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针对旅游市场继续高位运行和即将到来的返程高峰,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4日要求景区科学控制游客流量并及时发布信息,提示广大游客尽量错开返程高峰时段。(新华网10月5日)

国家假日办要求景区“科学控制游客流量并及时发布信息”是有所指的。针对网传“游客被华山景区保安捅数十刀”一事,华山景区管委会表示,10月2日晚在华山景区发生的万名游客滞留事件中,确实出现斗殴现象,有人受伤,目前华阴市公安局已立案侦查。由此可见,国家假日办的“预警限客令”是必要的,有关方面的反应及采取的措施还算及时、有力。但是,寥寥数句没有针对性惩处措施的“预警限客令”效果几何,这反而是亟待商榷的。

正如有关报道一样,史无前例的超长黄金周假期带来史无前例的大拥堵,全国各知名景区普遍出现游客“井喷”现象,各景区均承受了前所未有的高客流量压力,但对于景区游客盈门,有些经营管理者喜不自禁,根本不愿意考虑预警限客一事,全国很少见到有景区主动发布安全预警,以分流游客。原因何在?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分假日旅游的经济蛋糕份额恐怕是最主要原因。换句话说,要把各地各自的旅游经济做到最大,即使“撑死”也在所不惜,才是造成华山万人大拥堵并造成斗殴等事件却没有事先发布预警和限客的根本原因。

而即便“撑死”也不预警限客,不但让游客的权利无法保障,也使景区的接待能力一再超限,极大破坏了相关景区维护修养与接客的有效平衡,使景区环境、设施等可能遭到长久或根本无法恢复或弥补的损失,影响国家开发旅游产业的宏大战略,实属杀鸡取卵式的做法。但是,在地方、景区等利益不断膨胀并没有有效协调监管的情况下,这样的做法只会不断被重复并变本加厉上演。这需要强有力的、针对性的、及时的监管措施,此次国家假日办的“预警限客令”无疑朝这个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值得肯定。

但是,从以往的实践经验看,此时正是“收获的季节”,大把大把的金钱就在眼前,管理者自然“喜不自禁”——“撑死”的是景区,“挤坏”的是游客,鼓爆的却是景区的钱包。景区管理者、经营者,又怎么可能放着钱罐子不挣,却拒人于千里之外呢?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和违规惩处办法的“预警限客令”,必然要被一些部门和地方钻空子、阳奉阴违或顶风而为,从而缺少执行性和实施效果。因此,想到制定“预警限客令”,只是迈出了理顺旅游市场、维护旅游秩序的第一步,而更为重要的则是接下来要仔细研究、制定措施把这一美好愿望变为现实。

撑死的是景区,撑不死的是胃口。“预警限客令”要想落到实处,首先需完善游客信息报告预警。一方面,针对容易发生超限、拥堵的全国著名景区(景点),要有重点的筛选出来,与省、市和国家旅游部门联合,采取联网直报的方式,分级管理,提前发布游客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引导超过景区接待能力外的游客趁早改变行程;另一方面,及时公布各旅游景点有关时段的票源,可以采取网上预订等方式,让游客事先获得相关景点的旅游权利,持相关凭证进景区旅游。其次,完善违规奖惩措施。对纳入联网直报和重点监控的景区景点,一旦发生拥堵和由于拥堵而发生事故,就要根据发生拥堵和事故的程度,分不同情况严格追究相关景区和监管部门的责任,直至法办。

“十一”长假中自驾出行,在一条国道上遭遇堵车。车缓缓向前如蜗牛般蠕动,有的车主等不及干脆驶向逆向车道,行驶一段后遇到对面开来的车,道路被堵得严严实实,长龙般的车队一步也挪动不了了。这时候,最让你恼火的不是堵车,而是那些没有路德的司机,他们的自私自利比堵车更让人愤怒。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十一”长假中,高速之“堵”成为一些人的心头之痛。车多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不能否认的是,很多司机欠缺行车素质,他们将在城区道路上的驾驶陋习带到了高速路上,频繁地并线、肆意乱窜,大大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几率,加剧了道路拥堵。

很多时候,“堵”不仅仅是因为路的“硬件”问题,更多还有人的“软件”问题。堵车的时候,司机们不懂谦让,见缝插针,结果是越挤越堵。

从这个角度看,日前公安部修订发布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可谓亮点多多。新修订的规定对大中型货车驾驶证的申领、驾驶人考试制度以及驾驶人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更完善的修订。其中,加大对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更是惹人注目。

驾车上路,技术性要求是关键。在这方面,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在驾驶人考试制度中更加突出了实际驾驶的能力。同样,与技术性要求相比,对司机“车德”、“路德”的要求更是不能放松。“新规”中“将未悬挂或者不按规定安装号牌、故意遮挡污损号牌等违法行为记分,由6分提高到12分,将违反道路交通信号灯通行等违法记分由3分提高到6分”,这些处罚力度的加大,有助于提高司机们的职业素养。

日常生活中,很多交通事故的“导火索”并非全部由“技术性”要求引发,随意加塞、变道不打转向灯等细枝末节的“道德性”问题也常常引发事故。“路怒族”为何越来越多,不夸张地说,很大程度上是由“无品无德”的司机引发的。

