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堡:台胞抗日复台的见证
2022-04-29 09:04:20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作者:魏兴谷 王燕□本报通讯员 魏兴谷 王燕 文/图 复兴堡一角 4月22日,坐落于永安市燕西街道文龙村的复兴堡,又迎来一拨来自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他们在现场聆听村里的老人讲述这个土堡背后的故事。 复兴堡始建于清代初期,占地3500平方米,是方形土堡,堡墙为夯土,高9米,厚1.7米,堡内70余间木构房屋鳞次栉比,古朴凝重。走进古堡,房间轩敞明亮,一副“光复台湾、振兴中华”的对联引人注目。 与散落于福建山区大大小小的土堡土楼相比,复兴堡从规模和外形来看并无特殊之处,但这里曾和祖国宝岛台湾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70多年前的复兴堡,曾是中国国民党台湾党部的所在地,是台胞参加全民族抗战的一个基地。”永安博物馆前馆长张承忠介绍说,全面抗战爆发后,尽管台湾仍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下,但岛内不少仁人志士开始把抗日焦点转向大陆,并在福建成立了中国国民党台湾党部。 当时,福建省政府内迁永安。永安成为国统区继重庆、桂林之后的东南抗战文化中心。在此情势下,1943年11月,国民党台湾党部迁往永安,落户于文龙村余氏家族古堡,并以“复兴”二字为古堡命名。在复兴堡内,台湾党部设立训练科、宣传科、总务科等,运筹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光复台湾的工作,同时发行《台湾研究季刊》。时至今日,复兴堡内的匾额“故园南望”,仍高高悬挂。 “台湾党部不在台湾而在福建,这是特殊历史造成的。当时台湾已沦陷近50年,但《台湾研究季刊》创刊词的第一句话就是,‘台湾自始至终是中国的领土’。”张承忠介绍说,当时台湾党部发展了689位台籍党员,成为日后光复的后备干部。 面对祖国的危难和故乡的沦陷,复兴堡成为台湾爱国志士抗日复台的第一线,这其中就包括时任国民党台湾党部宣传科科长、后任台湾地区副领导人的谢东闵。 谢东闵祖籍福建漳浦,出生于台湾彰化。成长于日本殖民台湾时期的他“因不愿接受日本帝国统治,而归还祖国怀抱”,并发誓“只要日本统治台湾,我就不回台湾宝岛家乡”。一本回忆录《归返》静静陈列于古堡里的谢东闵旧居中,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的故事。 1945年5月,谢东闵出席了在重庆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他带去了一系列关于台湾光复的提案,包括将台湾列为行政省的提案,并被迅速采纳。 抗战胜利后,中国国民党台湾党部被改组为台湾省党部,党部全体人员后来经福州返台,参与接收台湾工作。 一座山乡古堡承载着一代台胞的梦想。虽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复兴堡的这段历史渐渐被人们淡忘,但随着两岸交流的增进,古堡重新进入人们视野。2012年,中国国民党前主席吴伯雄曾至此参访。2009年以来,谢东闵的儿子儿媳曾先后两次到访复兴堡,并捐赠相关文物史料。 “曾经战乱,我们的父辈经过这么一段艰苦的过程,一心一意地希望复兴,希望祖国富强康乐,希望同胞能够站得很骄傲、很有尊严。”谢东闵的儿媳、中国国民党前副主席林澄枝到访时表示。 风云激荡的岁月已经远去,如今的复兴堡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近年来,永安市全力保护留存的抗战历史文物遗迹,先后投入近3亿元,修缮现有的抗战遗址群,保持原貌,修旧如旧。修缮后重现昔日光彩的复兴堡,与周边的抗战遗址一起成为抗战纪念馆、抗战文化研究中心、抗战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复兴堡是重要的涉台历史遗迹,希望两岸同胞牢记历史,共同追求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张承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