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台海> 台湾印象 > 正文

绿建筑风行宝岛 低碳节能打造绿色城市

m.folksfolks.com 2013-10-11 11:47  李向娟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太阳能绿屋顶

东南网10月1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向娟)走进台企欧莱德公司的楼道里,你会见到一款造型别致的玻璃窗,向上可采纳和煦的阳光,侧窗打开后可呼吸清新空气,楼道内微风习习,清凉阵阵,又极具视野开阔之感,如此有范儿的建筑构造彻底推翻了原本封闭死板的楼梯空间设计,让人耳目一新。

拾级而上,楼道内的LED路灯并不是设计在顶部,而是巧妙地藏身在楼梯扶手的下方,通透感十足。“这样的照明设计,不但方便人们上下楼梯时看得清道路,而且距离地面较低,更节能省电。”欧莱德公司总经理葛望平解释说。

步入楼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意盎然的“屋顶农场”,绿色的万年草,紫色的石莲花,以及各色的牡丹竞相开放,还有一些绿油油的当季蔬菜四处可见,一派田园风光。这片“屋顶农场”,除了可以绿化建筑,带来清凉外,还可以创造一处“生态绿岛”,保持生物多样性。

农场上方,斜放着的是数块太阳能板,这是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它们集采光、发电、遮阳于一体。自今年6月开通以来,借助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仅仅3个月公司就节省了7万多千瓦时电。

把低碳、节能、环保和健康的理念融入其中的办公大楼,是欧莱德公司斥资2亿元台币(新台币,下同)打造的岛内“重量级”绿建筑。大楼除了采用LED灯具、大面积自然采光等设计元素外,还有节能虚拟机房、水资源循环系统等更为前沿环保的设计元素。

“脚踏一下,水自动流出;人一离开,水龙头自动关闭。这种设计虽然没有感应出水先进,但它无需耗电,也避免人手接触开关,造成交叉污染,特别是省水率高达65.5%。”葛望平介绍说。如今,这种机械式脚踏给水系统已经被应用到整个厂区。

挑高的屋顶令人心情舒坦,大片的落地玻璃自然透亮,丝毫感受不到灼热和刺眼的强光。原来,窗外的遮阳玻璃部分,大大弱化了强光和灼热感,保证了室内透气凉爽。在这里,空调一年中有300天以上都处于“休眠”状态,仅这一项一年又省电36万千瓦时。此外,全厂区的LED灯、桌面独立电源管理系统……每一个部分都在充当着“节能卫士”,将低碳节能进行到底。

大厦的中庭景观厅,顶部有太阳能板遮阳避雨,侧面是“人工瀑布幕墙”,既可以通风,同时回收的雨水和中水也可以通过幕墙顺流直下,形成景观极佳的“人工瀑布”。流下的水绝没有浪费,而是进入室外的生态池,引来鱼虫飞鸟前来栖息,池水还可以作灌溉用,直接导入屋顶的农场。

“人工瀑布与低碳办公室可以形成浮力通风效应,造成空气对流,盛夏时可以大大降低室温,还可以把绿植产生的负氧离子源源不断输入办公室。”公司职员王小姐说,四周绿意葱葱,大家就像在森林中工作一样,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厂区没有围墙,是这里的另一个特色。原来,公司投入巨资在四周植下了百余棵大树、一万多棵保水植物,借此让欧莱德的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其实,这样的绿建筑设计最初只是为了省钱,没想到现在却成了岛内最绿的建筑之一。”谈及这次意外,葛望平兴奋不已。

像欧莱德办公大楼这样的绿建筑,台湾还有许多处,岛内第一座绿建筑图书馆——新北投图书馆就是其一。这座特别的图书馆位于林木茂密、植被丰富的台湾北投公园内,与北投温泉博物馆相邻。

新北投图书馆曾荣获绿建筑九大指标候选证书,整栋建筑物采用大片落地窗,大量采用自然光线,并且巧妙地向大自然借景。屋顶同样设有太阳能板,经过一天的光照,可储存16千瓦时的电力,可转化用于室内灯光照明。屋顶收集雨水的草坪、阳台上可过滤光辐射的栅栏,以及应用于整栋建筑的生态涂料,置身于图书馆的每一个角落,处处都是书香与绿意。

而作为世界著名地标之一的台北101大楼,这里的“绿指标”同样令人惊叹。经过两年多的改造,台北101大楼投资6000多万元台币,进行了100多项设施的修缮、校正,包括垃圾减量、节能、节水,以及对室内环境品质的优化,对办公空间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精确控制等。

完成绿建筑改造后,台北101大楼每年可省电1440万千瓦时(价值约为3600万元新台币),节省生活用水30%以上。去年,台北101大楼还被美国绿建筑协会授予了“绿建筑”证章。

日前,为了打造绿色城市,广泛推广绿建筑,台北市制订了《绿建筑自治条例(草案)》,未来将提高新建建筑物的绿建筑设计标准,推动既有建筑物的节能改善。根据规定,市区内工程总造价达3000万元的公有建筑物,应取得合格级以上绿建筑标章;达5000万元以上者,应取得铜级以上绿建筑标章。

  • 责任编辑:黄晓夏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