中国已进入汽车社会,我们都在强调汽车文明。谦让出平安,尊重生文明,这是交通文明的优良传统。在古代中国,驾车虽是贵族、官员的权利,但仍强调驾车时要有文明修养。周时驾车有“五驭”,相当于今日的“文明驾车规范”。《礼记·曲礼》也有“入国不驰,入里必式”、“国中以策彗恤勿驱,尘不出轨”的要求,这与现代的交通文明中,要求驾车要避让行人,土路不开快车,过胡同、街巷、村落,减慢速度等都是一脉相通的。

安全有道,行车有德,做人有品。汽车文明不仅仅是技术性要求,驾车技术再好如果没有行车素养,同样会损人损己。所以,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加大对司机违章违法的处罚力度,无论如何都不为过。

近日,多家高速相关公司表示,此次长假中首次实行的重大节假日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企业所受影响金额难以统计。有经济学家认为,行政命令不应干预上市公司,长假高速免费是“世界上最愚蠢政策”。(《新京报》10月9日)

十一黄金周高速免费,是好是坏,百姓心里有杆秤,但一些专家学者却认为高速免费充满着各种“罪”。在此,请允许我饶舌,简单列举一番——

譬如,“利空说”——交通部科学研究院交通财政与金融研究所所长胡方俊匡算,几个重大节假日期间,全国收费公路将减收近200亿元。与之相佐证的,是多家上市公司针对高速免费所公告的数字,如粤高速称,预计全年净利润减少约1200万元,约占公司2011年净利润的5.54%……

再如,“违法说”——经济学家李稻葵日前在其微博上表示:长假高速免费是“世界上最愚蠢政策”。愚蠢在哪呢?他认为“行政命令不应干预上市公司”;断言:“中国的上市公司搞不好,这(高速免费)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进而不屑一顾地引证说:“对于法治国家来说,出现这种行为,上市公司是可以到法院去告政府的。”

阐述了这些观点外,李稻葵似乎意犹未尽,进而抛出百姓“倒霉说”——认为高速公路应分清两个成本:建设费用和拥堵产生的社会成本。建设成本归建设者,拥挤成本归公共财政,用于社会公益。言外之意,高速免费只是惠及有车族,却会造成公共财政的减少,最终还是让百姓倒霉。

哦!高速免费原来会有那么多的“罪”!看罢这些观点,我不得不由衷叹服一些专家学者的学术渊博与见多识广,全然不像我等一介草民,只是鼠目寸光,眼睛只盯住高速免费给自己带来的“蝇头小利”;更无法认识到:高速免费不仅给上市公司带来“利空”,伤及公共财政,而且还让政府违法,把上市公司搞得一团糟……

但生性愚钝的我,想就几个老生常谈、浅显的问题“隔空”请教一些专家——

其一,按照2004年颁布的《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和2008年施行的《收费公路权益转让办法》,经营性公路收费权累计期限不得超过25年,即便例外也不得超过30年。但据2011年初审计署对18个省份收费公路的审计报告,有12个省份的35条公路收费期过长,收费高出投资成本数倍乃至10倍以上。高速公路超期收费不在个别,试问:这合法吗?又侵犯了谁利益?

其二,若说免费给上市公司造成“利空”,但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19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毛利率都在35%以上,其中15家的毛利率更在50%以上。几天的高速免费,真的就让一贯暴利的上市公司“亏不起”?

其三,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最近有媒体报道,郑州黄河大桥“永久免费”,但此前超期收费16年,违规收费高达14.5亿元。试问,高速如此“吸血”行为,百姓不该起诉吗?该去哪里起诉讨还公道呢?

制定一项利民政策,更需要有对人口总数之下不同群体的分析预判,提高科学性和预见性,进而出台相应配套政策措施。

此次双节出游的井喷之势,诚然与长假多一天的诱惑、五一黄金周取消带来的出游压力相关,但也有高速免费、门票降价等节前出台的利好政策影响。然而,从实际情况看,高速免费等政策的施行,在让一部分民众获利的同时,却也让一部分民众很受伤。由此不禁令人深思,为何一项旨在便民利民的好政策,最终却在实践中让民众反受其伤?

双节期间,一些高速路段较长时间的拥堵,让人们苦不堪言,回想起来仍如噩梦,一些人大叹高速免费的午餐享受不起!而深层次的杠杆效应更在于,免费政策刺激了人们出游的兴致、释放了人们享受免费权利的欲望。其结果是,各大景区普遍面临游客过载压力,满眼是人看不到景,而景区交通、食宿、管理,甚至连银行都远远跟不上服务需求。出游的雅兴,不少被诸般烦恼吞噬了。

比如在有的景区,银行按以往经验备足两千万就能轻松应对长假资金需求,今年却支撑不到两天。而在北京等特大城市城区,出租车司机却只能尝到长假的苦,打车人不到平日的三分之一。一司机坦言,平时一天400公里能挣够900块,长假期间却挣不到300块。除去油钱、份钱,自己一分没得,有的可能还得倒贴。

这些深层次情况表明,现时便民利民政策,越是惠及普罗大众,就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有的政策如杠杆,其撬动的能量巨大。有的则如涟漪,其波及面相当之广。有的则会产生“乘数效应”,其引起的连锁反应十分强烈。这些政策的效应,如果能够把握得当,就会产生巨大的“正向能量”,使惠民的能量发挥到最大。反之则会产生“负向能量”,使惠民的能量发生冲抵或“内耗”,甚至让民受伤。

