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色情业在中国大陆复燃了多久,扫黄就存在了多久。真可谓,扫黄年年有。
央视关于东莞地下色情业的报道,在一个喜乐祥和的时候,把一个存在了很久的难言之隐赤裸裸地端上了桌面。于是,随之而来的扫黄,显得颇有些不同寻常。
东莞作为“性都”存在了多长时间?考证起来可能不容易,不过,这显然不是央视“曝光”之前一两个月或是一两年才有的事情。
一种于法不容的营生竟然能堂而皇之地存在这么长时间,这里的奥妙,没人说,稍有常识的人也能猜出几分。
“复活”30年有余的色情业之所以屡扫不尽,与一些地方、部门的当权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心态不无关系。当然,有人的眼睛半睁半闭,美其名曰是出于地方经济吸引力的考虑,而有人也许则是这种不可告人营生的暗中“股东”。
幕后“保护伞”的问题,在这次扫黄中受到了极大关注,但扫黄不是查办个派出所长、公安局长就能扫干净的事情,更不是把“小姐”“妈咪”关起来就能解决的问题。
上世纪50年代关闭妓院,靠的是高层的决绝与执行过程中的重拳。
如今,如果对色情业的打击还只停留在“战役性”扫黄,那这注定是一场“警察与小姐”之间没完没了的“战争”。
与地方当权者对色情业默许甚至是暗中纵容相比,更大的挑战可能是整个社会在经过了30余年的嬗变之后对待这一地下产业及其从业者的态度。这次东莞扫黄在网上引起的舆论反弹就证明了这一点。而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公众对色情业持什么态度,显然不是重拳横扫能见效的。
不过,这也是一种提醒,对于色情业,地方政府的态度已经不能再暧昧。扫,就要扫净。至少,要展现出决心与意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