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向外界透露,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古村落是历史文化遗存的特有形式之一,承载着历史变迁的活建筑文化遗产,更是地方历史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集中代表。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以传统村落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正在淡化,乃至消失。保护古村落,并不只是为了保留住那些古老的建筑,也在于如何深入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底蕴,做好古建筑“活化”文章。
绘好古村落保护的“施工图”。“古村落是记得住乡愁的载体”。古村落不仅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也书写着华夏民族的文明脉络。一座古村落就如同一个地方的“老居民”,它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和流传千史、辉煌灿烂的文物遗产一样,都代表着这个地方的文化底蕴,承载着这个地方的历史文脉,寄托了一群人的精神联系。从这点上说,积极创新保护模式,守护古村落“最原始”的模样、不断延伸城市文脉就变得尤为重要。
授好古村落保护的“历史课”。著名的古村落保护专家冯骥才说,古村落是中国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产物。古村落作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载体,蕴含着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一座古村落的消失不仅代表着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的消逝,同时也意味着这座古村落里的民间文学、戏曲、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之消失。古村落的不断消失也就意味着历史文化痕迹日渐淡去,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如果少了对历史文化的触摸感,那么何来的文化延承?
筑牢古村落保护的“情感线”。有些人认为古村落只是人类生存之地,被淘汰是历史必然,他们有此片面的想法的主要原因在于忽视了人和村落的情感链接。如今,大多数人对传统村落缺乏“乡愁”情怀,也无法理解古村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呼吁保护古村落的物质文化时,重视建立人和村庄的情感联系也很重要,古村落保护不仅是保护村落建筑,更是在人的情感深处留下一处位置。所谓“乡愁”,有情方有愁,只有筑牢人们与古村落的“情感线”,方能让人们从内心深处理解古村落的意义与价值。
保护古村落,避免承载历史与故事的村庄归为尘土,绝非简单的输入,而需要在一砖一瓦的物质文化、一词一曲的历史文化、一颦一笑的精神文化中找回古村落发展的内生动力。(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