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两岸关系的人都会注意到台湾年轻世代“台独”倾向比较高的现象,有人称这些年轻人是“天然独”,好像说这些人是生下来就具有“台独”基因。可是,稍微了解状况的人都知道,这其实是台湾“去中国化”政策的产物,如实地说,应该叫做“人工独”,而不是“天然独”。 台湾的“去中国化”政策始自李登辉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时期。1996年李登辉进入他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第二任期,经由“直接选举”当选的他,自认为权位已经稳固,开始流露出崇拜日本,认同日本殖民的内心世界,同时启动“去中国化”的作为。包括宣扬具有“台独”意涵的所谓“台湾主体性”论述,以及宣布两岸经贸往来要“戒急用忍”,反对以大陆作为腹地,发展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要让台湾的经济发展和大陆脱钩。甚至于私下资助民进党,壮大“台独”势力。 陈水扁于2000年当上了台湾地区的领导人。民进党执政下,台当局“去中国化”的动作变本加厉,包括修改台湾中、小学的教科书,加入了许多“媚日反中”的元素,从学校教育开始“独化”台湾的年轻世代。 2008年到2016年期间,虽然是国民党的马英九担任台湾的领导人,但是,对于台湾教育环境的“独化”缺乏敏感度,没有及时采取“拨乱反正”的动作。等到他第二任期想要调整台湾偏“独”的教科书内容时,已经力不从心、无力回天了。 去年民进党的蔡英文上台后,嘴巴上虽然说她有善意和诚意改善两岸关系,手底下可是“文化台独”的动作绵绵不绝。包括废止马英九要调整教科书内容的计划,停止祭祀轩辕黄帝的典礼,制定稀释普通话的“国家语言法”,以及删减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比例等等。同时,拒绝接受“九二共识”,推动“告别以往过于依赖单一经济体”的“新南向政策”。 在前述这些“去中国化”政策塑造的环境中成长受教的台湾年轻人,的确很容易被蒙蔽误导,因而忽视海峡两岸血缘、文化的连结,并且用“妖魔化”的视角来看待大陆,无视于大陆的成长进步和两岸综合实力的明显消长,更不关心大陆各方面实力不断增长的事实。那么,这种情况是否会不断扩大延伸呢?今年夏天以来的一些迹象显示,“天然独”的走势应该已经触顶转衰了。 自从蔡英文去年5月上台之后,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导致两岸制度化交往机制停摆,持续8年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良好势头和成果受到严重冲击。 2016年3月5日,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公开提出大陆将“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 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大陆方面继续大力推动两岸青年人的交流。今年暑假,有许多台湾的年轻人受邀到大陆参访和实习,去各城市的青年创业就业基地参观,参加青年创新创业的比赛,或者到大企业去实习。 经过亲身体验,不少青年人改变了的态度。参访和实习的过程中,他们见识到中国大陆建设的进步,了解到大陆企业发展的雄心,体会到大陆年轻人的创新活力,于是,跳出井底,打开视野,不再被台湾闭锁的教育和媒体环境误导。他们挣脱了台湾社会“恐中”、“反中”氛围的束缚,开始理性务实地思考自己的未来,而决定向“台独”说再见。 台湾“竞争力论坛学会”最近做了一项调查显示,台湾年轻人之所以有“天然独”的倾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对大陆“无知”。这项调查告诉我们,台湾20岁到29岁的年轻人,过去5年当中到过大陆的,只有17%,远低于整体受访者平均数的29%。在超过80%没去过大陆的台湾年轻人当中,相信有不少人受制于台湾的教育环境,而困在“天然独”的认知中,只要让他们有机会接收到大陆成长发展的客观信息,或者到大陆走走看看,“天然独”很可能就变成了“自然统”。 过去5年,大陆飞速发展。日前,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成功召开,指出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笔者认为,这将为富强的中国大陆扎下更坚实的根基。 中国大陆的GDP目前已经是台湾的22倍,在高速的经济增长率支撑下,每一年大陆增长的数量相当于增加1.4个以上台湾的经济量体,其中的就业机会和创新可能为台湾青年提供了十分宽广的空间,开启了无限的想象。所以,改造“天然独”不难,继续加强两岸青年交流就是了。 (作者:庞建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台湾竞争力论坛学会理事长) |
相关阅读:
- [ 11-02]回顾与祝福:新时期里的两岸婚姻
- [ 10-23]台湾旅游业者生意惨淡齐苦撑 蔡当局可听民意心声?
- [ 10-21]大陆生活台胞热议十九大报告:对未来满怀憧憬
- [ 10-21]对未来满怀憧憬——大陆生活台胞热议十九大报告
- [ 10-16]大陆青年胜在哪里?
- [ 10-13]台湾人已经看不懂移动时代的中国大陆式创新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