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为“笔”,续写明台融合新故事
2022-12-21 08:51:22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晓卿 |
分享到: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 三明与台湾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商缘相连,为两地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明台交流合作,大力推动台创园等平台发展建设,吸引了一批批台商来明投资兴业,台资企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台企情缘延续到了下一代。 12月8日,首届海峡两岸(三明)乡村融合发展论坛举办,我市被国台办等四部委授予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当天下午,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推进会,明确指出将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加快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台胞台农工作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引导台胞台农融入试验区建设。 深化交流 凝聚振兴合力 “我们要与村庄一起‘成长’。”作为首届海峡两岸(三明)乡村融合发展论坛主旨演讲嘉宾之一,上趣开新创意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欣颐说。 泰宁县际溪村“耕读李家”就是很好的探索。 2014年底,际溪村聘请台湾上趣智业团队开展陪护式规划建设服务。第二年,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景观设计系的张欣颐来到际溪驻点,与团队以丹霞水乡的田园风光和尚书故里的人文底蕴为依托,有机融入农耕、禅修、运动、养生等元素,对村庄进行保护性开发。久久为功,际溪村实现了美丽蝶变。 小山村有了“俏模样”,人气越来越旺。如今,际溪村从事旅游业村民300余人,村集体收入从不到5万元发展到现在的3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由曾经的6000元增至现在的1.8万元,实现了村美民富。 推进明台乡村共建共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目前,全市已引进13个台湾乡村规划设计和文创团队从事规划设计和乡村设计,并邀请泰宁“耕读李家”张欣颐团队和三元区小蕉村吴斯坦团队参与38条乡村振兴示范线设计,聘请三明学院台籍博士专家团担任清流台创园专家顾问,共同参与乡建乡创。 在首届海峡两岸(三明)乡村融合发展论坛上,“第一家园台青乡建乡创联盟”揭牌成立。作为联盟的发起人,范姜锋表示:“希望未来将乡村的发展从‘千村一面’变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最大程度发挥不同乡村特色与比较优势,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通过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 为促进明台农业基层交流,我市还邀请台湾团队交流考察,今年来累计共接待牛樟芝产业链项目考察团、人参何首乌种植项目考察团、台籍博士人才交流团、三明学院台籍博士专家团、台湾乡村规划设计考察团等由台湾专家、台湾青年组成的台湾农业考察团36批210人次,其中来明台湾青年48人次。 三元区圆初闽台生态特色果蔬合作示范基地与台湾生态农业专家刘聪颖对接,引入台湾田间管理、土壤改良技术等,预计产量提高30%以上;沙县申建生态果蔬推广基地与台湾专家顾念祖签订果蔬种植技术指导协议,预计整体效益提高20%以上……常态化交流合作,凝聚起了明台农业优势结合的动能。 多措并举 激活发展引擎 吴森源来自台湾苗栗县,2009年,他赴清流县考察,发现这里的气候适宜兰花生长。第二年,在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上,他正式签约,在清流落户扎根种植兰花,创办森源兰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在清流台创园创业,企业可享受用电、用地、项目补助、贷款贴息等各种优惠政策。”吴森源说,公司在育种基地道路、沟渠和智能温控钢架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中,都得到了园区管委会的资金补助。 经过多年发展,森源兰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组培生产能力达600万苗,已成为大陆规模最大的精品国兰繁育中心和清台两地产业融合发展的标杆。 如今,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入驻台资企业71家,总投资14.26亿元,涉及花卉苗木、生态休闲观光、农林产品加工等众多领域。 这是我市全力优化台企营商环境的缩影。 近年来,我市认真执行《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闽台农业融合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深入落实园区配套政策,通过争取各项财政奖补资金,定期召开银企对接会,向上申请贴息补助资金等举措,切实解决了台商急难愁盼问题。 今年来,清流台创园着力推进省农业农村厅台创园专项资金建设项目,组织实施园区道路、沟渠、挡墙等10项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超1000万元;永安产业园共批复实施产业园专项资金项目5个,计划投资1098万元;实施7个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推广基地,其中泰宁县家禾生态台湾果蔬推广基地项目建设完成验收并已拨付项目资金……一笔笔真金白银,为深化产业融合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土沃则稻香”。依托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永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林竹)产业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县、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推广基地等平台,全市明台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业+”特色产业融合发展迈大步,2022年新增产值14.9亿元,辐射带动产值超100亿元。 深入融合 延续明台情缘 大田县地处闽中腹地,峰峦叠翠,气候宜人,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被誉为“中国高山茶之乡”。 20世纪90年代初,大田县茶商李志忠用拖拉机载着满满一车高山茶运到厦门,将茶叶出口海峡对岸的台湾久顺茶行,由此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茶香飘两岸,一段缘分由此拉开。 20世纪90年代末,台湾久顺茶行股东之一的彭宝法来到大田,承包下大田屏山万亩茶园,引进台湾高山茶制茶技术,开启茶业生意。几十年过去了,彭宝法和李志忠的两岸茶缘延续到下一代。如今,李志忠的儿子李鹏春正代为久顺茶行打理屏山茶园。 随着海峡两岸茶业合作交流,台湾美人茶的适制品种在三明落地生根。作为福建大田大方广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江山美人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鹏春说:“台湾茶企进入后,大田茶农观念转变,按市场经济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勇于走出家门去闯市场。” 这样的明台情缘,在三明比比皆是。 5年前,台商谢孟霖跟随朋友来清流考察,发现这里台商创业氛围浓厚,有了落户创业的想法。 2019年,谢孟霖在清流县创办福建省欣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规划在嵩溪镇建设高产优质、高效中草药及辛香料种植基地200亩,并配套建设薄膜育苗大棚、智能温室、管理用房以及滴喷灌系统等设施。 如今,谢孟霖一家人都搬迁过来安家生活,小孩在县城读书。“当地对台商的优惠扶持力度比较大,而且这里林深水美,生态环境也很好。”他说。 台商“代言”,为明台农业融合发展架起了桥梁。越来越多台企情缘延续到下一代,更是两地深化沟通交流,进一步推动各领域融合发展的真实写照。 我市充分发挥台创园、产业园、在明台资企业的优势,通过以商招商、平台招商、乡贤招商等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台商落地生根。今年以来,全市共引进台资农业企业7家,引进项目总投资1.72亿元,合同利用台资约1000万美元。 聚焦提质增效,我市积极推动台湾农业“五新”与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做足“农业+”文章。今年来,全市共引进台湾新品种63个,引进台湾新技术25项,示范推广面积达1.85万亩,辐射带动闽台农业推广示范基地超5.68万亩,切实促进了两岸产业融合发展。 三明日报记者 卢素平 通讯员 蔡春蕾 黄 颖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