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将乐:端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
2022-07-10 09:59:0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晓卿 |
分享到:
|
亲历者张林顺和常口村村民共读《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分享他们眼中的常口蝶变—— 端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 东南网7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徐文锦 通讯员 黄言亮) 走进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雨后的金溪碧波涟涟,对岸青山云雾缭绕。 村民邱彩立家擂茶飘香,屋内热闹不已。10余名来自高唐镇和常口村的党员干部、村民围坐在一起,每人手捧一本《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一场擂茶读书会正在举行。 “看!581页起就是我们常口村的故事。”曾任常口村党支部书记、现任高唐镇副镇长的张林顺大声提醒。看到熟悉的片段,大家热烈地讨论起来。 “他为我们指明发展路子” “书中描写得很细致、很真实。关于常口村的部分达到8页,篇幅还不小呢。”张林顺激动地说。 1997年4月11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到常口村调研。当年,张林顺是村干部,就在现场。提起那天的经历,他记忆犹新。 “常口村是习近平将乐调研的第一站。”张林顺回忆,习近平来到老村部,站在院子里就和村民、村干部聊了起来。村集体经济有哪几块收入?每年总共收入多少?村民一年收入有多少?“他问得仔细,听得认真。”张林顺印象深刻。 望着村部对岸郁郁葱葱的原始林,习近平若有所思,语重心长地说:“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你们要画好山水画,扎实抓好山地开发,做好山水田文章。” 习近平对常口村干部说,生态林业也是未来林业,我们要把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统一抓好,把水土保持摆上重要位置,否则将来就会满目荒山、两手空空。 当时没有一条水泥路、没有一幢新房子、没有一盏路灯会亮的常口村正面临是否要“卖山”的艰难抉择。“听到这番话,顿时感觉眼前一亮,心头一震。”张林顺深有感触地说。 “他的一席话为我们指明了发展路子。”在张林顺看来,虽然习近平同志在常口村停留的时间并不长,但对村子来说,意义重大。此后,常口村以加大宣传、设立村规民约等方式引导村民抵住“诱惑”,守好青山,并开展合作造林项目,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实现林业长效发展。有了增收途径的村民不再只盯着眼前的山林,逐步发展起生态经济,在“山水田”里写出好文章。 “我们发展生态漂流,投资种植脐橙,打造研学基地,还吸引多省皮划艇队来此训练。”谈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张林顺如数家珍。2019年,常口村被列入“全福游、有全福”旅游精品线路,当年12月获评国家3A级景区。 炎炎夏日,走进常口村,林木交错绿树成荫,顿感清凉舒爽。刚刚启动运营的“擂茶生态一条街”上,香味四溢,不少游客驻足品尝。不远处,由省旅游集团投资建设的“两山学堂”文旅康养基地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今年8月开馆。常口村端起了“绿饭碗”,从“三无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休闲旅游好去处。 “好生态才能引来好项目。”张林顺说,“如果当时卖了山,现在出多少钱都买不回,更别提通过生态旅游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我想这就是‘无价’的意义。” “他始终牵挂村里的民生‘小事’” “彩立,书中这一段讲的不就是你家的擂茶么!”透过书里的描写,多年前“擂茶香中话家常”的情景再次浮现在大家眼前。 “那天,习近平同志走进我家,我很激动也很紧张。他十分亲切,我渐渐放松下来,端出做好的擂茶,招呼大家坐下品尝。”忆起当时情景,邱彩立仍觉得很温暖,“品尝擂茶时,他问起家里有几口人,收入来源主要靠什么,以及家里老人身体和孩子学习情况,还叮嘱我们要勤劳致富、重视教育、团结邻里。” 牢记嘱托奋力前行,常口村日新月异。 “一块木板两块砖,三尺栅栏围四边”是20世纪90年代常口村厕所的真实写照。“那时卫生条件差,大家都戏称‘跳着芭蕾上厕所’。”邱彩立说,“奔小康、建新村”适时启动,其中一项就要求各家建新房时,配上卫生间。 邱彩立家首先盖起了新房。标准化的卫生间内,抽水马桶、洗手池、热水器一应俱全,不少村民都赶来参观。此后,村民都换上了干净的水厕。 2017年,常口村在全县率先建起污水处理站,并配套地下管网。现在,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达到标准,排放规范。不仅“改厕”、污水处理取得重要成果,电线下地、立面改造、垃圾分类、打造庭院,常口村村容美化不断升级。“现在村子就像一个大公园,在这儿生活和城里一样舒服。”邱彩立笑着说。 2019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还提起了村民邱彩立家的擂茶。“总书记说,那是我第一次喝擂茶,里面有米吧?还有芝麻、茶叶、橘皮……”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张林顺回忆说,总书记还细致询问了常口村环境卫生整治得如何、厕所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等情况。(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20多年过去,总书记还记得我们的擂茶,还牵挂着村里的这些民生‘小事’,浓浓的为民情怀令我们感动!”张林顺感慨道。 “抓好党建和生态,让更多村子富起来” 眼下,张林顺还多了一重身份——高唐镇常口联村党委书记。 通过绿色发展,曾经村集体收入不足3万元的常口村实现“大跨步”,去年收入达14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9万元,比1997年分别增长48倍和12倍。“一个村强不算强,一个村富不算富。”张林顺说,2017年起,富裕起来的常口村“以富帮穷”,联同周边常源、元坪、高山坊、陈坊、邓坊5个村组建联村党委,推动党建联建、产业联抓、治理联动,共同致富。 在常口村近百亩的林下种植基地,仿生态种植的多花黄精长势喜人。“林下种植黄精品质好,可谓深山‘黄金’。这片黄精再过一年就可以采收,我们准备在联村扩大种植规模。”张林顺道出今年的计划。 除了林下种植项目,常口联村紧抓生态农业,在邓坊村、陈坊村种植超过200亩的脐橙和甜脆柿,提升村庄造血能力。同时,依托生态优势,联村党委将联建村纳入环常上湖森林康养基地旅游规划,大力发展城郊乡村旅游。目前,森林康养步道已经修至陈坊村,逐步串联起金溪沿岸景观,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体验。 2021年,联建村村集体平均收入为4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6万元,分别是2017年的1.6倍、1.7倍。去脐橙基地摘果、包装,去研学基地食堂做饭……一有空,常口村村民孙桂英就去周边的企业帮忙。“只要有劳动意愿,都能找到活干,一年少说也能赚两三万元。” “路如果走偏了,永远也到不了终点。常口为什么能有今天?最重要的是找对了正确的方向。”张林顺说,“我们会沿着‘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指引,继续抓好党建和生态,让更多村子富起来,让子孙后代的‘生态饭’吃得更香。”望着对岸的青山,张林顺信心十足。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