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课堂让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应该说,厦门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的收获,比预期的还多。 市教育局德育处处长许界群说,我们原本觉得,开展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就是单纯的垃圾分类,但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如果生活垃圾分类只是“光杆司令”,它就没有生命力;只有把它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先进的理念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市教育局不仅为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学生分别编写了一套生活垃圾分类的教材,还出版了两套书:垃圾分类的学科融合丛书和教学设计丛书,以告诉老师们讲到哪个知识点,可以“顺带”讲讲垃圾分类理念,以及可以怎么讲。 不少学校在实践中,把渗透的理念发扬光大。譬如说,小学一年级的数学题,也特地被设计为和垃圾分类有关:小明分别运了几车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这样,就可以在运算中灌输垃圾分类的理念。 不仅在课堂上,生活垃圾分类还走进课外活动――很多学校成立了“第101个社团”:生活垃圾分类社团。当然,更不用说校园的“五节”,肯定有生活垃圾分类的影子。譬如说,科技节里,有学生利用语音自动识别器,来教大家生活垃圾分类知识。 走进家庭 通过孩子带动家庭甚至社区 厦门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之所以被疯狂打call,还有一点原因:通过一位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最终带动一个社区。 让教育部门引以为傲的是,教育系统这支生活垃圾分类的队伍十分强大――截至去年,厦门全市在校学生数(含省部属高校)有79万名,加上近5万名老师,这支队伍至少有84万人。 还远不止这些人。市教育局通过“小手拉大手”,开展垃圾分类家庭教化行动,即通过孩子把垃圾分类理念带回家,去影响他们身后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很多学校还要求,学生每周拍摄一张家庭生活垃圾分类照片、每月编辑一个微视频,上传到班级家长QQ群。 张宙坦承,最开始时,家长有怨气有怨言。但是,随着厦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深入推广后,这些怨气和怨言就少了。 厦门的教育工作者认为,某种意义上看,学校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可以回答一座城市要用多少年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这个问题――如果学校从幼儿园孩子开始灌输生活垃圾分类理念,那么,或许再过15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这些孩子走出校园,会把这种理念散播到更广泛的范围内。 未来更好 不仅动力满满 还更注重创新 回过头去看,一年前甚至半年前的厦门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可以算得上是“两重天”。吴亿年说,甚至在半年前,我们很多人还不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现在不仅知道要怎么做,而且还开始有创新了。 郭献文则认为,师生们在过去半年中的最大变化是:对于垃圾分类,从过去的“别人要我做”,变成现在的“我要做”。 更重要的是,郭献文说,现场会并不是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终点,它只是另外一个出发点。他介绍说,接下去,我们还要把垃圾分类工作融入智慧校园建设,建立大数据;此外还要将它和绿色校园建设、人文校园建设结合起来。 郭献文说,我们要通过校园垃圾分类工作,为厦门创建文明城市“六连冠”注入鲜活的校园因素。 |
相关阅读:
- [ 12-04]住建部评价厦门校园垃圾分类工作:值得全国学习和借鉴
- [ 12-03]厦门小区推行垃圾分类 高层楼道该撤垃圾桶吗
- [ 12-01]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在厦召开 王蒙徽出席
- [ 11-30]厦门福州城市建成区分别于2018、2019年全面推行垃圾分类
- [ 11-30]厦门市加快完善垃圾分类末端处理设施建设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