显然,一个拥有13亿人口大国的公共治理,与一个拥有130万人口的小国相比,有本质的不同。惠民利民、造福民众,不仅仅是有良好的愿望就行,也不仅仅是把利民政策出台了事,而不管政策带来的效应。

制定一项利民政策,心中不仅要有13亿人,更需要有对这个总数之下不同群体的分析预判,提高科学性和预见性,进而出台相应配套政策措施,使彼此之间协调配合、相得益彰,才能真正使让利民政策利民,把好事办得让人舒心称心。

此次高速免费,若能正视其产生的诸多效应,把各种情况预计充分,如高速如何疏通、景点如何预约、宾馆饭店如何接待、银行服务如何应急等都想在前面、准备在前面,那么,免费政策带来的效果岂不尽是顺乎民意、畅意旅途?高速免费应如是,其他惠民利民政策亦如是。

本报特约评论员李光东

黄金周8天长假,72.14万人次涌进鼓浪屿。这个数字,创下了历史新高。但你不知道的是,8天长假,有495吨的垃圾运出鼓浪屿。这个数字,也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些垃圾装到外运的垃圾箱里,如果垒起来,竟然比已建成的厦门第一高楼还要高。(10月8日《海峡导报》)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一个鼓浪屿面积不到两平方公里,一个黄金周竟然产生了这么多的垃圾,如果把这时的鼓浪屿称为“垃圾屿”或黄金周叫着“垃圾周”,恐怕一点也不过分。鼓浪屿的美景和人文景观名扬世界,但弹丸之地要在短短八天里承担几十万甚至近百万游客的重压,这显然十分残酷。

据统计,在刚刚过去的这个黄金周里,鼓浪屿景区的游客密度之大更是前所未有。鼓浪屿实际可供游览的空间约0.6平方公里,10月2日14时在岛人数达7.6万,景区游客密度每平方公里达12.7万,创下了世界纪录。白天人头攒动,大人看脑袋,小孩看屁股。一到夜晚,不仅所有的旅馆饭店乃至居民家庭旅馆爆满,即便是道路两旁、海滩草地等,也被花花绿绿的各色帐篷挤满。鼓浪屿不仅成了天然的“车马店”,更成了可以任意抛洒甚至糟蹋的垃圾场。这样一个现状,不仅严重影响了鼓浪屿的旅游魅力,更让鼓浪屿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受到严重摧残。而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游客不满意,鼓浪屿也“筋疲力尽”,旅游资源更难于持续发展。

而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是游客太多,压力太大造成的。因此,要让鼓浪屿干净起来,必须让其轻装上阵。在旅游的人流上加以严格控制,在一些“帐篷客”的扎营问题上严格管理。变“爆发式”、“井喷式”经营为“细水长流式”经营。为了让海内外游客及时了解鼓浪屿的旅游状况,选择适时旅游,当地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向外发布情况,并进行短期预测。让鼓浪屿旅游饱和而不膨胀,红火而不疯狂。这样游客不仅能尽情领略鼓浪屿的美景,鼓浪屿也能从容不迫的迎接海内外的游人。给鼓浪屿减负,也就等于给鼓浪屿梳妆。用严控人流的方式达到为景区减负的目的,也许从当前来看有点愚蠢甚至有点傻,但从鼓浪屿的长远发展来看却是值得和应该的。“黄金周”效益再好也不过七八天,而如果能把“黄金周”变成“黄金年”,这可就善莫大焉了。

9月30日至10月7日,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8422起,同比下降24.1%。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64起,造成794人死亡、2473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325万元,同比下降46.2%、46.4%、47.9%和37%。(10月7日新华网)

中秋国庆黄金周长假8天,就算每天12个小时在景点或在路上,算来平均每5秒钟发生一次交通事故,每2分钟有一人死亡或受伤。这无疑是骇人听闻的悲剧。笔者没有旅游,却是上路者,返回老家陪伴母亲几天。路上曾遇交通事故引起堵车,自己得以安全归来,显然是幸存者。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都是幸存者。同时悲中又有喜,在公安干警和交通部门的艰辛努力下,节日交通安保工作卓有成效。事故量、涉及伤亡事故量、死亡人数、受伤人数、财产损失,同比下降24.1%、46.2%、46.4%、47.9%、37%。这个成绩不可小觑,也来之不易。

因为今年黄金周期间,高速公路全国统一免费措施、景点降价措施,都是历史性突破或创新,大大吊起了大众出行旅游的胃口。人潮涌动,车流“井喷”;各大景区,“人满为患”;“长城内外,人海茫茫”;景点人挤人,看不见灰尘;大人看脑袋,小孩看屁股;高速路成停车场,大家下车可以“非诚勿扰”,看车况知经济实力,看态度知性格脾气,看憋尿时间知肾功能。一出黄金周悲喜剧,凸显人多之国情,感受计划生育国策之正确,也让社会各界反思,怎样让大众的黄金周过得轻松些、优雅些,不再成为“黄金惆”或“黄金愁”。

全国“假日办”建议,加快落实带薪假,这是必要的。可是路桥收费数字也不菲,如果仅仅黄金周免费,平日不免费,无疑让还没有富起来的大众左右为难,最终权衡还是选择黄金周出游,以便享受路桥免费之实惠。但是,所有的路桥统统都永远取消收费,对于投资路桥的民间资本便不公平。投资是为了收益,资本是为了利润。不收费,筑路修桥便没有利润,民间资本便不会再来投资路桥工程,这对国家的路桥建设很不利;没有收费制度,也没有现在这许多路和桥。路桥取消收费固然是大势所趋,只是要解决民间投资资本的合理利润。

