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12月17日,河南光山对小学生被砍案首批责任人做出处理:主持陈棚完小工作的副校长张宗柱、文殊中心学校校长王生应、文殊派出所所长裴广斌给予撤职;文殊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徐明予以免职;县教体局副主任科员、督导室主任徐前进,文殊派出所指导员王恩泽被免职。(12月18日京华网)

行凶者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一是患精神病,光山县县委宣传部办公室相关人员称,初步认定,砍人男子患有精神病,间歇性发作;二是邪教“东方闪电”的信徒,据专家介绍,河南中南部地区是“东方闪电”的发源地,该组织在信阳地区广为流传,虽经多次取缔仍很猖獗,“宣传世界末日的言论也是其主要特征”,“杀害老弱病残者某种程度上是他们的共性”。身患精神病又是邪教信徒,二者随便具备一点,都可以解释行凶者的暴行,二者都具备,更是不可思议。

人性良知的拷问。行凶者恶行累累,罪不可赦,必须要受到罪有应得的严惩才足以平民愤。但是,行凶者既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又是一个宣传“世界末日”的邪教信徒,一个如此具有潜在威胁的凶手,是如何进入校园的。当家庭、教育、公安等一道道安全防线的失守,凶手得以行凶,这让我们不禁要问,家庭看管哪里去了,校园安全谁来保障?然而,当惨剧发生后,相关人员的一系列言行,更让公众难以接受,从封锁消息到“讨论这有啥意义,先吃饭!”,从校园血案到报纸头版“光山: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赞赏,如此种种,拷问着人性的良知。

人性关怀非常重要。相关责任人员受到处理,表明了政府的态度和决心。从校园血案的发生,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如果没有邪教、如果校园保安工作做得更好、如果家人把精神病患者看好了、如果社会救助机构加大精神病患者的管理救治等等,各种如果,但凡有一点,结局都会不一样了。人性的关怀,特别是对弱小的孩子的关怀,我们做得是否够好?关心下一代,要从宣传人文关怀做起,更要从实际行动做起,只有相关部门、相关人员都行动起来,祖国的未来才能在安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光山,能否告诉我更多:这一次,你到底会吸取什么教训,你要向你的人民检讨些什么?

在校园惨案发生4天后,透过权威媒体,终于听见了河南光山县领导表态“要向全县人民深刻检讨”,终于听到了当地政府对案发后封锁消息、冷处理的正面解释,这真不容易。

这解释,怎么听都还有些牵强;这表态,语气“沉重”,却未免空洞,难以服众。

光山,能否告诉我更多:这一次,你到底会吸取什么教训,你要向你的人民检讨些什么?

光山校园惨案,第一时间传遍全国,成了舆论关注热点,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急匆匆奔赴案发地的记者们,面对的一边是23个无辜孩子的血衣、伤口与更多孩子、家长的惶恐表情,另一边却是教育局值班人员照玩游戏、当地干部忙着“办私事”、县委领导称“探讨没意义”的种种表现,县里官网压根儿不提惨案,只说领导“情系贫困学生”、宣传工作“新突破”,而地区主要媒体居然在一版做出这样的新闻“光山: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即或再有“不宜公开”的迟到解释,如此种种反应,能让人联想到的也绝不是“沉痛”,而是足够的迟滞和冷漠。

这样的情感冷漠与反应迟滞,是如何养成的?与惨案发生地是一所乡村小学、受伤的23个孩子全是留守儿童有无关系?一所嫌犯行凶时大门洞开却没有老师在场的学校,如何能在两天前刚刚通过县里的“平安建设检查”,各项指标均为合格?

