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每年4亿改善保障民生 独创"新十五条"成效显著
翔安区鼓励辖区各类企业招用被征地人员和退养渔民。(张天骄 摄) 厦门日报讯 84岁的大嶝街道双沪社区居民许水吉,这几天有点“睡不好”。他的兴奋,来源于社区居委会的一纸通知——作为社区困难家庭补助对象,从这个月开始,他每个月将可多领取200元的老人养老补助。 被翔安当地居民称作民生“新十五条”的《翔安区关于进一步改善和保障民生工作的实施意见》今年起实施以来,在社会上持续“发酵”。翔安区副区长陈佳锻昨天上午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介绍,目前,翔安区在“推动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 “实施困难家庭老人养老补助”、 “实施保障性就业补贴”、 “加强技能培训,创造就业机会”、“鼓励辖区内各类企业招用被征地人员和退养渔民”、 “扶持产业发展,引进手加工业”、“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等七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 “补血”转换成“造血” 每年4亿元——与翔安区民生保障工作相对应的,是这样一个数字。这种“大手笔”的举措,不仅开了翔安区的先河,在整个厦门市也树立了一个典范。 30—50周岁翔安户籍的劳动者在市、区两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定点培训机构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取得证书的,由区财政按厦门市上年度月社会平均工资的80%给予个人培训期间工资性补贴(每人每天约102元);男年满45周岁、女年满40周岁及以上的被征地人员自筹资金一次性缴纳15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区财政一次性给予18000元参保补助;困难家庭的68周岁及以上的被征地人员和退养渔民,将得到每人每月200元的老人养老补助……被征地农民、退养渔民,今后的生活,将不会再有后顾之忧。陈佳锻介绍,《实施意见》从帮助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进职业院校学习、推行创业补贴政策、提高社保补贴标准等十五个方面,为他们提供着强有力的后盾。 事实上,让老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努力解决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上学、就医问题,翔安区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在陈佳锻看来,今年出炉的民生“新十五条”政策覆盖范围更广、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将原来的对农渔民“补血”,进一步转换成了“造血”。 |
- 2013-03-13侯晓春代表:深入改革需要保障民生来兜底
- 2013-03-13全国政协提案经济议题超四成 切实保障民生
- 2013-03-06通畅“最后一公里”物流,以优质低价保障民生
- 2013-03-02食品化妆品轮番涨价 保障民生需多管齐下
- 2013-02-28保障民生:向更高水平再出发
- 2013-02-27集美加大投入保障民生 今年将完成固定投资305亿元
- 2013-02-21晋江召开2013年度工作会议 将投44亿保障民生
- 2013-01-27广西法院坚持为民司法保障民生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