虽然有关部门借助媒体声明,拥堵不能完全归咎于免费制度,但是留有余地的语气,也能解读出拥堵和免费制度是有一定关联性的。显而易见,免费,使得游客同比增长20.96%;不完全的免费,导致收费口没有做到畅通无阻。甚至起初还要对免费车发卡,发卡、收卡,毫无疑问拖延时间,减少通行量;还好,后来管理部门最终取消发卡这一“瓶颈手续”,各地高速公路通行效率有了大幅度提升。能不能在黄金周取消所有客车的收费呢?甚至取消所有车辆的收费、收费站关窗放假呢?如果这样,拥堵又可缓解。这个方案似乎没有被提起过。

黄金周过后,迅速进入黄金周盘点时间。赚得盆满钵满的行业,低调地盘点着黄金;被逼实施免费政策的路桥公司,哭丧着脸盘点着免费带来的损失——称“长假全国收费公路减收200亿”;很多媒体也在盘点着这个长假暴露出的种种问题:高速的堵,长城的挤,华山的乱,各景点的宰客。一张张人山人海的照片确实让人触目惊心,高速上堵成一锅粥的景象确实很恐怖。

盘点的都是事实,然而一些媒体和专家在盘点后得出的答案却过于简单。比如,因为免费之后高速还在堵,有人就呼吁应该取消免费政策;因为景点人山人海,就有人呼吁取消国庆黄金周,认为景点的暴挤是这种集中休假方式造成的。

这些结论和答案,都是流行的、现成的和简单的,盘点黄金周问题需要超越人云亦云和想当然,不能拿那些现成的简单答案来反思,而需要客观和理性。

很多结论是早就准备好了的,比如路桥公司抱怨“长假全国收费公路减收200亿,让公司亏不起”——这个数字,在相关部门宣布长假高速免费后,路桥公司就已经准备好了“表现亏损程度”的数字,以作为反对免费和申请补贴的筹码。

当路桥公司带着强烈的抵触心态和受害心理来执行免费政策,总想着“少收200亿”时,刻意、报复性地采取一些添堵的手段(诸如拦车发卡收卡),将免费政策的经念歪,就可以理解了。这个数字本想撒个娇、卖个人情、绑架一下政府、提醒公众占了多少便宜,可无意间倒是暴露了一个大秘密:一个黄金周,高速公路就能收200亿,全年365天,高速公路得赚多少钱!这可是比房地产更暴利的行业!赚钱时一声不吭,收费期早就到了该撤了也闷声不言,才免费让利了几天,就拼命地叫嚷了起来。

就算真的免了200亿,也并非真正的免费午餐。一来,车主买车时交了那么高的税费,高速费本就涉嫌重复征税;二来,路桥公司本就并非纯粹的市场化企业,而是行政和市场结盟的怪胎,一边享受着垄断红利,一边设卡收钱,收费本就不那么名正言顺。

有些结论是非常简单的,比如说,高速路出现拥堵,有人就说这是免费导致的,所以要取消免费政策。首先有必要指出,这一次高速的拥堵,有媒体过度渲染的因素。因为这是第一次实施高速免费政策,有些专家预言必然导致高速拥堵,在舆论先入为主的过度关注下,很容易在“免费”与“拥堵”间形成一种假性因果,人为地加重了“拥堵”的程度。

确实,在特定的时段,一些热门的高速路出现了拥堵。但是,多数时候、多数路段是通畅的。即使拥堵,原因也比较复杂:有的拥堵是局部性的,大城市和热门旅游城市,堵很正常;有的拥堵是周期性和习惯性的,节前出行高峰和节后返程高峰,每年都堵;有的拥堵是事故性和偶发性的,出了交通事故当然会堵;还有的是人为导致的,比如人为地拦车发卡收卡。

反对免费的人,对这些复杂的原因视而不见,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免费”。有些反对者甚至到了偏执的程度:看到哪里的高速路堵了,就无比亢奋,不管堵的原因是什么,罪名一定是免费,然后炫耀自己多有先见之明。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结论必然就不客观,只会选择那些符合自己偏见的信息,去论证自己的偏见,结果就是偏见不断被强化,越来越远离客观事实。

由高速车堵和景点人多推理出“应该取消国庆黄金周”,也是不动脑筋和偷懒的。两个前提需要廓清:其一,中国人多是一个事实,有时拥堵是难免的;其二,黄金周并不必然导致拥堵和拥挤,好的安排和管理制度可以缓解拥堵,比如可以采取充分的预警对游客进行分流,引导公众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安排休假。确实,分时度假是一个好东西,它比黄金周制度更科学合理,可在带薪休假还无法得到有效执行的情况下,强制性的法定假日和法定性的休闲福利对劳动者是必要的。理想状态当然是分时度假和带薪休假,可理想受到种种约束时,黄金周制度是一种次优选择:无论休假质量如何,无论挤还是堵,首先起码有假可度了。

不要把中国想简单了,中国是复杂的,用市场原教旨主义那套观念去生搬硬套地分析并不那么市场化的中国,是幼稚的;无视纠结的现实,用一套理想化的方案去嫁接到中国身上,也是可笑的。任何一个简单、现成和流行的答案,也许都不适用中国,需要告别偷懒思维,脚踏实地地分析。