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反思和检讨,仅仅归因于行凶者以及几个直接责任人,那么据说在一年内已发生3起校园伤害案的光山,很可能还会有第4起类似偶然事件发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光山也是整个中国社会教育问题的一个缩影。据媒体报道,光山县今年有12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占了信阳全市的半壁江山。教育因而成了“光山的最大亮点”,当地领导热谈的“政绩”。然而,诚如该县县委书记所反思的,“没有安全,何谈教育”?一个不能为所有适龄孩子提供基本的安全、健康、适合的成长环境,仅仅把“培养”出极少数“状元”“精英”和升学率当作目标津津乐道的教育,已将教育精神大大地功利异化,滋生出对不够“精英”“优秀”孩子的轻忽、伤害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从十八大召开至今,“人民”二字正日益变得重要。对于地方行政者、社会事业决策者而言,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绝不能只是官话、套话、空话,而要看如何为人民做实事、解忧虑、抱同情。有这样的立场与诚意,也许并不需要学习太多“危机应对公关技巧”,也无需花费心思做包装,遇事自会举止反应得宜。

《信阳日报》虽已道歉,但问题是,报纸公然为光山教育美言开脱,难道仅仅是职业素养和工作责任心的问题?这个往受害者伤口撒盐的新闻是怎么出笼的,请信阳当地给个严肃说法。

12月14日,河南光山县发生了小学生校园被砍伤事件,23名小学生被砍伤,1名老人危在旦夕。在受伤的孩童还在病床痛苦呻吟、甚至还在与死神搏斗之际,在20多个家庭还在为自家宝贝无端遭遇横祸而焦虑之时,在社会舆论诟病光山县该学校安保形同虚设、谴责光山当地封锁信息、虚以应对惨烈校园伤害案的旋涡当中;在国人关注光山县如何对频发的校园伤害案进行反思、追责并改善校园安全的众目睽睽之下,昨日《信阳日报》却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头版刊出赞美光山教育的文章——《光山: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引来一片抗议之声。《信阳日报》随后在网络上发出道歉信,称是因“新闻职业素养差、工作责任心不强”所致。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目标是保障学生权利,呵护他们健康成长,而不是为了政绩。学生的生命是第一位的,光山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接连发生3起校园伤害案。连学生起码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这样的教育何谈让人满意?这样的教育,还能说是“持续稳定的局面”、“辉煌的成绩”?这样的教育,还能被标榜为“全县社会事业的一面旗帜、一扇窗口、一张名片”?

校园安全是个“防万一”的工程,既要防患于未然,防各种偶发事件于日常;又要处事于果敢,万一“有事”,要果断处置、稳妥善后。光山校园伤害案发生时,只有一个保安,这符合2010年南平惨案发生后国家三令五申对校园安保措施的规定吗?结论还没出,对于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精神病史避而不答、“受世界末日谣言影响”却言之凿凿,这是不是在转移焦点。惨案发生后,当地教育部门有官员竟在玩游戏、不在机关的都“下乡了”,但就是没人在事故现场文殊乡。面对着23个受伤的幼小心灵,人们有理由要求,让光山县相关责任人走到前台,接受应有的问责和惩罚。

《光山: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堂而皇之发表在当地机关报头版,且被当地省级政府网站作为一个新鲜经验来“宣传”,这一举动显然是在与民意叫板,《信阳日报》虽已道歉,但问题是,报纸公然为光山教育美言开脱,难道仅仅是职业素养和工作责任心的问题?全国“走转改”深入了好长一段时间,在各方都在转变作风、文风之时,有些地方、有些部门依然我行我素。这个往受害者伤口撒盐的新闻是怎么出笼的,请信阳当地给个严肃的说法。

光山受伤的孩童在哭泣,光山校园的孩童在期待。怎么让受伤孩子的痛不白受、血不白流,怎么让校园有一个安全的环境,怎么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政府的呵护?知耻而后勇。请光山县不要粉饰太平,回避问题,而是拿出决心和措施,还光山的学童一片安全、欢乐、健康的天空。

□江南一木(公务员)

12月14日这一天,中美两国先后发生了两起令人揪心的校园惨案。

14日上午,河南光山县陈棚村完全小学发生砍人事件,造成22名小学生和1名老人被砍伤。美国当地时间14日上午,康涅狄格州一所小学发生枪击事件,包括狙击者在内的28人遇难。

