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新城的梦——“美丽厦门 共同缔造”海沧试点篇
新思维 上下互动,社区旧貌换新颜 12月2日,国家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被兴旺社区创新的“微自治、微组织”如何翻译给难住了,而徐勇教授则高度评价这种“微自治、微治理”,让基层自治转起来,非常了不起。 微自治到底有何魔力让两位顶级专家如此评价?记者带着疑问,来到了位于兴旺社区的名仕阁小区一探究竟。干净整洁的道路、整齐停放的车辆、修剪有加的绿化,俨然是一个管理规范、居民文明的高档小区。在居委会阿姨的指引下,记者只能从旧照片中看到名仕阁小区的原貌:楼道过道脏、乱、差,污水横流,电线乱拉。 新阳街道办的同志告诉记者,社区旧貌换新颜,得益于居民的新思维。“居民转变了理念,在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从观望观注到共同参与,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名仕阁小区从无物业小区到居民的“自助家园”,这仅仅是海沧开展共同缔造工作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兴旺社区,诸多“第一”的桂冠已让它屡屡进入公众的视野:全省首个“居民自治孵化器”——“四民家园”;全市首个社企同驻共建理事会;全市首个由居民自发提出对绿地认养的社区;率先全市成立半市场化的“四点钟学校”……枯木逢春的鸡蛋花,由臭水池变身而来的下沉式游乐场,原汁原味的台胞义工培训基地等早已让大家耳熟能详。 理事会、业委会、俱乐部、义工队……通过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兴旺让居民自治运转起来后,又在全市率先推出“以奖代补”、空间轮管、分类评比等机制,调动广大居民群众可持续参与,让群众成为改革的主力军,向 “完整社区”迈进。 在兴旺社区居委会主任许敏芳看来,通过社区与居民“共建、共治、共议”的机制与平台,居民有了治理社区的话语权,也有了建言献策的积极性。社区和居民相互尊重,最终实现了社区治理的“生态内循环”。 “见微知著,窥斑见豹”,上下互动的自治模式造就了社区“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还有潺潺流水”的桃源美景。 新定位 内外互动,“你”、“我”变成“我们” “我们”这个概念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政治含义,它其实是构建一种新的政治认同。但20位专家在海沧调研时,惊奇地发现“我们”已成为了海沧居民的口头禅。 “我感觉自己在这里找到了认同。”看着正在建设的“新厦门人综合服务中心”,来厦务工的黄先生说,希望能够通过服务中心,认识更多的厦门朋友。 在秀美的海沧,还有这样一批“新厦门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奋斗在建设美丽厦门的第一线。为了保障他们的工作、生活质量,政府放权到社区,在社区内成立了社企同驻共建理事会帮助他们实现就业,成立半市场化的“四点钟学校”帮助照看早放学的孩子……社企同驻共建理事会成了“新厦门人”最温暖的“家”。 与此同时,海峡对岸志工服务在此蔚然成风:在公共自行车驿站,在长庚医院病房,社区角落都活跃着义工的身影,两岸同胞在共同缔造的氛围中实现了大融合。 “这是我梦中想要寻找的理想模式。”在海沧区行政服务中心,对行政服务中心颇有研究的姜晓萍教授非常惊喜,她认为,海沧的“5+1”政务综合体模式走的正是国内少有的内涵式提升模式,与三中全会提到的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中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等原则吻合,并且还进行了创新治理,实现在机关内外的良性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