长假7天,北京市属11家公园共收集了630余吨垃圾,平均每天游人要扔掉90多吨垃圾;公园厕所手纸人均使用量为1.4米,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中国网10月7日)

这个中秋、国庆黄金周,与熙熙攘攘的旅游者结伴而来的,是旅游垃圾遍地开花。垃圾除了量多(在家上厕所用手纸绝对不要1.4米)之外,最让人头疼的问题就是随手乱扔了。

车辆驶过,道路就是垃圾场,人群游过,景区就是垃圾场。此外,海滩、公园、长城、天安门广场、甚至平时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游人们都毫不客气地将白色垃圾、报纸杂志、口香糖等随手扔下、随口吐出。不论是下意识的、无意识的,还是故意的,反正海量垃圾的出现证明,许多游客对于公德观念、广播电视中的宣传、相关景区管理方的劝导,以及眼前环卫工的弯腰流汗劳动之类,都“不看不视不听不理”。

有人又不免要用国外的例子来说明人的素质的差别了。比如,外国游客昂贵的包包里,都装着自己在景区制造的垃圾,把空水瓶、嚼完的口香糖、剩下的吃食之类带下来。而我们的游客就连对近在咫尺的垃圾桶,也视而不见。

这是不是真意味着国人就真不讲卫生呢?君不见,他们自己家里,是何等光洁照人,他们身上又是怎样清洁无比。节假日,我所在的小区,经常见到楼下四处乱扔的鞋套。这意味着不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很珍惜室内的卫生,客人来了都知道套上鞋套,而一离开那个家之后,就连顺手将鞋套放到楼下的垃圾桶也不情愿,而是习惯于边走边丢。至于小区的草坪,哪怕有“请勿践踏”的提示牌拦着,一些人照样踏出一条条捷径来。还有小区外面的路上,车主们常常将爱车整得一尘不染的同时,又将各种车内垃圾顺手倾倒在路上。

自古以来,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放在同一层面上讨论的曾有一个“扫一屋”的命题。“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典故表明,“扫一屋”对于“扫天下”是很重要的。但与此同时,“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也是言之谆谆的。这样一来,“扫一屋”就不免要变成与“扫天下”相冲突的“扫一屋症”了。所谓“扫一屋症”已经不用我过多解释了,就是人们爱且只爱自己的卫生,简直把自己私人领地之外的地球,都当成了外星人的地球了。这样一来,对于与己无关的地方,采取以邻为壑的态度,就不为稀奇了。

“扫一屋症”显然是狭隘的、自私的、短视的,也是垃圾“公地悲剧”的成因。你自己手里轻松了、包里干净了、车内整洁了、家里清爽了,但是那些遍地的白色垃圾,并未自动降解,反过来同样会影响我们的环境、我们的心情,甚至我们的身心健康。因为我们不是也不可能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屋是我们的屋,天下其实也是我们的天下,我们不可能总呆在自己家里、车里,我们总要与屋外环境发生联系,我们只扫一屋又有何意义?

今年中秋加国庆长假期第一天,全国各主要高速公路出现局部路段拥堵。根据交通运输部提供的信息,免费通行首日,截至当日15时,全国共有北京、广东、湖北等16个省(市)共24条高速路局部路段发生交通事故,加之车流量普遍增大,造成局部路段车辆通行缓慢。

这些拥堵是怎么造成的?按照不少经济学家的解释,这可能是因为免费政策造成的,因为免费,很多车主都想通过免费出行来节约成本,结果导致社会运行效率下降,这是很多人的看法,就像经济学家李稻葵在微博上说的:“价格是社会协调机制,高速免费等于动员大家123一起上路堵车!”真的是因为免费导致拥挤吗?可能并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春节国庆长假的车流量一般都比平时的节假日大,简单把节日的车流和平时的车流相比然后得出是因为免费导致拥堵,这样的思考方式可能是过于简单化了。更何况,今年的长假是中秋和国庆相连,连续8天的长假成为史上“最长黄金周”,而且9月30日是中秋节,绝大多数要返乡的旅客都要赶在这一天回家吃团圆饭,因此,客流集中在这一天在所难免。事实上,最近几年,每一个黄金周的首日都出现拥堵,而非始自今日。

当然,还有人会说节假日免费,使得一部分本来不想出门的旅客也因贪图便宜而上了高速。以浙江省为例,9月30日0时至12时,高速公路全路网入口62.63万车次,出口65.23万车次。其中小型客车出口车次53.32万辆,比近日平均流量增长100%以上,比2011年国庆长假首日增长56.09%。

这些增加的车流是不是都可以算到免费的头上?恐怕不是这么简单。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汽车保有量达1.14亿辆,汽车驾驶人1.86亿人。而在2011年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到1.06亿辆。短短6个月期间,中国汽车保有量增加了800万辆。毫无疑问,今年国庆增加的车流中也应该算上增量部分。

如果考虑以上两个因素,我们就可以大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秋国庆期间之所以车流拥堵,免费当然会起作用,但是这样的车流有多少?而车流增加是否加剧了拥堵?这一切都不能确定。