两起时间节点上十分相近的校园惨案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如受害者多为低龄儿童、事发地为小学校园、犯案者或有精神异常、手持武器直接闯入校园行凶等等。甚至连它们引起的震惊,令世人感受到的悲愤,以及对事件的反思都不无交集。这使得两起事件处理上的差异更明显地呈现,也更易于被比较。

晚些时候发生的美国枪击事件迅速占领了全世界各媒体的重要版面,其中也包括了中国媒体。国内媒体以不同形式的专题,投入众多篇幅地给予枪击事件全方位的关注,从还原事件过程、凶手性格分析,到官方反应、社会问题剖析。相比之下,国内的光山伤人事件没能受到同等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信息增量不多,并有逐渐淡出公众视线之势。

必须承认,尽管两起案件性质类似,但它们在危害后果上区别极大。另外,枪击事件同时涉及美国社会存在普遍争议的枪支管理问题,由此展开的可讨论空间更为广阔。然而,两者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关注度“落差”,恐怕不仅仅在于新闻热度的取舍。

实际上,几乎“并列”进入公众视野的两个事件,有着某种程度上事态处理的“竞速”关系。虽然美国校园枪击事件晚于国内砍伤事件十数小时发生,但事件始末、嫌犯背景、受害者名单,以及下至普通民众、上至官方高层的各层面信息和反馈都以最快的速度公之于众。

反观光山伤人事件,不仅当地政府反应迟缓,而且应对事件的方式和态度可谓漏洞百出。比如,原定的新闻发布会无故取消,对媒体普遍采以回避。甚至有媒体报道称连嫌犯姓名都出现差错,还有教育局人员玩游戏、宣传部人员认为追问嫌犯精神问题没有意义等。据说当地已成立的“12·14”伤害案件处置领导小组,在过去的两天时间,除了“有力”封锁信息之外,还开展了哪些工作?事实上,既然连基本的事态组织管理都未见雏形,外界就更难奢求当地官员情感上的同情哀痛。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情感上的无知无觉又反向促进了行动上的无所作为。

一定程度上,媒体报道转淡源自消息获取的困难。不过,此处所见的“内外有别”的关注真的那么让人陌生么?客观地说,国内媒体或多或少有一种格外重视异地新闻、国际新闻的倾向,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甚至不自知的操作习惯,进而延伸到社会层面,成为民众的阅读习惯、关注习惯。某种意义上,光山事件背后所透露的,其实是转移视线的习惯如何形成。

或许在当地政府看来,光山伤人事件不过是一起伤者众多的事件,如果换作美国枪击事件里死者众多的背景,态度、方式、警觉性都会大为改观。然而,参看福建南平等地的校园血案,足见持刀砍人暂无死亡的情况是多么“何其有幸”。攸关生命问题上的轻视、麻木、侥幸,会让减少和避免的期望变得相当苍凉。

教授的笑容2012-12-17 09:00

教授的笑容

新闻背景:13日晚,中国社科院教授唐钧做客央视《新闻1+1》栏目,在解读两起民工冻死事件过程中,唐钧面带笑容,被网友批为“冷血无情”。事后,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面相就是如此,自己的笑与对待此事的态度无关。(16日《京华日报》)

笑谈悲情就是冷漠

张剑(四川绵阳 学生)

没错,诚如唐先生所说,逼人改变自己面容,是一件很尴尬的事。表情不是表演,就像动物在愤怒时会龇牙咧嘴,害怕时会毛骨悚然,高兴时会手舞足蹈一样,它都是个体内心世界的外在反映,一旦被强制,就失去了本真。

但是,人又和动物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人有情怀,有悲天悯人之心,能通过理性认知表达自己感性世界。不管是情绪上的传染,还是感同身受的体验,大部分人还不至于沦落到“笑谈悲情事件”的地步。

农民工被冻死,如此严肃的社会话题,其本应拒绝任何形式上的“嬉笑”渲染。唐先生声称自己面相如此,况且只是在谈论政策,并不涉及对此事的态度。的确,刚性的政策与人之情怀并不成任何比例关系,先天长相也不是在一个节目中就能“即兴”改变的。但唐先生似乎忘了,作为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的秘书长,其社会责任并不是“笑哈哈”地对现行政策进行一番解读,而是更应看到这些不足背后,自己肩上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如此沉重与严肃,又怎容得下那刻在脸上的笑容与回荡在耳旁的“呵呵”之声?

