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行迹 | 沙县陈了斋祠堂
2022-10-10 14:35:1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练为泉 |
分享到:
|
陈了斋祠堂(忠肃陈公祠、了斋书院)位于沙县城一小学校园内,是一座正对校门的木构古建筑。1947年至1951年,陈了斋祠堂改为县立初级中学校舍;1951年为城关第一小学校舍;1962年堂前牌坊及围墙因扩建道路而拆除,目前仅剩占地面积400平方米的正堂部分。 陈了斋祠堂正门。 陈了斋祠堂祭奠的是陈瓘(1057年—1122年),字莹中,号了斋。该建筑原为陈瓘故居,其祖父陈世卿由永安(旧属沙县管辖)固发冲(今贡川)迁居沙县城西。陈瓘自幼在家中书院读书,宋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殿试成绩为一甲第三名(探花),官至右司谏(四品)。陈瓘敢于仗义直言,不与蔡京、蔡卞、章敦、安敦等好大喜功权臣为伍,因被忌恨而屡遭贬谪,宣和四年(1122年)卒于流放地楚州(今江苏淮安)。 聚星堂。 勤奋好学的榜样 陈瓘刻苦求学,以殿试第三名(探花)成绩为沙县学子树立勤奋好学的榜样。他饱读诗书、博览经史,对儒家倡导的“修齐治平”有着发自内心的自省自谨,也是他面对困顿的精神支柱。 他在《杂诗二首》其一云:“床头史记千番纸,世上兴亡一窖尘。惟有炳然周孔道,至今余泽浸生民。”从中表明陈瓘饱览中华典籍,对传承文明道统有着文化自觉。 其二:“大抵操心在谨微,廖差千里始毫厘。如闻不善须当改,莫谓无人便可欺。忠信但将为己任,行藏终自有天知。深冬寒日能多少,已觉东风次第吹。”表明他对儒家慎独自省修身方法的执着追求。积思成言、积言成行,陈瓘洁身守道的人生态度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陈瓘书法造诣颇深,他的《仲冬严寒帖》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重视教育的笃行者 陈瓘主张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两个重要观点:择师、幼学。 陈瓘认为“择师”是求学第一要务。“思诚之道,莫先于学;务学之要,在于求师”(《责沈文》)。学生在老师循序渐进指导下,才能做到“心远而莫御,气融而无间;物格而不惑,养熟而道凝”。 其次是“幼学”理念。“幼学之士,先要分别人品之上下。何者是圣贤所为之事,何者是下愚所为之事。向善背恶,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当先也。”(《谕子侄文》)陈瓘认为儿童一入学就要加强是非、善恶等思想教导,要在人品为学上下功夫。陈瓘的“幼学”教育理念被朱熹接受,他的《谕子侄文》被朱熹编入《小学 》中。 清正廉洁的楷模 陈瓘初入政界就面对北宋新旧党争乱象,他认为“朝廷之所谓是非者,乃天下之是非也”不能以“合其取舍为是,不合其取舍者为非”。(《论国是》)他撰写折奏《论蔡京疏》向皇帝指出蔡京不端品性和结党营私之举;撰写《尊尧集》对王安石政事、学术理论进行批判。陈瓘调任越州通判时还兼任明州通判,按当时制度规定可以领两份“职田”,但他坚决不要明州那份田租,把它上缴府库。宰相章惇以老乡身份拉拢他,陈瓘反而向章惇建议要“消朋党,持中道”。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有感于陈瓘忠于职守,特赠陈瓘为谏议大夫,并指定在沙县故居“钦建”了斋祠堂。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特赐谥为“忠肃”。 陈瓘清正廉明的形象深得人心,一些文人墨客以他为原形进行创作。如明代郑瑄《昨日庵篡》之陈瓘《饭后一句话》篇,肖良有《龙文鞭影》之《陈瓘责己》篇,冯梦龙《智囊》之《陈瓘料事如神》《陈瓘攻蔡京之恶》篇,施耐庵《水浒传》第97回“陈瓘谏官升安抚,琼英处女做先锋”、第100回“张青琼英双建功,陈瓘宋江同奏捷”等。 (作者:邱泽忠 文/图)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