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城市发展留下"厦大印记" 科研成果融入生活
戴李宗和厦门大平工贸有限公司的合作,源于2001年。当时,戴李宗还在厦大化学化工学院。戴李宗坦言,最开始时,他并不热衷——这家位于厦门港的企业太小了,只有十来个人。但是,架不住企业的诚心,他们走上合作道路。 这家小企业给这位大教授打开了另一片天地,这是当年的戴李宗始料不及的——他们合作拿到了隧道防火的7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项国防专利,还参与制定中国隧道防火标准,现在这家企业也发展成为自有3万多平方米厂房的高新技术企业。 实现一种价值 厦大公共事务学院团队:为政府制定会议规则,避免“文山会海”、空话套话 在戴李宗忙着为厦门的隧道、高层建筑涂上防火保护层的同时,厦大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卓越和他的团队,则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往海沧跑。目前,他们和海沧区政府正在做一件事:制定海沧的会议规则,以便和“文山会海”“做斗争”。 这是海沧区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的一个举措。卓越说,我们要研究会议的规律,譬如说,要如何开?它历时多长最合适?开完之后,要如何评估会议的绩效?是不是达到了预先设定的效果?还有,会议文件要如何起草?如何避免空话套话,让人看得明白? 这些规则并不是这些大学教授在书斋里完成的。卓越带领的团队调阅了海沧几千份文件,进行文本分析,发放了数百份问卷。卓越说,根据这些调查,我们将会推出海沧会议举办的三四十条规则。 事实上,卓越的团队,已经是海沧的“常客”——早在2011年,海沧区邀请这些厦大教授,就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展开合作,即要研究“小政府”如何为“大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当然,投身于厦门建设的厦大教授,远不止石江宏、戴李宗、卓越。在厦门人的日常生活中,隐藏着厦大教授们的贡献——我们饭桌上的“佳辐占米”、“状元米”,就是厦大王侯聪教授奔走田间30年的成果;从人见人躲的“臭水沟”生态复苏,筼筜湖已成为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亮点之一,厦大的科研力量在其中也功不可没…… 校方说,在厦大,这样的老师越来越多——在专注于教学和科研之余,他们中有越来越多人将眼光瞄向企业需求,瞄向产业技术前沿,在服务社会中体现自身价值。 |
- 2013-05-31福州城市发展展示馆主体工程竣工 开始内部装修
- 2013-05-10黄少萍:为城市发展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 2013-03-12福州城市发展展示馆主体完工 年底前建成投用
- 2013-03-07青年志愿者带领蕉城15名农民工子女感受城市发展
- 2013-03-07深圳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战略 正在申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 2013-03-07福建代表团热议生态建设和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