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新 提升社会治理创新水平 近年来,厦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积极开拓进取,探索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台籍社区服刑人员集中监管、网格化管理等新举措 一名因故意伤害罪入矫的社区服刑人员由施暴者变为志愿者,剧中主人公因冲动做错事成为社区服刑人员,在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帮扶下,他破茧成蝶、全新蜕变……在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一场由爱恩述剧团策划表演的“我爱我家”社区矫正心理剧正在集美区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上演。 以心理剧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将社区服刑人员带入情境之中,建立和强化社区服刑人员的家庭观念,深化人际交往与沟通在再社会化中的重要性;拉近工作人员与社区服刑人员距离的同时,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效率。 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将心理剧引入社区矫正工作中,将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严肃权威的社区矫正刑罚执行工作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呈现,旨在通过心理团体辅导与团体活动的方式,让社区服刑人员更好地关注心理健康、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进而做到关爱他人、关注家庭、回归社会,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社区服刑人员“再社会化”。 这是厦门社区矫正工作探索创新举措的缩影。近年来,厦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积极开拓进取,探索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台籍社区服刑人员集中监管、网格化管理等新举措。 通过率先开展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工作,至今累计投入500多万元,用于购买包括心理矫正、困难帮扶、教育疏导等在内的多个服务项目,缓解了社区服刑人员大幅增长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不足的矛盾;率先组建志愿者队伍,培育出“曙光爱心服务队”“反诈骗宣传志愿队”等先进典型;与在厦高校共建,率先成立专家组,为厦门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咨询等服务。 为打通厦门涉台司法的“最后一公里”,2015年7月,厦门市司法局下发《关于开展台籍社区服刑人员集中监管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因各类违法犯罪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被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在厦台籍罪犯,统一由海沧区司法局执行社区矫正。 2015年8月,厦门市涉台社区矫正中心在海沧区挂牌成立,在全国率先推进台籍社区服刑集中监管的新模式。这是推进法治厦门,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为破解台籍被告人适用缓刑难问题做出有益尝试。标志着厦门已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具备涉台审判、涉台检察、涉台司法调解、涉台社区矫正等“一条龙”涉台司法服务的城市。 创新开展社区服刑人员网格化管理。选取集美区、同安区作为试点单位,在全省率先实现社区服刑人员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充分利用综治、公安、卫生、民政等各部门网络资源以及社区网格员的职能优势,协同做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服务及管理。 帮扶解困 搭建社区矫正“回归路” 市司法局致力于构建和完善帮社区服刑人员更好融入社会的机制,从根本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为了让社区服刑人员感受到法治的温暖,多年来,市司法局在就业帮扶和教育引导上下功夫,致力于构建和完善帮助其更好融入社会的机制制度,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安、翔安区司法局联合职业技术学校、街镇等建立培训基地,提供电焊、汽车维修、计算机操作等实用性技能培训,走出一条“建立技能培训基地、借助社会力量教学、有效指导就业”相结合的新路子;组织有就业意向的社区服刑人员到人力资源市场参加招聘会,推动家庭生活困难有就业需求人员上岗就业。海沧区司法局联合台企建立全市首个涉台社区矫正安置基地,为“三无”的台籍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工作岗位、临时居所或临时救助。 在思明区嘉莲司法所,全市首创成立“社区矫正夜间治安巡逻队”,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化身“红袖标”,协助辖区派出所民警在明发、新景、莲花等商圈开展夜间治安巡查,既解决了服务时间与上班时间冲突的问题,也强化了辖区居民共同维护辖区和谐稳定的认同感,提升矫正成效。同时,打造“菜单式”社区服务模式。定期收集晨曦公益服务队(火车站南广场)、嘉莲街道友邻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商圈夜间治安巡逻、厦门市烈士陵园等六个社区服务基地的服务需求,通过菜单的形式,将项目内容、服务时间、工作强度、操作难度等服务内容列出。在办理入矫手续时,以“点菜”自选的方式提供给社区服刑人员,供其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区服务项目。 在湖里区,社区矫正工作快步走上了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道路。从提高教育矫正靶向作用到引入专业心理矫治力量,从举办社矫读书交流会到组建“反诈骗”志愿者巡逻队,从开办“自新、有为”论坛到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加入法治宣传队伍,湖里区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出了具有特色的社区矫正教育管理新思路——人性化管理与精细化矫正相结合,引导社区服刑人员重新回归社会。目前湖里区打造的社区矫正“教育超市”日趋完善,分类施教措施极大提升了社区矫正效果:主动协调整合了公安民警、检察官、法官等资源力量,打造高素质、高规格的社区矫正讲师团;规范开设集中教育,包括20课时的“入矫第一课”,从源头夯实矫正基础;运用新媒体创新教育方式,实现远程教育和智慧矫正。 目前,全市已建立教育就业基地30多个、社区服务基地120多个,为社区服刑人员重树生活信心、顺利融入社会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帮扶教育,厦门大多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他们中有的找到了满意的职业,有的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有的成为企业主,更多的人通过社区矫正找回了自己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亮点点击】 打造“互联网+智慧监管”体系 平台可通过多种功能对社区服刑人员实现信息化管理。(市司法局供图) 去年以来,市司法局先后投入200多万元资金,在全省率先建成了横向联通、上下贯通的社区矫正信息化监管智慧辅助平台。这是提高厦门社区矫正监管信息化水平,打造“互联网+智慧监管”体系的重要举措。 该平台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横向与城市公共安全平台、法院系统、检察院系统互联互通,纵向市、区、镇(街)三级无缝衔接。 全市通过推行手机、电子腕带“双定位、双抽查”监管制度,全面升级电子围栏,做到“听声识人、动知轨迹、行知去向”。 探索将平台监管与社区服刑人员的电子腕带定位信息和三维实景地图融合,通过区域监管、信息交互、决策分析等功能,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信息化、科学化、常态化、动态化管理;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就近安排社区服刑人员到视频监控点报到,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社区矫正“监管精度”。 |
相关阅读:
- [ 06-06]网购答案枪手替考教育补贴 涉高考诈骗您千万别信
- [ 06-05]《极限挑战》酝酿暖心计划 观众热议陪伴式教育理念
- [ 06-03]厦科技教师接受培训 探索普及创新能力教育新模式
- [ 06-01]集美实现从幼儿教育至普通高等教育多元化的学生资助体系
- [ 06-01]加快推进教育事业扩容提质 裴金佳调研教育补短板工作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