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在筼筜湖觅食。记者 陈理杰 摄 筼筜湖的红树林。记者 陈理杰 摄 海西晨报讯 (晨报记者 陈璐 )数十年的变迁,昔日的筼筜渔火成为如今的筼筜夜色。但不管怎么变迁,在厦门市民心中,筼筜湖永远是温婉浪漫的,它的“一举一动”总是能牵动大家的心,就比如几日前的雨后死鱼事件,市民会担心筼筜湖是不是“病了”。 有不少市民通过这次死鱼事件,第一次知道了筼筜湖里的优势鱼种是鲻鱼,知晓了身为淡水鱼的罗非鱼竟然也能在此生存。而对于筼筜湖的生态链现状,大多数的市民并不清楚,只知道这是一个咸水湖。 其实,筼筜湖的生态圈还很“年轻”,刚开始欣欣向荣。在这里,居住着各种鱼类、鸟类,它们和红树林一起,筑起了筼筜湖的生态圈。 鱼儿鸟儿是“居民” 筼筜湖管理中心防汛科科长陈清秀告诉记者,现在的筼筜湖一天纳两次潮。在它低潮时分,沿湖红树林的滩涂下,你可以看到一些跃动的身影———俏皮的弹涂鱼、挥舞着大钳子的招潮蟹,甚至有俗名“土笋”的可口革囊星虫在那里舒展腰身。这样的景象,曾在筼筜湖刚被圈出后一度消失,又在湖岸红树林复种并成林后再度出现———这些生物又在筼筜湖找到“家”了。 和水底生物一样,鸟类也是筼筜湖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 上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一项调查显示,当时在筼筜湖共计观察到37种鸟类,其中鹭科鸟类资源丰富。而这几年,厦门观鸟会成员对筼筜湖鸟类种群的不系统调查发现,观察到的鸟类种数比上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有所增加———2012年,为期半年的观测和调查,共有51种鸟类出现。而在今年1月组织的观鸟活动中,四路人马仅在半小时内就观测到了35种、共计673只鸟,其中有27种留鸟和8种冬候鸟。 红树林是“修复功臣” 筼筜湖生态修复的“功臣”,红树林当仁不让。它就像轴承一样,支撑着整个圈子的有序运转。 老厦门人的记忆里,筼筜港里活跳的鱼虾和成片的红树林有割舍不断的情谊。在筼筜港变成筼筜湖的时候,成片成片的红树林消失了,鱼虾也不见了踪影。1999年初,筼筜湖的红树林复种就开始了。今天,面积1.5平方公里的筼筜湖,共有将近3万平方米的红树林,这个数量还在扩大。 红树林是怎样搭建筼筜湖生态圈运转的构架?陈清秀告诉记者:“从水到岸,红树林有不同的种法,简单来说可分为低潮位、中潮位、高潮位三个层次种植。”陈清秀说,最靠海的为低潮位,退潮时几乎浸在水里,可以种植白骨壤,而中潮位则可以种植秋茄,再往上可以种桐花树,边坡可以种地被类的马鞍藤等,到了岸边就可以选择种属于半红树的乔木类。 分层种植,不仅是为了让红树林更好存活,还形成了不可替代的海水景观植被,让堤岸更坚实,减少了淤泥流失。红树林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既是净化者,又是生产者———它的根部集合腐殖质,其植株内含的红树林单宁又可以对重金属污染进行净化;红树林的根、茎、叶、花和枝条等败落到泥沼之后,被迅速分解,为红树林区各种生物提供营养。 |
相关阅读:
- [ 08-18]闽上半年环境质量优良 12个县获国家生态县命名
- [ 08-18]南坑镇:狠抓生态环境 推动生态旅游
- [ 08-18]德化老农寻富路,生态种植薜荔果
- [ 08-18]生态休闲 慢客南坑
- [ 08-18]闽上半年环境质量优良 12个县获国家生态县命名
- [ 08-17]江西:碳汇交易 让绿色生态有“钱景”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