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双十一”前夕,国家质检总局扮“神秘买家”,从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抽查359家企业502批次产品,显示儿童玩具、服装、鞋类、背提包和小家电等合格率只有73.9%。对质检总局的行动,社会上既有赞许,也有质疑:“电商只是假货的销售渠道之一”,“没事查查实体店吧”。

所谓“双十一”成了购物节,有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好事。但正如人们所言,长期以来,实体店里假货也不少见,按理也是该查的。比如标识100%羊绒针织服装充斥实体商店,但依质论价,其羊绒含量到底有多少很值得怀疑。现在未必有纯为电商生产的企业,则质监部门专门加强对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抽查,就是缺乏依据的做法。

近两年很多人有一个印象,就是一到重大节庆时段,市场监管部门就活跃起来,媒体上关于他们采取行动的新闻就多起来。种种抽检、风险警示之类,都从这些部门发布出来。此次“双十一”前,工商总局也召集阿里、京东等10家电商约谈,要求他们对照以往问题自查自纠,严禁先提价再打折。但人们奇怪,实体店平时一直在搞先提价再打折活动,却很少见有谁管。

这也许可以算作一种新的市场监管模式,我们不妨名之曰“节庆模式”。各种节庆期间自然是消费者购物的旺季,这时候市场监管部门也张着耳朵、睁大了眼睛,一副严肃认真的样子。但使他们活跃起来的可能不是消费风险,而是此期间市场处于众目睽睽之中,消费进入舆论场,监管者出场的宣传效应很强烈。抽查一下,警示几句,既显示监管者的存在,更表达出他们的责任心,这是官员所乐见的。

但“节庆模式”有一个两极化特点:节庆期间特别活跃,平日里特别倦勤,看着自己分内工作就是提不起精神。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质检部门平时是以公布商品质量抽查结果体现自己的存在的,但时间一久,人们像是有了“耐药性”,不知道抽查结果有何意义。一到热闹的时候,监管者就闪亮登场;而在平凡日子里,消费者几乎感受不到监管的存在。

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职责,现在人们很容易就可从网上查得,比如质检总局的机构职能包括“主管全国质量”工作,工商总局“承担监督管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责任”,但他们尽到自己的责任没有呢?应当说,他们的工作离广大消费者的要求还有距离。质检部门的职能是主管质量工作,质量抽查是一种监管手段,在质量工作中居于次要地位。为了提高“中国制造”的质量,他们做了些什么,全国人民真的很想听听他们的工作汇报。

质检与工商等部门在“双十一”前采取行动,背景是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要求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民众消费意愿。要想改善消费环境,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日常监管机制”。具体怎么做,有待监管部门改革探索。但可以肯定,“节庆模式”的工作方式,必须予以抛弃。由总局把企业召集到北京开会,不如坚持长期执法到现场去。

昨日下午,光谷一家商场推出“你脱光我免单”的营销活动,只穿内衣在店内购物的顾客可获得免单奖励,可当场穿走一套价值千元的衣服,限100名。现场排队参加该活动的有100余人,最终有100人获得免单。商家如此促销引发热议,有人觉得新鲜,也有人觉得低俗。(11月9日《楚天都市报》)

可以肯定,“脱光免单”营销活动肯定能够吸引大量人气,在各大商家血拼大战中占得一些先机赢得一点利好。对一些敢于“脱光”的顾客来说,也确实能赢得一点自我满意的便宜实惠。这种营销,看似“双赢”实是“双伤”甚至“多伤”。

活动现场有几个细节很耐人寻味。有顾客先后在商场试衣间脱下衣服,戴上遮住眼睛的舞会面具。还有不少旁观的顾客拿起手机拍照,那些“脱光”的顾客则有些闪躲。尽管不少“勇敢”的顾客在为自己的“脱光”自我打气自圆其说,但其骨子里还是有不少顾忌感觉难堪。说白了就是在作一种“脱光”后的耻辱感尊严敢的自我保护,然而一旦“脱光”就身不由己了。