或许是政策与现实的距离太远,抑或是唐先生只是把这个节目当成“业余任务”来做,他的一脸轻松,他置身事外的态度,都让人心生悲凉。如果说,现行的《救助管理办法》无法救助这些露宿街头的农民工,是政策上的“后天硬伤”,那么,没能制定出相对完善的政策,没能把他们从街头拯救出来的政策执行者,一心研究于“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的唐先生,难道没有半点自责?

在“感情冷漠与理性残酷”的交相辉映中,唐先生一脸轻松地在公众场合表达着自己的观点。这种脱离人文情怀,徒具“笑话”观感的表达形式,可见其内心冷漠到了何种程度。

笑容不代表冷血

辛木(山东 教师)

唐钧教授的笑容很容易令人想起那个因为在特大车祸现场面带微笑而引起网友愤怒的原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其实两者是不同的,唐钧的“笑容”更多的是一种习惯性的职业微笑,而且是在解读相关政策时表现出来的,不能轻易地和武断地将唐钧的笑容归结到“冷血无情”上面。

许多人在公开场合露面或者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都会有些紧张,公众人物也不见得会免俗,为了掩饰紧张,有些人便会采取微笑来加以掩饰,久而久之,这种微笑成为了习惯,即使是在谈论一些悲剧性事件的时候,他们也很难迅速地改变。我们不能要求这些公众人物能够像电视主播那样时时地根据事件的性质来改变表情,毕竟,他们没有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

另外,有些人天生就是一种微笑的表情,而有些人则天生就是一副哭丧脸。曾有过这样的传说:文革时期红卫兵对一“走资派”实施批斗,但该“走资派”总以一副笑脸对之,这令红卫兵们尤其怒不可遏,认为该“走资派”甘之如饴或者满不在乎,便更加猛烈地批斗他,这令该“走资派”比他人多吃了不少苦头。实际上那位“走资派”天生就是那副尊容,他正在心里叫苦不迭呢,哪里还会笑得出来?

退一步讲,就算唐钧的“笑容”不是面相使然和职业习惯所致,也不能说明他一定“冷血无情”。两起民工冻死事件固然令人唏嘘不已,但谈论时未必就一定用沉痛的语调和哀婉的表情。笔者不止一次地参加过朋友亲人的葬礼,在礼毕返回时,刚刚还悲痛欲绝的朋友有时也会微笑道谢道别——你能说朋友也是“冷血无情”吗?

情感上冷漠,信息上封锁,运作上封闭,是一些地方应对天灾人祸的“标准模式”。这种不良思想与作风,带给民众的伤害,不亚于那把明晃晃的菜刀。

最近几天,发生在河南光山的22名小学生被砍事件,使我们的神经再次为孩子们的安全绷紧。

反思并作出改变,是抚平伤痛的唯一方法。然而,目前为止,当地政府部门在这起震惊全社会的校园暴力事件面前,居然交出了一张以“冷漠”和“封锁”为关键词的答卷。

人命关天,更何况是天真烂漫的孩子受到伤害。出了这么大的事,理应痛定思痛,当地一些干部竟然不为所动,有的还在干私事,有的在办公室玩游戏,有的直接声称探讨案情“没意义”,这些细节中无不透出一股漠视生命的寒意。出了这么大的事,理应公开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当地却采取了撤下官网消息、取消新闻发布会、拒绝采访、集体玩失声等行为,这种粗暴封锁消息的鸵鸟式做法,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加深了公众的疑虑。

情感上冷漠,信息上封锁,运作上封闭,是一些地方应对天灾人祸的“标准模式”。这种模式的“标准”,不是公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不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更不是公开透明的时代要求。说到底,就是一些官员把自己的乌纱帽看得重于一切,出了问题习惯性地捂着躲着,工作失误首先想到的就是推卸责任,缺乏起码的问题自觉和责任担当。这种不良思想与作风,带给民众的伤害,不亚于那把明晃晃的菜刀。

