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半山村寻求的又一次突破

2023-11-20 11:52:28  陈艳艳 蔡晓卿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刘惠萍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跨越山海只为遇见半山

在半山村的转变过程中,离不开一批批优秀的“回引人才”。他们当中,有作家、有设计师、有纪录片导演,还有大学生等等,他们以艺术带动乡村振兴。来自山西的王虹是代表之一。

她与半山村的缘分,源自一场巡回报告。2018年,林上斗荣获“最美退役军人”称号,次年前往山西作“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巡回报告。“那次巡回报告让我有幸认识了他(林上斗),通过他也了解到了半山村。”于是自2019年开始,王虹每年都会来一趟半山村。前几年都是待一段时间就回去,今年从4月份开始,她就决定长期驻扎这里,到现在已经200多天。

在王虹(右一)的鼓励下,黄爱华(中)第一次做起了手工 蔡晓卿 摄

问及为何能留得住?王虹坦言,今年她54岁,像她这个年纪,有钱有闲,带动得起来,也建议可以积极鼓励与支持银发群体到乡村发挥余热。

“她来这里做义工,不拿一分工资。”林上斗说,王虹曾是山西某国有企业宣传部部长,退休后来到半山村,目前半山村的相关宣传工作都由她负责。“当时她说今年准备长住这里的时候,我还不大相信,一直到那天她从山西老家寄来了大大小小20多个包裹,有衣服,还有锅碗瓢盆,才彻底相信了。”从半山村村委会副主任林昭辉的言语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王虹的佩服。

王虹此次来半山村主要想做好两件事:讲好美丽中国的故事、为半山村民俗植入文化。

“半山村故事很多,有给女儿做陪嫁的母亲、背着爷爷打工的孙子以及美丽村嫂清洁队等,想把这些故事宣传出去。”王虹边走边介绍。采访过程中,恰巧遇见了“给女儿做陪嫁的母亲”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女儿黄爱华坐在轮椅上做手工,她的丈夫在一旁帮忙协助,她的母亲看到王虹就一直招呼“进来喝茶”。

“这是第一次做手工。”“对,下午刚开始,还有你说的可以学着纳鞋垫,你人真的太好了。”……通过王虹与黄爱华的交谈中,记者得知,在王虹的鼓励下,在轮椅上坐了26年的黄爱华当天下午第一次做手工,学着编制灯罩,一个2.8元。

来到村口的望桂民宿,随处可见的文化元素就是王虹的杰作,王虹的尤溪半月岛文化艺术服务中心“小人物,大能量”美丽乡村人文民俗故事传播工作室也设在了这里。当天夜里,从泉州来尤溪出差的黄先生入住在望桂民宿。“这里安静、价格实惠,离县城也近,下次有机会也会选择这里。”说完,黄先生就继续埋头他的工作。

据了解,望桂民宿正是由一座古民居改建,房主以老房子入股。“古民居多是祖屋,一栋老房子能和大半个村的人沾上关系,产权复杂,很难活化利用。”林昭晖说,正是通过“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实现经营权市场化运作,半山村的一栋栋古民居,正在制度改革中逐步焕发新生。

回望半山村,“遇见半山 呵护健康”在夜里格外醒目。相信,随着时光流转,半山的名字将不再只是回响在群山之间的一个村落。

乡村振兴专家谈

三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张桂梅: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半山村因地制宜选择互叶白千层种植和茶树油提炼作为特色产业和重点产业,是充分利用自然禀赋优势,以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尝试。而这需要制度和人才的支撑。

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集体经济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只有进一步激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潜能,发展集体经济,才能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对集体资源实现更加有效的利用,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同时,人才是乡村振兴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乡村振兴的各方面都需要有人来实施,更需要人才来创新发展。但目前乡村人才队伍存在总体规模偏少、整体素质偏低、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因此,要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的机制内生动力,与健全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的外生动力,形成内外合力的良性生态环境,让每一位振兴人才沉得下心去想发展,谋路子,做实事,这样就能打造一支稳定、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1  2  3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