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漳州市委文明办: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特色文明城市
2015年,漳州市提出深化文明城市十项提升工程,坚持把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与传承和弘扬漳州历史文化、闽南文化、乡贤文化、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在巩固上下功夫,在特色上做文章,在工作上求实效,走出一条独具漳州特色的文明城市建设路子。
一、传承历史文化精髓,激活文明城市的价值引领
漳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古厝、古街、古桥、古牌坊、古遗址众多,这些文化古迹既承载着城市光荣的历史,更承载着中华传统美德,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化石”。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我市着力在漳州历史文化的固态化、活态化、业态化上下功夫,不断激活历史文化在核心价值教育中的传承作用,争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
1.突出固态保护,激活道德教育阵地。全面开启漳州古城保护新阶段,先后投入 32亿元维修、挖掘、保护“文庙府学、东宋河”等16项工程,编印《漳州古代桥塔亭井》、《漳州古代牌坊古遗址》等系列历史丛书,有力地保护和激活了固态历史文物,着力建设漳州文庙、毛泽东率领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纪念馆、福建临时省委遗址等一批体现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重要场所。在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我市经常运用这些重要场所组织广大市民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开设市民道德讲堂,举办市民读书活动及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图片展示等等,使其成为推动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
2.突出活态传承,激活文化教化功能。在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中,我们重视保护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辟“歌仔戏、木版年画、八宝印泥”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点和传习中心,大力推动芗剧、木偶、潮剧、锦歌等漳州地方戏曲发展,开展漳州地方戏曲汇演、戏曲进校园、戏曲比赛等活动,组织开展芗剧演唱、锦歌弹唱等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着力推出芗剧《保婴记》和《谷文昌》、木偶剧《侨女英魂》、潮剧《开漳序曲》等“漳州原创”戏剧作品,为全市人民捧上一批体现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精神文化食粮,芗剧《保婴记》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3.发展业态文化,激活精品创作潜力。我们坚持以漳州历史文化优势和生态优势,着力推进古城文化产业园、文化创意书画产业园、林语堂文化产业园等具有漳州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举办漳州市百名书法名家作品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精品创作,培育催生一批优秀文化团体,推出一批体现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的影视、曲艺、书画、文学等精品力作。小说《援疆干部》获“五个一工程”奖,广播剧《天山军魂》荣获“五个一工程”福建省贡献奖。
二、开发闽南文化资源,凸显文明城市的漳州风格
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闽南文化的深厚土壤,是漳州建设文明城市的厚重底色,凸显闽南文化元素,使之成为漳州建设文明城市独特风格。在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中,我们坚持为民利民乐民的原则,大力开发闽南文化,全力打造花样漳州,文化漳州,建设具有“闽南风漳州味”的全国文明城市。
1.打造“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品牌。我们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文明,结合自然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城乡环境整治,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加快建设绿城、花城、水城、历史文化名城,着力推进“东西南北中”五大景观区域和闽南文化生态走廊建设,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22处、面积100平方公里郊野公园,规划建设一条153公里的闽南文化生态走廊,设置9个驿站和涉及孝道、礼仪、历史等主题展示点,形成体现闽南文化特色、彰显核心价值观的生态文化景观,改造建设具有闽南建筑风格的胜利路、钟法路等,不断把漳州建成更加宜居宜业、更具魅力活力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城市。去年我市被评为全国森林城市,空气质量指数全国排名第一,全国适宜养老城市中名列第7名。
2.打造“闽南风、漳州味”文化家园。我们坚持根植闽南文化土壤,传承历史文明,办好漳州花博会农博会、世界闽南文化节、漳州闽南文化展示馆、漳州歌仔戏大会唱等活动项目,向世人展示开放而多元的闽南精神文化。组织开展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漳州风情民俗活动展示活动,提升“闽南风漳州味”文化魅力,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坚持把闽南文化的民俗活动融入文明城市创建之中,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重阳活动中,开展各类群众广场文化活动周、漳州小吃文化节、“网上祭英烈”、清明诗文朗诵会、端午节龙舟赛、重阳节老少同乐专场文艺演出,引导人们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倡导积极向上向善的社会生活方式。