但是,现实问题的逻辑从来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现实的痛点更不会在信息封锁中自动好起来。光山校园惨案,既是偶发事件,也是当地校园安全问题的一次集中爆发。据记者调查,一年多来,当地已经发生三起校园伤亡事件,有学生被刺倒在校门口,正对面就是县教体局。

此次22名学生被砍伤的校园,当时只有一名保安,根本抵挡不住行凶者的步伐。更为严峻的问题在于,受害者多为留守儿童,对这些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的孩子,他们的幸福与安全如何保障,怎样给他们一个安宁的校园?在现实的拷问下,冷漠与封锁不会产生任何积极变化,只会加剧校园之痛。

日前,中央出台了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明确提出要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求干部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校园安全是社会焦点,也是时刻不能懈怠的工作重点。面对鲜血淋漓的案发校园,面对不无期待的舆论关注,在光山县委县政府气派办公楼出入的官员们,都应扪心自问:怎么改才能真正纾解校园惨案带来的伤痛,如何做才能不辜负孩子们那纯净的目光?相关报道见今天A17版

本报特约评论员李力言

一个在消除贫困方面身体力行的学者,不应该是网民构想出来的那个“冷血”者。

据报道,本月13日晚,中国社科院教授唐钧做客央视一节目解读两起民工冻死事件。节目过程中,唐钧面带笑容,被网友批为“冷血无情”。唐钧日前表示,在看到了网上的指责声后,他当晚就发布微博道歉。他还表示,自己面相就是如此,脸上的笑与对待此事的态度并无关系。

连日来,被指“笑得合不拢嘴”的唐钧在网上遭到了猛烈攻击,甚至有人指其“冷血无情”。如果只是将“唐钧的笑”与无名氏农民工的死简单联系在一起的话,接受起来确实并不容易。有人街头冻死,有人含笑点评,这样的场景当然容易刺痛公众,让人愤怒。不过,仅仅依据唐钧做节目时的表情就大张挞伐,不免有些过分了。

其一,唐钧自己讲,平时面相即是这样,并未刻意注意。尽管这种说法没有得到网友原宥,不过,却也并非完全是一种托词和借口。没有及时变化固然不对,不过,似乎也不宜过多苛责,甚至上纲上线。

其二,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评价一个人,不仅要观其言、看其相,更要了解他具体做了什么。在“笑评”这一期节目中,唐钧的分析诚恳而不失激越,冷静而不乏同情,既指出了现行救助管理办法存在的盲区,也对政府兜底提出了希望,并无任何轻佻、嬉笑的表现。这样的评说,又如何称得上是“笑评”?

而从一个更开阔的视野来看,唐钧研究员多年来致力于中国社会政策的研究,在社会救助制度、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过深入的调查,并积极建言,影响并推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他在20多年的不间断言说、著述中,也在向国人普及社会保障的基础概念。这样一个在消除贫困方面身体力行的学者,不应该是网民构想出来的那个“冷血”者。

作为公众人物,应该在一些场合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妥当。不过,也要警惕那种不加分辨即炮声隆隆的做法,要知道,揪住一个细节,随意“污名化”一个人,也是一种不公平、不公正,甚至是一种网络暴力。

□胡印斌(媒体人)

每一个校园惨案的发生都不可预见,但如果我们为此而努力了,做到了一切可做到的,就会大大减少这样的事件发生。

河南光山县14日发生的小学生校园被砍伤事件中,20余名小学生被砍伤,1名老人命在旦夕。这也是一个令国人心碎的事件。然而,据新华社报道,记者到当地采访,感受到的却是当地政府的逃避、麻木和官僚习气。

