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厦外瑞景分校 家校社合力推广垃圾分类 取消提供一次性筷子汤勺,改由学生自带;学生定期将可回收物带到学校,联合社区开展“可回收资源义捐活动”;班级内不设垃圾桶,将水桶作为“其他垃圾”的临时贮存处,每日由值日生回收到校园“其他垃圾”的收集箱…… 来到厦外瑞景分校,学校浓厚的垃圾分类氛围扑面而来。作为垃圾分类的试点学校,厦外瑞景分校所在的瑞景社区也是试点社区,这激发了学校创造性探索的热情——校社联动,家校合力,将垃圾分类进行到底。 事实证明,这样的联动和合力发挥了大作用。在周末公益课堂,学生们策划了一场场垃圾分类的知识宣讲和游戏,以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准确性。在互动中,学生和居民都加深了对垃圾分类的认识。 3月以来,在全校学生已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并且可以准确分类的基础上,学校启动“小手牵大手”的家校活动。 有的班级组成宣讲小分队,走进岭兜等附近社区策划有奖知识问答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垃圾分类。有的班级来到集美鳌园开展环保志愿行动。更有班级到鼓浪屿开展“垃圾分类”社会实践活动,与鼓浪屿街道负责人联系,了解垃圾分类践行情况,和街道一起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在亲子活动中,学生认真指导家长参与垃圾分类,家庭垃圾分类由理念变成行动。 群惠小学 垃圾分类用上“大数据” 在群惠小学,垃圾分类工作用上了时髦的“大数据”。在学校看来,“做好垃圾分类和减量要追根溯源,才能有效治理。” 学校发起电子问卷调查,收到来自教师、家长、学生的有效问卷3200多份,了解到两个重要信息:学生在生活中产生最多的垃圾是点心袋、学习用具(笔芯和笔筒)、草稿纸、零食袋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最多的垃圾是厨余垃圾。 基于这一大数据分析,学校制定了落实垃圾分类工作的两个关键点——垃圾分类(减量)我领悟、垃圾循环(变废为宝)我践行。也就是说,垃圾分类的同时,合理利用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不仅能巩固垃圾分类知识,还能做到垃圾减量。 妙趣横生的创意主题活动便深受家长孩子们的喜欢。通过活动,家长和孩子们学会了正确的垃圾分类和运用。 与众不同的是,家长和孩子们还会把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的方法做成电子相册、微视频,和大家共享。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群惠小学 运用了“互联网+”技术。学校这样形容,“通过网络不仅高效传播,而且经济又环保。” 目前,群惠小学正在筹划通过二维码和互联网,建立班级的环保账户,通过互联网定时、定期对各班级垃圾分类和减量进行督促及指导,根据数据进行评价和激励。 |
相关阅读:
- [ 05-15]“绿海鸥厦门垃圾分类在行动”吸引80组家庭参与
- [ 05-12]集美锦鹤社区开展"变废为宝 垃圾回屋"垃圾分类宣传
- [ 05-11]垃圾分类宣传走进集美宁宝幼儿园 家长孩子齐上课
- [ 05-11]厦门市思明区开展垃圾分类 不断提升城区环境
- [ 05-10]思明区推垃圾分类行动 机关企事业单位带头做表率
- [ 05-10]厦门首个垃圾分类知识在线学习测试平台上线
- [ 05-10]强制垃圾分类助推文明升级
- [ 05-09]厦门全面启动垃圾分类进校园 让分类意识生根发芽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