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福字窗花,是不少本地人过年必备的年货。80后剪纸艺人以乐,通过巧妙的构思与布局,以剪刀为笔、以纸为诗,一张一合一来一回,让这门传统艺术在保留传统美好寓意的同时,变得更具时代感,而纸张经过细致的剪裁,也有了新生命。 以乐是土生土长的闽南人,素有“剪纸之乡”之称的漳浦,是他的老家。初二那年,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他以一张剪纸作品获得全国艺术大赛银奖。现在,他的剪纸艺术馆设在最具厦门味道的老城区――穿过鹭江老剧场文化公园,尽头的一栋三层百年老屋。古朴的红砖、木质的楼梯,在剪纸作品的映衬下,一派宁静与和谐。在这里,以乐传承着剪纸的传统技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创意,赋予剪纸更加年轻的面貌。 过去,剪纸的寓意很传统,如年年有余、喜上眉梢……以乐“不走寻常路”,将自己所学的空间设计专业融入剪纸艺术,既保留传统手艺,又创新样式,以贴近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对传统艺术的创新,常常遭遇质疑,但以乐仍然坚持自我风格。“还记得2012年第一次办展,由于是新人,专业机构将我拒之门外,我只好在大型商场里自己租场地展览了一个月。”不过,他相信,艺术的价值在于找到知音、打动别人,不要功利化,而是用心去做。 如今,以乐以其当代性的眼光,去提炼传统民间艺术的语言,跨越时代的鸿沟,深入生命的层面,开拓了传统剪纸艺术的边界和未来的生存空间。林语堂曾说过:“艺术是在技术之上的思考。”这句话,以乐始终铭记于心。 面塑艺人杨伟:求艺十余载传承捏面绝活 杨伟在工作室创作新造型。(陈冬摄) 挑担提盒,走街串巷,指间变化出无数的灵动造型――逛庙会、赶年集时,捏面人师傅可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如今时代变迁,当80后捏面人杨伟驻足于人群中,展现自己的精妙技艺时,仍然能够吸引众多的目光。 临近春节,杨伟比平时更加忙碌。他的工作室就在高林社的一间出租屋内,陈设很简单,但那些五颜六色的面团、各式各样的制作工具,还有上百个面塑成品,还是把空间挤满了。捏、搓、揉、刮……各种颜色的面泥仿佛有灵性般,在杨伟手中变得服服帖帖。转眼之间,一只活灵活现的“旅行青蛙”便诞生了。 1999年夏末,18岁的杨伟在广州街头偶遇一位老艺人,被他那一手捏面人绝活深深吸引住了。每天,他都跑到摊位前,一看就是大半天,直到收摊。几番软磨硬泡,老艺人终于答应授艺。凭着执着与灵性,完全没有美术功底的杨伟只学了不到一周便“出师”,捏出的面塑有模有样。 经历过摆摊等各种艰难困苦,杨伟仍不愿放弃面塑艺术,几乎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钻研技艺上。14年来,他走南闯北,四处学艺,寻求创新之路。2016年,他落脚厦门,“我喜欢有海的城市,厦门包容、开放。” “这些材料都是我自己配的,颜料也是亲手调试的。”杨伟说,过去他的作品以西游记里的人物,或是花鸟虫鱼居多,但现在,只要你能说得出来的东西,他都可以捏。 “摆摊时,我常听带着孩子的家长说,如果捏面人能和孩子们互动,教教他们该多好。我觉得,要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就要从娃娃抓起。”于是,杨伟开始开设儿童面塑课程,走进校园举办兴趣班,并在网上毫无保留地授艺。他说,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这门民间技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
相关阅读:
- [ 02-09]酒店年夜饭讲情怀年味才浓
- [ 02-08]厦门今日小年年味渐浓 冷空气成强弩之末
- [ 02-06]在台北,感受浓浓的年味
- [ 02-06]袁姗姗街拍大片年味十足 笑靥如花甜美动人
- [ 02-06]找回最纯粹的年味 春节到同安乡村游景区过乡村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