报道显示,在发出这一消息后,光山县当地封锁消息,官方集体失声,甚至有当地干部在办私事、玩游戏,称“探讨没意义”。另外,事发时,据说学校“当时有一名保安”,但至今,没有相关部门负责人是否存在失职的消息。记者在光山县委县政府的所在地却看到,这个贫困县的办公楼,派头十足。

光山县封锁消息、躲避记者,还有气派的政府办公楼,再次刺痛了公众视线。由此,大家读懂了一桩惨案何以必然发生,由此,公众在问,我们这个社会究竟应该做些什么,才能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的校园。

公众不得不很悲哀地接受这样的一种现实——很多时候,孩子们的安全问题总是要用孩子们的鲜血,才能解决。而有的时候,孩子们流了血,而问题仍然依旧。

去年11月16日,甘肃正宁幼儿园校车车祸刺痛了国人。正是因为这起惨烈的车祸,让整个社会痛定思痛,才直接促使校车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交管部门也加大了对校车安全的执法力度。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安全校车行驶在乡村,校车安全问题基本令人放心了。

循着同样的理路,在光山县20余名小学生被砍事件发生后,全国性的校园安保制度能否由此而健全起来呢?

2010年福建南平校园惨案发生后,各地陆续发生多起校园伤害学生事件,一时之间,人心惶惶。各地、相关部门纷纷采取措施,加强校园安保。许多地方学生上学、放学期间,会有警察在校园门口巡逻。然而,时间流逝,校园惨案的伤痛逐渐被社会淡忘,很多地方的校园安保又开始松弛。一些地方尤其是乡村学校的校园安保,或者形同虚设,或者一直付诸阙如。

在发生惨案的光山县这所学校,大家看到,只有一个保安,而这个保安在事发时,又几乎没有发生任何作用。而因为校园安保制度的缺失,其他类型的校园暴力也层出不穷。

在光山校园惨案发生之后,建议有关方面,着手完善校园安保制度。这个制度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内容:学校保安人员和设备配置的标准,在学生上下学及上课期间,警察、老师、保安如何巡查等。针对校园安全最薄弱的乡村学校,有关方面还应明确,每年各级政府应该将校园安保费用列入预算,相关费用向最为薄弱的乡村学校倾斜。这些都应该有详细规范,并不折不扣地执行。

这次,我们不能再让20多个孩子的鲜血白流了。尽管,每一个惨案的发生,都有其不可预见性,但是,如果我们为此而努力了,做到了一切可以做到的,就会大大减少这样的事件发生,即便不幸发生,也有可能减少伤害,即便伤害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个社会为此而背负的良心债,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多。

□新京报评论员 于德清

是什么让凶手采取如此手段?如何保障一个校区的安全?怎样不再让这样的悲剧发生?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学会爱别的孩子,长大之后,不去伤害别的孩子?

12月14日早上7点多,河南光山县文殊乡陈棚村完全小学发生惨案:36岁的文殊乡邹鹏村村民闵应军冲入这所小学,砍伤学生22名,群众1名。

同一天,在地球的另一边,美国康涅狄格州西部纽敦镇的桑迪胡克小学,发生枪击案,已造成28人死亡,其中20人是学校中的孩子。

42个孩子,22个受伤,20个再也不能起床看动画片。对人类而言,痛是一样的,经历的伤害也是一样的。我们不愿意面对这样的悲剧,它似乎毫无征兆地就这样发生了。这一天,有人沉痛地称为“儿童悲伤日”。

人类的未来是一样的:那就是我们的孩子。一天之内,42个孩子,无辜伤亡。谴责行凶者,应该,但无济于事。一个“初步认定患有精神疾病”,另一个“初步判断或有人格障碍”。对于这样的行凶者,我们说些什么?我们是否记得,他们也曾经是孩子?

