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厦门 因文化而美丽
鼓浪屿:是景区,更是社区 鼓浪屿的知名度太高了,几乎到过厦门的人都到过鼓浪屿。据统计,仅去年一年,涌入这个小岛的人潮达到了650万人次,这远远超出鼓浪屿的最大规划容量——225万人次。十大城市名片里,鼓浪屿毫无争议位居第一。 每个人都有一个想象中的鼓浪屿。或因其树木葱郁,海天相伴的自然之美,或爱她中西合璧,参差多元的文化形态,或缘于自由闲散,浪漫无拘的生活节奏。然而鼓浪屿之于厦门的意义,远非一个每年可以吸引大量游客的5A级旅游景点。 这里不仅是一个景区,更是一个社区。 这个与厦门本岛隔海相望,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的小岛,因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此地被完好地汇集、保留,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小岛还是音乐的沃土,人才辈出,钢琴拥有密度居全国之冠,又得美名“钢琴之岛”、“音乐之乡”。这里还是哺育名人的摇篮。从鼓浪屿走出各领域数百名名人,为鼓浪屿,乃至厦门留下了一笔巨大而无形的财富。 和着中国近现代特殊时空的音符,鼓浪屿以其固有的地理位置,美丽的岛屿环境,承载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汇聚,融化了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价值观的交流,迅速发展成为多元文化影响下具有优美环境的近代居住区,并真实而又完整地保留在现有的文化遗产中。 民族英雄郑成功在此留下的斑斑史迹,传统村落凝聚着闽南文化的积淀……体现了鼓浪屿文化的根。五口通商,厦门开埠,中国近现代式早期城市在此萌芽、成长,道路网络与市政设施应运而生,传统社会形态受近现代建筑与公共设施等各种外来文化的融入在此向新社会形态转变……构成了鼓浪屿多元文化的源。鼓浪屿演绎出了浓郁的异国风情与升华的本土文化和平共存的特殊局面。 2008年底,鼓浪屿正式开展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活动。在鼓浪屿申遗文本中,其申遗核心价值被表述为: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百余年间,东西方文化在小岛上碰撞交流,形成独特的国际化居住型社区形态和建成环境,是全球化发展初期社会变革的典范。 厦门市人大常委会正在制定中的《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进一步提出,鼓浪屿文化遗产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体现鼓浪屿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形成的社区结构及其功能定位、市政设施和人文景观。其他三大部分包括多元风格的历史建筑及其设施遗存,体现鼓浪屿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可移动文化遗产以及属于鼓浪屿文化传统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经历了30年的大开发大建设后,厦门人更加认识到一座城市,应有其“变”与“不变”,变的是经济的发展,不变的是文化的真谛。而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好鼓浪屿及其文化形态,刻不容缓。《草案》还提出了设定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区和缓冲区、核心区实行游客总量控制的要求,并从保护机构、保护资金、保护手段等方面,确立了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系列制度。 |
- 2011-12-16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亲,我在厦门等你
- 2011-12-15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跨越海峡,歌仔戏的两岸情缘
- 2011-12-14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不懈创新,构筑共同幸福家园
- 2011-12-13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跨栏 跨界 跨越
- 2011-12-12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开放是特区发展活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