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名贤吴大成
http://wmf.fjsen.com 2018-01-29 08:56:45 田耀明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1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田耀明)清代《诏安县志》记载,宋代诏安贤达陈景肃、翁待举、吴大成、郑柔、薛京、杨耿、杨士训七人,因主张抗战、反对投降,被贬回家,筑庵讲学。

作为七贤之一、诏安梅洲吴氏始祖的吴大成,其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彪炳着这位先人光彩的历史。吴大成,字子集,号梅月,曾入京都太学肄业。那时秦桧弄权,朝纲混乱,吴大成反对投降,得罪秦桧,被贬回家,但他心存社稷,关心国家民族之命运,冀望有朝一日能重新被朝廷起用,以施展其才略,“何日梅仙朝帝阙,折梅荷月献明君”。乾道年间,以太学生授秀州司理参军,历任江浙,且曾奉檄湖湘,结集而成《梅月诗卷》,其中《咏岳飞》的“迅扫燕云归二主,宸光不似去年春”、《忆李纲》的“安得微躯身将相,长驱朔漠挽回春”和咏宗泽的“堪怜宗社成墟垅,谁挽冠裳出土尘”等诗句,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浓厚的爱国思想,悲壮深沉,感人尤深。后来,因坚决不与奸党同流合污,“同窗则力践圣言,共事则不恋高位”,又一次不仕回乡。

宋绍兴二十年(1150),被贬回家的吴大成随陈景肃等人讲学于诏安渐山仙人峰石屏书院,在山麓“辟其田以资讲业”,讲堂周围广植石榴,筑成所谓石榴洞,后人尊为“渐山七贤”。当时,许多文化名人如陈俊卿、梁克家、朱熹(时任漳州知事)、陈淳等人常在此相聚,研理辨经,赋诗唱和。渐山石榴洞讲堂实际上成了当时漳南一带的文化渊薮,开诏安、云霄教育之先河。朱熹多次到此,“石榴洞”“读圣贤书”等金字木匾便是他留下的墨宝。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福建提督夏月川应乡人杨江永等请求,将陈景肃、翁待举、吴大成、郑柔、薛京、杨耿、杨士训七人作为乡贤奉祀于石榴洞讲堂旧址,奉祀处被称为七贤庵。

渐山之西,有洲如月,地似莲花,浮于水,吴大成以此植梅为圃,择此地安而居,及创乡,称梅洲。南宋以来,吴大成的后裔在渐山四周枝盛叶茂,乡村渐拓,人烟浩繁,生生不息。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古稀之年的吴大成召集子孙面诫:“吾与石屏、琼州诸公师友,志不得行于时,汝曹不可以我自阻为学,当法圣贤为人,当作第一,毋苟阿时窃禄,待天下清,方可出仕。”

至明朝,梅洲吴氏开始将家风提炼为文字,形成家训《梅洲家范》,刊载于明万历元年(1573)的《梅洲家谱》,以“孝义”“礼制”贯穿全文。在奉祀先祖吴大成及其他列祖列宗的梅洲孝思堂,至今还留存着许多意义深远的对联,如“梅月双清天地一元正气,春秋两祀国家千载明烟”“入此门当念祖功宗德,履斯地宜为孝子顺孙”。

“渐山七贤”当时讲学的石榴洞,至今还存活一棵七里香古木,依然翠绿,那是吴大成的嫡孙为纪念先祖而栽种的,如今成了人们寄托哀思的所在。正因为如此,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吴大成面训子孙及其后的家风,带动了崇文尚德的学习风气普及乡里。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