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国际海洋周算蓝色经济账 海洋生态修复>海洋开发
商报记者 | 刘清华 像那种填海、造地然后盖房子的发展模式,对厦门来说早已成为过去。经过十几年的摸索与实践,在厦门,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普通民众,“保护海洋观念”已经战胜了“填海思维”,发展“蓝色经济”深入人心———因为我们发现,保护海洋所带来的效益远远大于填海造地。
五缘湾湿地公园是善待海洋的具体体现。(资料图片)常海军 摄 昨日下午,2011厦门国际海洋周进入第二天,经过半天来对厦门东海域以及五缘湾湿地的实地考察,来自菲律宾、泰国、印度等十多个发展中国家的部长们齐坐一堂,共同探讨海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会上,作为此次海洋周东道主———厦门市副市长潘世建以鲜活的例子,为这些部长们算了一笔“蓝色经济”账。 “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对海洋的开发,而是开展海洋生态修复。”在昨天论坛现场,平常不露声色的潘世建,在谈到海洋保护时,有点动情。他说,作为一个海洋型城市,厦门对海域的开发利用既有经验,又有教训,“但经济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我可以很骄傲地告诉各位嘉宾,厦门的海洋环境与厦门海洋珍稀动物保存完好。” 据潘世建介绍,厦门对海域的开发利用程度总体偏高,有70%的海域已被开发利用。当然,这些开发利用包括最初的海上养殖以及简单的填海造地等。对于厦门海域面临的问题,潘世建总结有:海湾水体交换变弱、海洋管理“跨域”“跨部门”以及受周边城市环境(比如九龙江)影响较大等。 “正是由于意识到这些问题,我们现在的重点是‘善待海洋’,而‘善待’最明显的标志是开‘堤’,同时,我们还对一些无居民岛进行绿化修复,种植红树林等。” 此间,潘世建更是以部长们“熟悉”的五缘湾湿地公园为例,说明了“善待海洋”给厦门带来的经济效益。 “当初建环岛路时,要修一条链接机场的干道,修路最简单的办法是:填海、修路,然后造地盖房。但我们没这样做,我们把路变成桥,把房子变成湿地公园,因此,有了今天大家看到的五缘湾湿地公园。” 潘世建说,假如当初把五缘湾湿地全部变成房子,那现在我们什么都没剩下,而且每年还要投入大量资金去整治滩涂。而今天的五缘湾,除了游艇经济,这里的居住环境、文化氛围、商业设施都是其他投资不可比拟的。 “我们不说其他的,单从经济学角度看,我们很容易发现,当初那些资金投入回报远远高于原先期望值,而效果更是盖房子所不能比拟的。” 潘世建还用一句很通俗的话来形容,那就是“昔日的烂泥滩,成为今天市民最喜欢的休闲地”。 在给部长们算完“经济账”后,潘世建又回到这次国际海洋周的主题上来,他说,这次海洋周主题是:陆海统筹———发展可持续海洋经济,厦门走过的路,可以作为各个国家特别是沿海城市很好的例子。一个城市,假如没有好的海洋环境,这个城市是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名词解释】 蓝色经济 蓝色经济,又称海洋经济。 现代蓝色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蓝色经济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