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路段都在拥堵,甚至在发生拥堵路段中,也只是单向拥堵。以沪杭高速为例,9月30日拥堵不堪,但是这个拥堵只是发生在从上海往杭州的一侧,而从杭州到上海的那一侧则是一路畅通。这种单向拥堵现象不只是在沪杭高速存在,几乎任何一条拥堵路段都是如此,拥堵往往是发生在特大城市向大中小城市的那一段,以北京为例,出京的车流远高于进京的数据。据交通运输部的统计数据,京港澳高速进京方向为71354辆,而出京方向则为91680辆;京藏高速进京方向94367辆,出京方向则为116221辆。

为什么会单向拥堵?因为高速两端的两个城市人口不尽一致,从而导致同样一条高速,在两个方向承受不一样的压力。以沪杭高速为例,上海有2400万常住人口,而杭州常住人口则为870万,假设两个城市的人口出游和探亲人口比例相同,那么同样比例的人流对道路的压力完全不一致。更何况,往往城市越大,探亲流的比例越高:上海的常住人口中非户籍人口约占40%,而杭州为27%。正是这个原因,导致高速公路一到节假日就会产生单向堵车:节假日的首尾两天,那些特大城市的出城和进城路段都会发生拥堵。

同时,中国公路信息服务网所提供的路况信息还显示了另外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绝大多数的非交通事故拥堵都发生在大城市周边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据该网的《2012年国庆路网运行监测专报》显示,高速公路网运行压力最大的是京沪高速北京、天津、江苏、上海段。大广高速北京段,京港澳高速北京、河北、湖北、广东段,京哈高速北京、河北段,连霍高速陕西、湖南段,沪昆高速上海、浙江段。这些路段绝大多数在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所占的比例极少。

如何看待这些拥堵?在我看来,一个很有可能的原因是,这些地区的高速公路可能滞后于实际的交通需要,而全国绝大多数的高速公路都存在投资过度的现象,这也给目前的高速公路建设提了一个醒。据交通部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目前正在建设或将要建设的高速公路,大多位于收入水平低、人口密度低、车流量低的中西部地区,这些公路大都属于国家战略性路网支撑体系的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高速路修得再多,却无助于繁忙路段的交通改善,反而会引发财政风险:地方政府的公路建设负债将大幅度增加,还本付息能力将大幅度下降。事实上,这个拥堵现象也和不少研究人员所得出的结论相同,上海交通大学黄少卿的研究团队以省为单位对中国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作出结论,认为中西部绝大多数省区的基础设施过剩,而不少东部地区则存在着不足的现象。

如果以上的论证成立,我们不妨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交通拥堵是节假日特有的现象,免费起到的作用可能并不大。关注交通拥堵,其实更要看到拥堵背后的社会治理机制,在当下中国,解决拥堵最需要做的就是破除过分强调“地区均衡发展”的思路,如果今后的路网建设还是过分着眼于地区均衡发展,而不顾事实上的经济不平衡,那么再多的高速路也无法解决拥堵,甚至会酿成整个社会无法承受的金融风险。

应创造条件给民众增加更多免费公共品。

9月30日多家媒体报道,全国多地高速拥堵。拥堵的高速路上,有女士内急无奈在同行者“掩护”下径直在路边解决问题;也有市民下车活动腰肢,在免费的高速路上演“全民健身”;还有一位阿姨干脆在路旁遛狗,被网友称为“淡定帝”。

免除高速通行费,就算是长途跨省旅游,加起来也不过省几百元。可因为这个几百元的“免费蛋糕”,却造成了猝不及防的“全国大拥堵”。几百元对于有钱人来说,当然不算什么,但对于工薪阶层而言,却是一项不菲开支。为了节省这项开支,国人们才不惜创造条件,拼命分享这一份“免费福利”。所以,“免费拥堵”绝对不是民众“好占便宜”,这是一种“公共福利饥渴”的正常反应而已。

是的,这些年虽然我们的公共财政和公共财富,呈现了空前富裕状态,而与此同时,公共服务与公共福利投入,却显得相对滞后。毋庸置疑,生活、竞争的压力之下,公民十分渴望完善的公共服务,来调节生活节奏,释放自身压力,分享发展成果。旺盛的民生需要与公共福利的现实窘困形成尖锐的矛盾,一旦出现“免费大餐”,民众的激情得到高度点燃,才形成了这种“井喷状态”。没有平时的高收费造成的压抑心态,怎么会有如此澎湃的需求释放呢?

所以,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公共福利饥渴”和公共品的不足,给民众带来的不满与焦虑。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用于公共福利的支出水平也高。公共财政支出的结构应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目标调整和福利体系的变化而调整,创造条件给民众增加更多免费公共品。如推进高速公路免费不妨加快一些。

□刘克梅(职员)

昨日下午,在东湖听涛景区游玩的数十名女游客,“占领”长天庐公厕男厕达半小时之久。对此,东湖听涛景区工作人员表示,近期将改造三座公厕,蹲位至少增加一倍,以缓解黄金周女性游客如厕难。(10月5日《楚天金报》)

无独有偶,国庆期间,笔者与朋友相约去南京明孝陵景区周边户外休闲,因为并未选择旅游热点,只是选择了景区的绿地,并未觉得人流如织。不过,回程时,经过明孝陵景区东入口的一处公厕,意外发现公厕门口竟然男士排成一列,莫非游客多到连男士如厕也要排队不成?