人类的悲悯是一样的:无论在战时或和平年代,无论美国或者其他任何国家,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精神和生理状态,无论出于什么样的政治或社会动机,甚或没有动机,孩子都不应该是承受成人暴力的对象。

此时此刻,在病床上躺着的孩子,心里或许存有很大的恐惧;去了天堂的孩子,带走了爸爸妈妈的心。他们的爸爸妈妈以及所有惊悉这两桩惨案的成年人,也正在经历着伤痛。更不愿意去想,有多少孩子,也知道了这样的悲剧。伤亡的孩子们的玩伴,他们是幸运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他们也是不幸的。在一个长的时间内,这一段恐惧的经历将伴随着他们。这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承受心理创伤的夜晚,不知道他们会怎样度过,是否会惊醒?今后一段时期,这些孩子需要许多安慰,让他们恢复平静,逐渐减少噩梦。

不想再看到校园里的血迹。是什么让凶手采取如此手段?如何保障一个校区的安全?怎样不再让这样的悲剧发生?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学会爱别的孩子,长大之后,不去伤害别的孩子?

这些问题,永远没有最好的答案。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做一件事:给我们的孩子,一个紧紧的拥抱。相关报道见

本报特约评论员 李红梅

相关评论:

像重视校车安全那样重视校园安全

校园凶案背后是人性良知的拷问

校园伤害案,以责任省思对抗遗忘

“赞美光山县教育”,是往伤口撒盐

光山真正该检讨什么

光山事件的冲喜式应对太拙劣

更应关注光山孩子背后的基层中国

在救治受伤学生同时,上级部门应尽快对此案启动问责,将失职渎职的官员曝光。

12月14日,河南光山县文殊乡陈棚村完全小学发生惨案:36岁的村民闵应军冲入这所小学,砍伤学生22名,群众1名,警方初步认定闵应军患有精神病。

这场校园血案又一次给公众以震撼。在牵挂22名学生的伤情同时,许多人不免疑问,一些地方校园的安全为何总是不堪一击,精神病人冲进校园连砍22人,并非一瞬间完成的,在此之前和施暴过程中,为何没人对他及时制止?光山县警方和教育部门对于校园安全的管控,是否存在疏漏?

在媒体报道中,我们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这个有着几百名学生的学校,上课期间大门竟无人值守。2010年一系列校园血案发生后,相关部门曾要求各地学校要配备保安,要组织人力加强学校周围的治安巡逻。在大城市里,一个几百人的幼儿园或小学,配备两名保安是很平常的事,可光山县这所乡村小学里,大门怎么无人值守,学生危难之时保安怎么不见踪影?

媒体报道还提到,精神病人冲进校园后,拿着刀,逐个教室,从一楼砍到三楼,期间,丝毫不见老师的影子。同样在14日那一天,美国一小学发生枪击案,枪击发生后,学校老师在保护孩童中表现出的勇敢、尽职、专业,让无数网友为之感动,可在万里之外的河南这所小学,当几十个孩子在利刃下呼救哀号时,我们的老师却不见了,这怎能不让人感慨?

砍伤学生的嫌疑人闵应军是精神病人,从其疯狂的暴力举止看,其病情显然不轻。此前,公安部曾发文要求各地开展重性精神病人排查。那么,光山县对重性精神病人的排查,又是如何进行的?当地村民介绍,闵应军有20多年癫痫病史,可见其病情并不隐蔽,可这样一个具有社会危险性的精神病人,为何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监护和治疗?

这场校园血案绝非偶然,正是当地教育、公安等部门一道道安全防线的失守,才让犯罪嫌疑人钻了空当,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部门及其官员对于学生安全的冷漠。为此人们期待,在全力救治受伤学生同时,上级部门尽快对此案启动问责,将这些失职渎职的官员曝光,依法追究其责任。

从2010年发生在福建南平、广西合浦、江苏泰兴等地的一系列校园血案,以及此次光山县的个案来看,基层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屡屡成为“校园安全”的“短板”。这些学校本来管理就不规范,加之地方政府在投入保障上的不重视,所以它们在“校园安全”的保障力度上,要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城市学校所常见的严格的出入管理制度、完善的保安配备,上下学期间的警察巡逻等,在许多乡村学校基本都看不到。所以,对于“校园安全”,也需要像营养餐计划一样,对农村基层学校加大投入保障力度,推动“校园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如此才能杜绝悲剧的重演。

□韩涵(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