经济日报) 打车难重现江湖,吃瓜群众不免对严苛的属地版网约车新政颇有微词。这个逻辑也不难理解,就像用惯了智能手机,突然逼着用户回归功能机时代,这种失落感与被剥夺感是更为强烈的。换句话说,没有网约车搅局的时候,打车难也就是吐槽的段子,但经历了网约车的超高性价比,再回到打车难时代,情绪就可能成为铿锵的权益诉求。平心而论,不是网约车加剧了打车难,而是网约车服务让打车难的感受更铭心刻骨。 认为“属地版网约车新政替打车难背锅”的所谓“实际情况”,大概就是两个意思:一是说在中国城市交通发展中,排在第一位、优先予以发展的是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然后是自行车,方便公众短距离出行和公共交通接驳换乘;第三梯队才是出租车、网约车和共享汽车。因此,网约车不是越多越好。二是认为网约车的“爽”是建立在烧钱补贴基础上的。“烧钱补贴”模式使网约车市场在短时间内出现爆发式增长,好打又便宜就是建立在这种大量热钱补贴之上的,而这样的运营模式注定活不长久。 这两个说辞,说“诡辩”恐怕还是轻量级的了。网约车当然不是优先发展的,但在城市公共交通并不是完美无瑕疵的当下,显然是最有性价比、最值得发展的。地铁挤成沙丁鱼罐头,公交也不是无缝接轨到“最后一公里”,网约车与它们之间,在经济学上也并不属于可替代品的关系。在不少城市出租车保有量远远达不到住建部基本标准的时候,谈“网约车不是越多越好”,这和对穷人说“肉吃多了容易三高”有什么区别呢?据滴滴平台的数据,从3月份北京地区不同时段快车打车成功率数据来看,成功率最高的时段为10点至17点,平均成功率在83.2%;最低为21点至23点,平均成功率仅为54.1%,这说明,接近一半的用户叫车需求无法被有效满足。出行刚需就是民生,既然民生无小事,既然网约车原本就能解决问题,又何必让市民等若干年后再“完美出行”? 至于“烧钱补贴”模式,共享经济基本都是在资本风口成长起来的,一切交给市场来做选择即可。有补贴,市民得利,只要不涉嫌垄断倾销,没必要跟实惠过不去;没补贴,乘客不傻,如果网约车最后“收割”了消费者,那就让他们用脚投票、让网约车死在高价路上好了。企业是市场主体,自主经营权是个基本概念,公共决策犯得着替CFO去考虑成本支出问题? 倒是有个现象,令人倍感遗憾:网约车新政在地方上博弈如此艰难,过渡期也有好几个月,为什么传统出租车愣是没有见贤思齐地夺回市场、转型升级?出租车改革,究竟“痛点”在何处呢?天下大势,说破天也不过规律二字。属地版网约车新政其实并没有替打车难“背锅”,它的合法合理性问题,始终是绕不过去的现实拷问。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