仔细问了情况才知,原来是因女士公厕资源紧张,男士便将男厕也暂时让位给了女士,尽管景区公厕版“女士优先”的一幕,或许也有女士家属的协助组织,但是,相比此前广州女学生在公厕上演“占领男厕”的行为艺术,以及武汉东湖景区上演的“女占男厕”,以占领的方式来伸张女士的权利,如今眼前的一幕,无疑要和谐得多。

事实上,放在当下公厕资源的性别分配不合理,女士资源相对紧张的背景下,而且这一局面未必容易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的背景下,公众能够通过自发的调节来改善不合理与不方便,其实一定程度上也未尝不是游客素质与文明程度的体现。这一“绅士风度”,无疑更应获得赞许和鼓励。当然,如果包括景区在内的公厕能够更多关注女卫生间资源紧缺的问题,并积极改善调整公厕资源的性别比例,那就更“绅士”了。

中国的高速公路虽然常有“龟速”的骂名,但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年的国庆中秋假期这么堵过,各条高速都传出“史上最堵”的消息,京沪高速天津段出现大批车辆拥堵,京沪大动脉宛如停车场。堵在路上的人纷纷下车活动,有做广播操的,有踢毽子的,还有遛狗的,而大多数人则是在无奈地等待,甚至有人带着哭腔喊出“国家,下次我不敢占你的便宜了”。

问题都指向了此次的“高速免费”政策,一直反对高速免费政策的评论家,带着幸灾乐祸的快感炫耀着自己的“英明”,以“有先见之明”的优越感坐看遇堵者的笑话;公路管理者更假扮成无辜者,“乐见”公路堵成一锅粥,坐等舆论得出“免费是罪魁祸首”、“还是收费好”的结论。

问题真的是出在免费上吗?真的是因为贪小便宜者、贪图免费者的扎堆儿导致了高速公路不堪重负吗?

当然不是!免费无错,堵车的罪魁祸首在人为。

一个似乎顺理成章的逻辑是,在免费政策的刺激下,人们争相占这一便宜,争着挤在这免费的几天里出行,本就很脆弱的高速公路自然无法承受,于是出现了大堵车。这套逻辑似是而非,完全站不住脚。其一,节假日高速公路堵车,之前就有,而并非免费后才有的景象;其二,出现车流扎堆儿,肯定有受免费诱惑的,但更多源于信息不对称,公路管理方对此缺乏充分的高速车流信息预警。

更关键的堵点出在此次实行免费后,收费站并没有直接开闸放行,而仍然实行拦车发卡收卡制度。这成为最大的堵因。

让人不明白的是,既然对小客车实行免费了,为什么还要发卡收卡?毫无意义的发卡,使长长的车流堵在收费站前后,“免费放行”本应有的疏通效应则荡然无存。

拥堵产生的事实逻辑是这样的:因为有高速公路节假日的巨堵,于是舆论有了免费的呼声。免费,不只是免通行费的问题,而是为了消除收费站这个关键的堵点,以免费放行减少时滞、促进顺畅。可是虽然免费了,收费站却还像收费时那样拦车发卡收卡,等于没有解决问题,还因为免费把车流引向高速,加剧了拥堵。这是导致此次假日大堵车的逻辑,而不能错误地反推出“不应该免费”。舆论千万不能被错误的逻辑牵着鼻子走,跟着既得利益者喊出“还是收费好”。

应该得出的结论不是“不该免费”,而恰恰应该是“更多地免费”。如果平常高速公路就有更多的免费,而不是仅仅是节假日这几天,就不会发生赶集般的扎堆儿;如果更多的公路能免费,而不是仅仅几条,自然会产生分流效果。正如有人所言,此次假期大堵车,应该得出的结论是:高速平时应该免费,而假期反倒应收费,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分流效果。

有人说,当下的高速基本都已市场化,政府凭什么一纸通知就让企业免费了?事实上,这些高速集团远没有市场化,都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最大受益者。高速集团本就是行政垄断的产物,无法用纯市场的逻辑去度量。免费不是恩赐,纳税人本就应享受到免费的高速福利,“收费还贷”是推卸责任的行为,收费站是强盗。

可以看出此次大堵车中一些管理部门的报复性情绪——为什么免费了仍要拦车发卡?可能是第一次实行免费,还缺乏经验;也可能是为了统计免费给公众送了多大的红包,而不顾此举会造成拥堵;抑或是故意地添堵,本就对免费政策充满抵触情绪,于是选择这种方式表达不满,报复性地添堵,带着把事情搞砸的心态去执行,以此妖魔化“高速免费”,让舆论和公众恐惧免费,从而误导决策者重返收费。看你们还要不要免费,这就是苦果——这种报复性添堵是需要警惕的。

“免费”蛋糕落地,带来了车流量成倍增长,对交通运输系统乃至整个社会完成了一次压力测试。

刚刚结束的这个假期,注定要在国人的记忆中写下难忘一笔。中秋、国庆双节相连形成了“史上最长黄金周”,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的政策首次施行,殊为难得。而数十条高速发生拥堵,一些热点路段绵延几十里的史诗般拥堵景象,也让假期遭遇了“史上最堵黄金周”的揶揄。

从经济学家到不少车主,纷纷抱怨“都是免费惹的祸”,顿生“早知今日拥堵,何必当初免费”之类的感慨。面对那些兴味盎然出游却饱受拥堵之苦的人们,其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把板子全都打在“免费”身上,既不公允,也无助于破解长假拥堵难题。