3.打造“漳台缘、祖地情”文化交流平台。在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我们加快建设陈元光文化公园、林语堂文化博览园、保生大帝文化景区、漳台族谱馆、关帝石雕园等一批对台文化交流基础设施,使其成为文明城市建设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同时,充分发挥祖地文化的优势,强化亲情乡情纽带联系,开展漳台族谱修订工作,推进漳台“村对村”、“宫庙对宫庙”对接,组织涉台文化遗产对台交流,促进漳台姓氏宗亲、民间信仰、民俗活动等文化交流,增强闽南文化影响力和创造力,形成爱国爱乡文化主流意识,推动两岸共同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三、选树乡贤文化榜样,涵育文明城市的社会新风
建设文明城市重在见人见物。我市深入挖掘、培育、发展、创新先辈先贤的精神资源,选树新时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形成见贤思齐,进一步淳化社会风气,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1.发挥先辈先贤感召作用。我们进一步挖掘陈元光、保生大帝、三平祖师等历代圣贤“开疆拓土、忠义智信、济世拯民、广济利人”的精神,持续推进朱子文化、道周文化、元光文化、语堂文化等文化研究,开展先贤文化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漳州先辈先贤认识和了解,利用名人主题公园、纪念馆和文化墙,展示名人典故、道德故事,开展爱国爱乡、崇德尚善等宣传教育,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2.发挥优秀精神感染作用。我们重视挖掘和弘扬红军革命精神、龙江大局精神、中国女排拼搏精神、漳州“110”服务精神、漳州海商开放精神等优秀精神,编辑出版《漳州力量》系列丛书,进一步还原历史,讲述故事,从文化视角展示优秀精神。加强红军进漳纪念馆、龙江风格纪念馆、中国女排腾飞馆、漳州“110”主题展示馆、月港海丝博物馆等“五种精神”主题场馆和配套设施的保护和修缮,充分运用场馆(基地)开展爱国爱乡、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和热情。
3.发挥时代模范感动作用。我们坚持创新和发展具有时代楷模的乡贤文化,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先后树立了全国道德模范“知心法官”黄志丽、全国模范检察官刘龙清、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赖水顺、全国模范教师阮文发等一大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先进典型,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基层最美人物”等典型的学习宣传活动,大力组织开展新乡贤文化的教育活动,全市涌现了一大批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福建好人、最美人物,发挥典型辐射示范作用,汇聚社会正能量。
四、发挥乡土文化优势,推进城乡文明创建共同发展
坚持城乡共建,以城带乡,实现城乡一体是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任务。我们坚持以创建文明村镇为抓手,大力发展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把乡村历史、乡村文化、姓氏族谱、家风家训、特产风味等列为乡土文化教材,在广大农村大力实施以“乡貌、乡风、乡愁”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建设,有力地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1.加强乡容景观建设。按照“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清新福建、花样漳州”的要求,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彰显特色”的原则,规划建设覆盖40多个乡镇的闽南文化生态百里走廊,大力开展家园清洁行动、百村环境整治行动、垃圾不落地行动等系列活动,支持发展农村乡土文化,建设一批农村文化主题公园、文化广场,建立一批乡村规划馆、民俗馆、族氏宗祠及旅游慢客村,推动乡村环境面貌持续改善,涌现了山重村、上蔡村、石埔村等一大批美丽乡村。
2.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漳州市农村社会风气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意见》,结合文明村镇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设置善行义举榜,充分发挥乡贤文化、村规民约等作用,开展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移风易俗、文明礼仪等主题宣传,扎实开展文明星级农户评选活动,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厅堂悬挂家训”等系列活动,使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走进基层、走进农家,淳化乡风民风。
3.加强乡愁记忆建设。认真落实《漳州市古镇古村保护和整治的实施意见》,先后投入27亿元保护古厝、古桥、古树、古街、古牌坊等,建立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百年古村落,全市现拥有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2处、历史文化名村9处,中国传统村落15处。同时,组织锦歌、木偶、歌册等地方戏演出,举办灯谜艺术节、书画艺术展等乡土文化活动,让群众记得住乡愁、留得住记忆,使家乡成为群众共同守望的精神文化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