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重在建设贵在创新
http://wmf.fjsen.com 2017-08-21 08:39:27 刘湘溶 来源:光明日报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对此,我们要解决好如下认识问题:其一,关于发展理念的重要性。理念属于意识范畴。人的行为总是受理念支配的,理念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同,行为也就不同,发展理念亦如此。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发展理念决定发展的性质和前景,只有先进的发展理念才能为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价值信念,从而保证发展性质的正确和前景的光明。其二,关于为何把创新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这是因为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没有变,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它最重要,而发展理念的创新对其发展最重要。新发展理念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发展理念创新的产物,由它们来指导发展,必使中国的发展焕发勃勃生机。其三,关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绿色发展理念内涵丰富,包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等组成部分,应做全面把握。其四,关于绿色发展理念与其他四大发展理念的不可分割性。绿色发展理念与其他四大发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例如中国的发展要想绿意盎然便离不开创新,除理念创新外,还需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既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又要贯彻其他四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少了任何一个都不行。

为什么说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这里我们不能不正视与反思一种现象——理念先进而实践滞后,甚至严重滞后的现象。事实上,早在1983年,我国便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早在1994年,我们便出台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国家战略。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一直是以GDP论英雄,一直干着宁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先污染、后治理或先污染、不治理的事情,结果,西方国家100多年分阶段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几十年内在我国集中式爆发,致使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环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加剧,致使资源环境约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瓶颈,成为一种新的国情。上述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样的,其中之一便是先进的理念没有找到一条通向现实的有效途径。而今,这条途径找到了,那就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思想来源于实践又要指导实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次思想向实践的飞跃,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旦形成,理念的精神力量必定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只有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地位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所谓“一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所谓“五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基本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同时又要生态良好。作为“五位”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均有各自特殊的建设任务、要求和规律,然而尽管如此,它们都应指向一个共同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之所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一方面是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化解生态危机严峻形势,摆脱资源环境约束这一发展短板、瓶颈的应对之策;另一方面是因为生态文明是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达成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的价值诉求。把生态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地位,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他四大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并非是游离于其他四大建设之外、之上的东西,而只能由其他四大建设去体现、承载和落实;要用生态文明建设去统摄其他四大建设,作为它们的主线、基调和原则。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切呢?根本性的举措就是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五大建设都责无旁贷,都应该且都可以有所作为。唯有如此,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层面上才能真正实现由被动抑负到主动增益,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代内关怀与代际关怀、人际和睦与天人和谐并举,才能真正实现从上到下、从政府到企业到公众的广泛而自觉的参与。(作者:刘湘溶系湖南师范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教授)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