逢假必堵,已经成了交通运输的一种常态。而在今年,8天长假、免费通行和景区优惠票价等因素叠加,出行数量达到了7.4亿人次之巨,在短短几天内、重点路段上,巨大的通行需求显然足以撑破路桥资源的供给,从而造成严重拥堵。

如果仔细分析造成拥堵的具体原因,“免费”就更成了替罪羊。从连日来传媒的跟踪报道中,不难发现车祸频发、管理滞后等是造成拥堵的重要原因。高速免费首日,全国一共发生了7390起交通事故,这对于海量车流下脆弱运行的道路系统来说无疑是一个又一个梗阻。这其中固然有车主交通素质、文明意识需要提高的原因,但如何快速处理事故、迅速疏导车流,同样是有关部门应该做好的管理功课。

这方面一个值得深思的例子就是发卡模式的变通。长假前期实行的发卡管理严重影响了车流速度,为此,交通部紧急通知4日起施行小车不发卡免费放行,结果排堵效果立竿见影。同样的,在大拥堵中,暴露了交通信息、公共卫生、车辆加油、应急预案等方面的缺失,为什么就不能提前谋划应对之策,把相关准备做足,让各方面制度设计更为完善?

万事开头难,不管怎么说,高速免费这项惠民善政总算迈出了第一步。“免费”蛋糕落地,带来了车流量成倍增长,对交通运输系统乃至整个社会完成了一次压力测试。面对“免费”与“拥堵”迎头相撞的新难题,从管理部门到路桥企业,正面临新的压力与挑战:怎样顺应路桥资源逐渐走向免费、公益的新趋势,创新管理模式,提供优质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如交通部部长杨传堂所说,尽力把好事办好,让出行者舒心。

这个黄金周,估计很多宅在家里的人会窃喜自己的“英明抉择”——看电视新闻:高速路生生堵成了停车场,景区最壮观的就是起伏的人头,游客带走回忆留下垃圾,商贩趁机哄抬物价……本是休闲散心的长假,却似乎给旅行者带来的更多是闹心添堵。黄金周为何变味?这也引发人们对黄金周的一连串疑问。

今年的黄金周,高速公路格外堵,除了有车一族数量的持续增加之外,国家近期出台的法定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政策,也是导致暴堵的原因。问题一出,否定声也接踵而来,有人称长假期免收费是错误决策,还有专家提出要在节假日提高高速路通行费。

这些声音乍听有理,细想起来,却有因噎废食之嫌。节假日高速路免费,需要更改的不是政策方向,而是执行方式和配套完善,更需要协调各方利益。

类似的讨论还有“黄金周”的存废问题。有专家认为,应该取消黄金周,鼓励带薪休假。

毫无疑问,如果真能全民实现带薪休假,让民众自主选择时间出游,这是解决黄金周“负作用”最理想、最科学的方式。但是从这几年来看,“带薪休假”对中国目前的太多人来说,实在还是一个“传说”。

对大量私企员工、农民工和打工人员而言,取消黄金周,基本等同于取消休假。新华社此前曾报道,至今只有不足三成“上班族”可享受带薪年假。

如此看来,黄金周的去留与否,不是简单的假日经济、规划管理问题,倒更多是一个职工权益保障的问题。

现在就断言黄金周可以休矣为时尚早,需要提醒的是,恰恰是当年旅游景点和相关公共设施的“超负荷”等问题,以及学界对“带薪休假”的理想化设想,让五一黄金周被削减。而正是五一假期缩短后,十一成为一年之中人们仅有的出游长假,更加剧了今年十一的出行压力。

□抒睿(北京 财经评论人)

很多习惯了旅游的国人,在公共场合的表现远不如在私人环境的表现。

黄金周过半,据新京报报道,在北京著名餐饮街簋街及什刹海景区、香山公园等地,每日垃圾处理量较平日翻倍增长。环卫工感叹:游客别随地扔垃圾,我们就能省很多力气。几乎每一个节假日,有关游客乱扔垃圾的报道都会让人叹息低回。随处可见的,是“随手扔”的抛物线;随时感知的,是“积习”挥之不去。那么,到底该如何破解这一问题?

这些年来,习惯了旅游的国人,似乎还没有适应公共生活的法则,很多人在公共场合的表现远不如在私人环境的表现。事实上,这也是“在路上”的国人屡屡遭到道德恶评的原因所在。也因此,提高国民素质、呼吁文明出游,不仅不过时,且还远远不够。

不过,公共环境的治理,不仅需要私德,同时也需要必要的治理手段。

其一,“随手扔”的落点是景区任何一处地方,而从游客的角度出发,如果游客能够很方便地找到可以承载垃圾的容器,是不是就意味着“随手扔”的几率会大大减少?可见,黄金周景区垃圾翻倍的背后,也折射出管理方的应对迟缓乃至低效。

其二,簋街上游客爆棚,昼夜欢饮,这一事实由来已久。为什么直到现在还会出现服务员直接将餐厨垃圾泼大街的现象?餐饮服务行业的垃圾处理本来就是一件大事,预先不做垃圾分类、回收乃至界定权责之类的功课,事到临头,只靠几个外地进京的环卫工体力清运,当然不可能管得好堆山的垃圾。

亿万民众倾巢出游,无论如何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如何制订出有针对性的预案、措施,进而逐步形成制度化的治理,值得有关部门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