对这些无畏的消费者而言,其实也是一种为利“折腰”的现象,略有正常廉耻感的人就会捍卫自己的尊严,不受商家的蛊惑,成了商家牟利宣传的工具。而对商家而言,是在玩剑走偏锋的低俗营销路线,从长久来看,这样的营销实在是自损品味和自毁形象。商家促销创新是好事,但应该守住道德底线,不能越过一些市民不认可的红线。这种促销方式虽能吸引一时之人气,但跨越了道德底线,带来更多的负面社会影响。

很明显“脱光免单”涉嫌情色营销,公然裸露身体有伤风化。类似的营销还有很多,譬如今年9月发生的“地铁妙龄女当众脱衣”的商家营销炒作;前不久的“用身体旅行:95后萌妹向全国征集各地临时男友陪游啦!”的“临时男友”征集的炒作等等。

这些低俗营销无疑会冲淡公众的价值认知,阻滞文明的前行,暴露假丑恶,亟需为其穿上合法文明的“外衣”。有关部门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堵住相关法律存在的漏洞,让低俗营销作者没有空子可钻,以此保护道德,保护社会的秩序。

昨日下午,光谷一家商场推出“你脱光我免单”的营销活动,只穿内衣在店内购物的顾客可获得免单奖励,可当场穿走一套价值千元的衣服,限100名。现场排队参加该活动的有100余人,最终有100人获得免单。商家如此促销引发热议,有人觉得新鲜,也有人觉得低俗。(11月9日楚天都市报)

酒好也怕巷子深,在这个年代,让人印象深刻的广告所带来的效益,绝对是商家获得收益的有效途径。商家搞促销如今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只是由于这些促销活动太常见、无新意,消费者已经“审美疲劳”了。于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近年来商家的促销活动花样越来越多,一些商家便开始在“低俗”上下功夫。君不见,模特当众上演“内衣秀”、在商场前公开“洗澡”吗?君不见,不伦不类的“行为艺术”、时尚先锋的“人体彩绘”登台亮相吗?一个又一个雷人的促销活动堂而皇之地相继“献映”。曾记得在贵州都匀车站有个商家请来一名60岁左右的肥胖老头,让其“裸露上身,戴着胸罩”;广西桂林一主题公园推出“女性穿超短裙入园可优惠门票”活动;广州街头上演单手“解内衣”大赛……诸如此类,受到公众质疑。如今,武汉一商家又玩出“脱光促销”活动,再次让人瞠目结舌,引起一片哗然。

这种促销方式看似商家引导消费观念的转变、促销创新之举,也许能吸引一时之人气,但低俗的格调并非争取消费者的长久之计,促销方式更应注重社会效果。其实任何一个成功的商家都是把功夫花在树立诚信形象、提高服务质量之上,而不是玩一些花里胡哨的媚俗把戏。 闻名全球的麦德龙在中国市场就有许多吸引眼球之举,比如商场给消费者开具“透明发票”、送纸箱装商品而拒送塑料袋,得到消费者的好感;普尔斯马特选址城郊处,实行会员制消费,而顾客依然盈门;沃尔玛的“所有的商品都实行廉价销售,把好处转让给顾客”,吸引了自己稳定的消费群。他们的做大做强,能否给那些靠玩噱头吸引眼球的商家们一些启示呢?

诚然无利不销,商家为了赚钱搞一些促销活动可以理解,应该支持。正如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吴先明所说:“商家促销创新是好事,但应该守住道德底线,不能越过一些市民不认可的红线。”任何一种促销形式,都不能游离于社会道德规范之外,必须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在策划这些活动时,商家们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公共影响呢?低俗促销活动明目张胆、泛滥成灾,说明了有些商家根本没有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也说明了文化市场管理的薄弱,商家促销活动目前仍游离于管理部门的监管之外。

低俗促销何时休?道德底线不能破。根治低俗促销,需要商家、管理者等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只有商家遵守经济规则、诚信经营,只有相关部门切实加强管理、监管到位,只有建起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制约机制,低俗促销才会销声匿迹、没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