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心理学家吴熙琄:不需太病理化年轻族群
2014-06-20 08:04:5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徐家傲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吴熙琄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婚姻与家族治疗博士,一直在美国从事家族治疗和叙事治疗的研究和实践。回台定居后多次举办叙事治疗的演讲及工作坊,在台湾掀起学习叙事治疗的热潮,近年来频繁受邀到大陆讲演,举办公益沙龙,受到两岸专业人士的推崇。 东南网6月20日报道 海峡导报记者 林静娴 认识吴熙琄老师是因为前不久在北京,她为媒体人举办了一场公益健心沙龙。柔和优雅的言谈举止,娓娓道来的故事,除了给人春风拂面的暖意,也让人感受到,叙事疗法这个原本相对陌生的概念,其中的魅力所在。 这份平和包容的心态,在她面对目前备受社会关注的台湾青年问题时也是如此。采访过程中我们能感觉到她对台湾年轻族群困境的心痛和忧虑,而她也始终认为,在对年轻人发出指责之前,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体谅。 谈叙事疗法让人对生命有“啊哈”的感觉 导报记者(以下简称“记”):据我了解,您最初的专业并不是心理学,那是不是能说一下您是怎么走上这条路的呢? 吴熙琄(以下简称“吴”):大学的时候我学地理,但有机会参加山地服务队。在台湾偏远山区与当地人互动,便喜欢上与人接触的工作。再加上喜欢旁听咨询系所的课,便放弃了在中学教地理的工作,到美国读书。所以还是因为兴趣吧,因这一路走来虽然辛苦,但是开心。 记:之前在北京的讲课,您运用叙事疗法为媒体人打开心结,通俗一点介绍的话,叙事疗法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心理疗法? 吴:每个人都有很多故事,不过故事的背后往往还有更多的故事,故事的诠释会受到主流文化影响。叙事疗法强调外化、解构、重写,解释有哪些思维在影响我们的经验和生活、哪些思维是被我们忽略的。它会陪伴着来访者,让他们透过故事经历自己没有看到过的自己,从而带来新的支持和力量。 记:那它最吸引您的地方又在哪里? 吴:陪着人们开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故事,对自己的生命就会有“啊哈”的感觉,或者是打开的感觉,是很有意义的。在咨询中很多找到我们的个案往往有极大的痛苦,能让来访者或者家庭、团队、组织,对生命有不一样的“看见”,这样的体验很宝贵。 谈两岸合作大陆发展快台湾更系统 记:您现在常常往来于两岸之间,面对的学生有哪些异同? 吴:我在台湾上课,基本来的都是专业咨询师。他们大多在念研究所,一部分毕业了在担任咨询工作,并且是全职。他们学习叙事治疗,用来帮助个案,并赖以为生。相比起来,目前我所了解的在大陆要单靠咨询来过日子,是比较不容易的行当。大部分的学员是喜欢叙事和咨询,但另有正职,只是通过业余时间做咨询,帮助自己也帮助家人。不过近几年大陆的心理咨询也在不断演化,学员越来越多,经历也越来越丰富和专业。 记:以您专业的角度看,两岸民众在不同环境下形成的心理状况,在整体上有哪些不同? 吴:大陆人口多,竞争压力大,需要更努力才能出头,所以民众的心理压力也大。尤其是这几年大陆发展相当迅速,这种速度影响了家庭、婚姻、教育,人们需要在快节奏中消化和吸收。当然,台湾也有台湾的变化和挑战,这几年经济不好给很多人带来压力。但这种变化是通过很多年慢慢转变的,人们要消化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更有缓冲。 记:两岸心理咨询的发展目前来说有哪些差异与可以合作的地方? 吴:台湾心理学的发展是比较早的,各式各样的资源也比较丰富,有很多优秀的实务人才。最突出的是成熟的系统运作,发展出包括咨询师、社工师、关护人员、精神科医生等不同类别。大陆也有越来越多人发现心理学的重要性,并参与到咨询工作中来。但每次在大陆与大家讨论个案,就会发现他们常常身兼数职,又是咨询师,又是资源转介者,又是学校辅导老师。所以两岸之间有交流合作是很好的,大家都说汉语,都有共同的价值。大陆拥有不同的在地系统,多元文化的刺激比单一文化的刺激会带来更有趣的变化。 台湾青年人是要看一辈子的 记:继“太阳花学运”之后,还发生了台北捷运砍杀事件,犯案者也是一名年轻人。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台湾年轻人的心理问题。您是否觉得台湾年轻人存在普遍的群体焦虑? 吴:这个议题其实很复杂,接连的事情的确引发了许多人开始探讨年轻人的情况。实话说,现在台湾的社会脉络、经济脉络,对年轻人来说并不是很友善。资本主义的大量发展和薪水的极度压低,让年轻人发展不易。教育是我们很需要去思考的东西。我个人希望不要太病理化年轻族群,而是要看到他们的焦虑和惶恐,看到年轻人在面对的是什么,带给他们更多对未来的希望。 记:您会给年轻族群提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吴:年轻人应该好好去看你是谁,拥有怎样的资源,这种资源不是光用金钱来看,而是看清你的性格、你的能力、你的专长。人是要看一辈子的,而不是短短的大学四年。竞争虽然可以刺激人更努力,但每个生命都需要尊敬,总跟别人比较是个很大的致命伤。知道自己有什么,才能让自己有更多的成长。 记:您如何看待网络对于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性格和心理状况的影响? 吴:的确现在网络大规模发展,已经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这当中涉及一些商业和伦理的责任,需要受到重视。但回到年轻人来看,网络讯息多而缺乏规范,作为成人先不要否定他们的行为,觉得他们不够自制和收敛。而是要先理解网络世界有什么东西是现实世界提供不了的,看看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才能陪伴年轻人去创造。 |
相关阅读:
- [ 06-13]台湾年轻人没了“中国心”看未来很茫然
- [ 06-09]台湾年轻人纠结于“22K” 磨没了企图心
- [ 06-05]全球化时代 台湾年轻人外表光鲜精神“复古”
- [ 06-05]台湾学者:年轻人月薪22K只能怪自己
- [ 04-02]调查指62.9%台湾年轻人自认将比父母过得差
- [ 12-09]台湾少子化海啸来临 半世纪后56岁只算“年轻人”
- [ 11-29]第五届海峡媒体峰会聚焦传统媒体转型:拥抱年轻人 玩转新媒体
- [ 10-21]台湾南山人寿副董事长叹台湾年轻人创业精神消失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