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反家暴法知晓率较低 这个行为属不属于家暴?发生家暴了,该去哪,该找谁?在市人大内司委的问卷中,76%的人几乎不知道反家暴法。受家暴无家可归时,希望接受庇护的占72%,但其中不知道如何寻求庇护的占80.9%。至于未成年人,对反家暴法的知晓率就更低了。 许多家长自己也不知道,但有些家长,听说要搞这样的问卷调查,感到很紧张:熊孩子本来就难管,动不动就搬出未成年人保护法来,再让他们知道不能打,那还怎么教育孩子?视察组及专家都不认同这类家长的说法:教育孩子不是靠暴力。而对于如此低的知晓率,视察组建议,要加大宣传,让孩子们懂得怎样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特点 未成年人更怕家长冷暴力 市人大内司委调研发现,流动人口家庭对未成年人施暴较多。目前的家暴行为,主要是殴打等身体侵害行为。岛外有个区,这两年的54起家暴警情中,51起是殴打伤害。不过,以精神伤害为主的冷暴力,也逐渐多了起来,而未成年人更惧怕冷暴力。在未成年人版的问卷中,43%的人认同漠视疏远就是暴力,成人版则只有两成认同。有个孩子说,因为做错事,父母偶尔责罚打骂,心里并不难受,但家长漠视疏远会让他更害怕,没有安全感。 如果被家暴了,希望获得怎样的帮助?成年人中,希望获得法律维权和心理辅导的分别占97%和92%;未成年人中,63.7%希望施暴家长能纠正施暴行为,别再打了,别再对自己疏离冷淡了。调查组建议,要加强对施暴家庭的心理辅导,不仅对受暴孩子,对施暴者也要进行心理干预,“很多施暴父母小时候也有被打的经历,导致‘一代打一代’”。 建议 尽快落实合作干预机制 家暴行为很隐蔽,许多家庭在“吵架-暴力-和好”中循环,再加上爱面子、不懂法,许多受暴者不愿被人知道。有关人士说,家暴案件被发现、进入诉讼程序的只是冰山一角,即便是被查处的家暴案件,多数被害人在案发前已有长期遭受暴力的经历,忍到不能忍了才站出来。受家暴的未成年子女,就更处于弱势地位,家长是其最信任的人和生活上的依靠,宁可持续被伤害也不敢、不能去向外人求助。 不仅发现难,还有许多干预机制有待完善。有位母亲,没结婚便生下孩子,她经常家暴甚至虐待这个孩子。有关部门想要撤销母亲的监护权,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但最终因为实践案例少、“夺权”条件界定不够明晰,“夺权”后妥善安置难度大、社会观念认知程度不一等原因,导致撤销监权护制度的实际落实举步维艰。 “反家暴是个系统工程,往往涉及报警、求助、就医、伤情鉴定、庇护、人身安全保护、法律援助等各方面。”一位市人大代表建议,要尽快落实多机构合作干预的工作机制,完善实践中的可操作性。 |
相关阅读:
- [ 07-07]男子酒后多次家暴打跑妻子 经调解平静离婚开始努力复婚
- [ 06-09]广西12部门积极践行反家暴联动机制 预防家暴产生
- [ 06-09]反对家暴 用真情呼唤和谐社会法律铸就精彩人生
- [ 04-06]男童疑遭继母家暴 陕西省市区妇联暖心救助
- [ 04-02]厦门:女子被家暴向法院起诉离婚 微信记录成证据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